产业结构升级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1-07-20 09:29李秋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生产率

李秋梅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要素投入与投资驱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然而这种粗放式发展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不可兼得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群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长三角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前列,凭借较高的开放程度与较强的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经济总量和产业创新等方面对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也承担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其中必然伴随着产业的兴衰与更迭,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决定了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属于中观经济范畴,对宏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微观的企业运作、要素流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定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长三角具有城镇化水平高、自然禀赋优、交通便利以及经济综合实力强的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高新技术发展滞后、生活环境恶化、生态自愈功能受创的矛盾。考察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能够丰富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短期内能否支撑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部分学者针对高质量发展的背景[1]、内涵[2]、现实困境[3-4]、实现路径[5-6]等方面做出了定性分析,构建了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测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方法,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可分为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两类。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发展优劣状态的综合评价,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7],从不同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算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具有全面性[8-10]。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要素使用效率[11],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投入产出的效率水平,可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12-14]。经济高质量发展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15],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会使多指标体系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选用DEA方法,综合经济的投入与各类产出,计算长三角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考察长三角地区41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往研究从多个角度考察了两者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6]。梁丽娜等人基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协同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出产业结构变动提升了社会生产率水平,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17]。干春晖等人对产业结构优化做了两个维度的划分,研究发现合理化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联系,而高级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18]。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结构红利”逐步减弱[19-20],我国产业结构服务化效率较低,还存在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创新发展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21]。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稳定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22]。要素生产效率直接受资源配置的影响,廖常文等人基于全国25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2007―2017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实现要素资源再配置,减少资源错配,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23]。少数学者将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实证分析。任晓燕等人通过省级层面数据验证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对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4]。经济高质量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而实现以上要素共融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升级[25]。

多数研究指出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了高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考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包含经济效率与绿色发展两个重点。因此,本文选择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替代指标,将产业结构升级细化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深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时,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避免了将省内各市作为同质化单元的粗略分析,为城市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启示。

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社会需求的变动会导致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错位,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资源在行业间进行再配置以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变化,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要素使用效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部门之间协调运转,规避了经济运行中的资源供求“冲突”。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看作是“高度化”与“合理化”的综合体现[26]。

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即产业间实现聚集质量高、关联性强、资源高效利用。不同产业在生产规模协调合作与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上存在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了不同于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反映了产业间聚合质量的高低。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投入适应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将有效避免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产业链的延长与拓展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向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形成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GDP中的比重增加,其中高端服务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与知识密集型的特性,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与外部性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效率提升,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主导产业需要相应生产要素的支撑,不同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时间与难易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受市场需求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及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影响,导致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见表1),共计328个观测样本值,涉及的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完成实证分析,对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进行说明。

表1 长三角区域所包含的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一)变量选取

本文涉及的被解释变量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参考相关文献及经济事实,选取控制变量。

1.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由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不同的出发点,难以统一标准,因此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数据包络分析可用于测度投入产出要素间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具有因不用设定生产函数形式而避免了效率结果不一致的优点。但是传统DEA只根据“好的产出”计算各DMU的效率,忽略了经济活动中同样会生产出废气、废水等“坏的产出”。Tone提出的非径向非角度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更加符合现实中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计算[27]。因此,选取SBM模型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避免了非期望产出与规模因素的干扰,同时规避了传统DEA中的角度与径向问题,使得测度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将非期望产出纳入经济系统的SBM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共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以各市年末从业人数为劳动力投入量。采用刘常青提出的方法计算城市资本存量[28],参照单豪杰的处理方法,选取10.96%的折旧率进行计算[29]。为提高数据准确性,选取全年全市用电量作为能源投入。以实际GDP(以2009年为基期)作为期望产出,以废水排放量、SO2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多用于生产率变化的研究,但不适用于跨期比较,且无法克服无可行解的问题。Oh构建的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GML指数)在全局参考集内考虑了生产单元,使生产效率指数可以通过累乘进行全局比较[30]。

2.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不同城市根据拥有的资源禀赋,通过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体现在资源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和低端制造业向以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流动的过程。以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记为TS),该比值越大则产业结构偏向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借鉴干春晖的研究,利用改进的泰尔指数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18],计算公式为如下。

式中Yi表示地区第i行业的产出,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Li表示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L表示各产业从业人员总和。改进后的泰尔指数可用于判断该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高低,指数越低则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该指标的最小取值为0,表明产业结构已达到最为合理的均衡状态。为了便于观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该指数取倒数后使用(记为STR)。

