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阈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环境效应研究
——以河南省为样本

2021-07-20 07:15李新安赵琼文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排放量城镇河南省

李新安,赵琼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后,十九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发展也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对改善社会基本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按照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要求,以高质量城镇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实现资源环境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将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

一、文献述评

城镇化研究最早受到西方学者的密切关注。西班牙学者阿瑟达(A·Serda)于1867年最早提出了城镇化概念[1],在随之的城镇化内涵阐释中,国外学者立足于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并主要就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生态化等方面对城镇化进行研究[2]。目前,学界普遍从综合性视角进行城镇化内涵界定,如Antrop[3]、Pickett等人[4]认为城镇化包括经济、人口、生活质量等多个纬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镇化研究也随之开始在国内得到重视,国内学者逐步对城镇化的认识进行了扩展与深化,从单一的由农村向城镇地区转移和集中的人口城镇化[5],到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社会经济变化过程的综合城镇化[6],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概念。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较多地忽略了城镇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协调[7],引起各界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在传统城镇化发展弊端如土地城镇化、城市摊大饼、城镇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的背景下,发展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此后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强调以人为核心,关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以提高发展质量为重点。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国家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原有基础上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8],强调民生性与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环境生态、集约协调及可持续发展[9],目的在于通过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发展。这些认识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不谋而合,也构成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

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体现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是城镇化率,它反映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程度,我国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60%。就河南的具体情况而言,近年来,随着“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虽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10],与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河南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4.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全省各地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地市创新能力、发展程度不均,部分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较弱,新型城镇化进程也较为缓慢,从而对全省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研判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及新型城镇化现状趋势基础上,剖析制约全省发展质量提升所面临的城镇化区域差异及资源环境约束等诸多现实困境,以探讨河南省发展质量提升的相应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河南经济发展质量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态势

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驱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河南省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拉动效应。

(一)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率持续攀升

城镇化率作为反映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有效指标,可以通过城镇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计算得出。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至今,河南省城镇人口数量增加5倍之多,城镇化率也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13.63%发展到2018年的51.71%,年均增速为4.5%。根据美国地理学家Ray Northam关于城市化进程的“诺瑟姆曲线”理论,城镇化率30%和70%是城镇化进程的两大拐点,并将城镇化进程分为初始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最终阶段。基于该理论,可将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1978―1996年是起步阶段,城镇化率在14%~18%,增速十分缓慢,年均增长率仅有1.4%;1996―2004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持续上升,但仍低于30%的水平;直至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首次超过30%这一拐点,并于此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7年跨入50%大关,年均增长率高达4.7%。

图1 1978―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城镇人口数量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人均GDP持续、快速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19%,并于2015年起超过了全国人均GDP增长速度。河南省2018年人均地区总产值为50 152元,同比增长7.2%。从产业的GDP贡献上看,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加,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8年的45.2%,年均增长率为3.1%。总体来看,河南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大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强劲动力,如图2所示。

图2 1978―2018年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变动状况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图3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 200元增加至2018年的3.19万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最初的527元升至2018年的1.38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2.8%和13.2%。然而,通过计算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额可以看出,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日益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态仍存。因此,河南省城乡一体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3 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

(三)省域城镇化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河南省域城镇化建成区面积自2008年以来持续增加,扩大了近1.5倍;省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人均道路面积也持续增加,这得益于近年来省内各地区注重绿色生态发展,积极建设或者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政府重视绿化,坚持城镇的生态化建设,努力优化城镇人居环境,如图4所示。2017年,河南省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的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河南省2008―2018年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这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并完善公共交通、基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制约发展质量的社会公共事业着力加快建设,使城镇社会基础保障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从图4也可看出,河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增长十分缓慢,年增长率仅为2.5%和4.4%,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化增长速度,继续推进城镇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仍是未来工作重心。

图4 2008―2018年河南省域城镇化空间发展状况

三、城镇化区域差异与发展质量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

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导致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从而使城镇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一)城镇化区域差异及经济发展水平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GDP水平较高的仍然集中在郑州、济源、鹤壁、焦作、三门峡和洛阳市,而商丘、驻马店和周口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仍然较低,与城镇化率的区域排名基本相似。郑州市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1 349元,而周口市人均GDP仅为30 817元。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经济因素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因工业基础雄厚,区位和政策优势明显,省会郑州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规模均居首位。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得益于省会郑州的辐射带动,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大城市群,中小城镇发展迅速;而东部和南部的城市工业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居多,除了自身基础薄弱,又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城镇规模小,发展较为落后。