3.控制变量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体现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对生产率将产生直接影响,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人均GDP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红利”缓解了“人口红利”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人力资本体现了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生较大影响,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三是政府干预。我国在未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必然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合理的政府干预能够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过度的干预则会扰乱市场秩序,引起资源配置无效率,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采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衡量政府干预程度。四是技术创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可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专利授权数来表示。五是开放程度。技术扩散效应和“污染天堂”假说都说明了对外开放会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影响,而长三角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不能忽视长三角地区的高开放程度所产生的经济效应,采用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为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GMLit=α0+α1TSit+α2STRit+βXit+εit

式中,α0为常数项,α1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α2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β为系数向量。长三角地区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则以GML指数来表示,X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中,由于人均GDP与专利授权数数值较大,对该变量取对数后纳入模型。根据各变量的选取,上式可改写如下。

GMLit=α0+α1TSit+α2STRit+β1lnPGDPit+β2lnPATit+β3lnFIit+β4lnHUMit+β5lnIEit+εit

由于效率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绿色全要素变化率可能会对当期效率值产生影响,引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滞后项更加符合实际。将上一期GML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如下所示。

GMLit=α0+α1TSit+α2STRit+α3GMLi,t-1+β1lnPGDPit+β2lnPATit+β3FIit+β4HUMit+β5IEit+ε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测算了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变进行分析,利用计量软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进行回归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本文选择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通过MAXDEA软件计算长三角地区41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绿色TFP变动趋势

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市GTFP的波动幅度最小,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的GTFP变化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GTFP均于2015―2016年达到最大值,并于2017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上海市GTFP在2013―2014年出现下降,其他年份的GTFP均大于1。上海市现代化程度高,在建设产业体系与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前瞻性,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禀赋优于其他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能够保持较为稳定且逐步增长的GTFP。江苏省GTFP起点较低,但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表明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这可能与江苏地区发达的工业体系相关。浙江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准,但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浙江省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现代化服务体系。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高速成长为其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生的生态压力小,浙江省借此实现了高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安徽省GTFP在2015―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GTFP中为最大值,但随后出现下降,最终值为1.086。

2015―2016年长三角地区出现的GTFP大幅升高可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相关。在2010年到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小值为0.963,最大值为1.270,其中有3年的GTFP值小于1,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不足。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

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采用多个模型进行回归,计量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计量估计结果

表2中第一列为仅考虑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OLS回归结果。计量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两个层面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考虑实际经济系统中多种经济活动的作用,第二列为加入了各种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仍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支出与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正相关,而技术创新却阻碍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具有相对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人口红利为我国保持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红利的消退没有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使我们注意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城市劳动力效率增长的出发点,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对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但本文的计量结果却显示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显著抑制作用。可能的解释是专利授权数仅体现了创新的总量却难以反映技术创新质量及其对效率提升的效果。绿色环保范围的技术创新对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而部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可能在提高该领域技术效率的同时产生了不利于环保的产出,因而抑制了地区的绿色发展。专利授权与技术的投产利用存在时间差异,也可能是导致回归系数为负的原因之一。

为剥离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加入GML指数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在第三列。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方程的解释力。GML指数滞后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表现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但回归系数均有下降。第四列显示加入GML指数滞后项与控制变量之后的回归结果。前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仍对当期生产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为了克服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自相关等问题,本文采用全面FGLS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在第五列显示。

计量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且稳定的促进作用。若地区实现了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则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分配处于较为合理状态,产业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生产要素的流动富有效率,各产业均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产业间高度整合,资源利用更具有系统性,减少了资源的无价值消耗。产业高级化也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高级化程度越高,即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生产要素向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吸纳了大量的资源,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且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第三产业的日益壮大为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失,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GML指数计算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上海市在考察期内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稳,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第二,无论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还是合理化转移都可助力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了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协调程度,高合理化程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更为稳定的促进作用。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两者具有趋同性,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优越性。

基于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上海市应保持现有发展势头,追求较为平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过程。江浙沪三省应对地区绿色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向好之后出现恶化现象。其次,长三角地区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一方面,各市在产业发展中结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资源供需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强化产业间的有机联系,实现技术溢出,扩大规模效应,提高地区产业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合理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同时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少的优点,产业结构高级化是解决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动力转化问题的关键。最后,高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应有之义,长三角地区应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与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合理化建议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跟踪导练(三)4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