如图5和图6所示,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失衡特征明显,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均大致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梯度式格局。就城镇化率而言,排名第一的是省会郑州市,城镇化率高达72%,远高于同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55%以上的城市是处在西北部地区的济源、鹤壁、焦作、洛阳和三门峡市,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则是处在东南部地区的商丘、驻马店和周口市,其城镇化率仅达到41%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图5 2018年河南省人均GDP的区域差异

图6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二)能耗总量增加及城镇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

从生态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是资源和能源的主要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物的主要生产者。长期以来,受工业化进程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过度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第二产业。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从1978年的0.335亿吨标煤至2018年的2.394亿吨标煤,40年来增长了7倍多。一方面,这是河南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居民日益攀升的能源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高能耗的依赖程度。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来看,迅猛增长的阶段主要见于1998―2007年,平均增速高达10%,这主要是由于该时期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势头过旺,加之繁荣的房地产和重化工行业,造成能源消耗量大且增长迅速。但从2008年起,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迟缓,能源消费增速开始回落,201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趋势。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2016年至2018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近些年能源消费总量有所回落,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依然进展缓慢。总体来看,在1978―2018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额的比重持续减少,但2018年其占比仍高达73%,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是造成河南省能耗和污染排放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河南各地市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使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存在区域聚集性。其中,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许昌、焦作等城市,而南部一些城市,如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南阳等地区则主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同时由图7可见,河南省2019年能耗和污染排放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度,超过50%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生于在郑州、洛阳、安阳、新乡、焦作和三门峡等城市。因此,加快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转型,促进高碳工业的低碳化发展,积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才是减缓全省节能减排压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图7 河南省各城市能耗及污染排放情况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从城镇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可较好反映河南省的生态环境现状。其中,压力层中以城镇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荷;状态层中则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三个指标来反映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响应层中以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占比来反映面对生态恶化所采取措施的力度。

生态环境压力。其主要反映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如图8所示。河南省2004―2013年“三废”排放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日益增加,但2018年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说明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河南省污染排放压力整体上有缓和的趋势,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仍不容轻视。

图8 河南省生态环境压力状况

生态环境状态。其好坏直接反映了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劣。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呈稳步增长状态,如图9所示。截止2018年,河南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40.4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93%。

图9 2009―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态

生态环境响应。其主要反映人们通过环保治理投入或清洁技术研发等,使生态环境实现净化及恢复的能力。截止到2018年,河南省已经能够对99.6%的生活垃圾做无害化处理,处理率有明显提升,同比增长6.05%;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3.0%,比2013年略有下降。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缓慢增长,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潜在危机,急需对绿色新技术进行研发运用,以推进资源利用率提高。

与此同时,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由2004年的82亿元提高至2018年的455亿元,增加了近6倍。这表明河南省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见表1。

表1 河南历年生态环境响应情况

四、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质量提升面临的资源环境困境

“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既可能是许多社会矛盾问题之源,也可能是解决某些最复杂、最紧迫问题的钥匙。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充分认识现有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高碳低效扩张的瓶颈制约,充分认识城镇人口过度集聚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极大冲击,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根本,走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扩张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如前所述,河南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高速扩张与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几乎同步,城镇化是以巨大的能耗和排放污染为代价而实现的。这种高扩张、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实现生态转型,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平衡。根据科技部201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河南省的综合创新能力位列第15位,居全国中游水平。在全国排名中河南省处于20位以后的指标主要有人均生产总值(第23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第31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第23位)、耗电总量(第22位)、每万元生产总值耗电总量(第26位)、污水排放量(第22位)、生产总值/每万元污水排放(第27位)、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第27位),指标值分别为31 499元/人、30.94%、15.17%、3.98%、2 747.75亿千瓦小时、928.31千瓦小时/万元、403 667.62万吨、13.64吨/万元、350.16万吨。这些靠后的排名指标表明目前河南省在创新绩效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指标急需高度关注,也说明河南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就制约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采取改善措施。

(二)城镇人口过度集聚对生态环境冲击加大

人口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聚过程,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快过度集聚加剧了对各种基本生活资源的需求,对资源环境产生较大冲击。首先,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居民对公共交通、私人汽车的需求量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不断攀升,由此带来的噪音与空气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其次,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剧了城镇土地及房屋资源的紧缺,高昂的房价、拥挤的住房、日益恶化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此外,由于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等发展理念在农村中传播十分缓慢,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生态道德失范行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11]。

(三)城镇规模不当扩张加大了土地资源的承载压力

随着近年来河南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大规模建设城市新区、新产业园区,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的“开发热”“地产热”浪潮,全省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和抵押融资换取经济收益,挤占农业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这种冒进式的城镇建设模式造成大量优质耕地资源浪费,加剧了土地的低效粗放利用。2005―2018年,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近两倍,房屋建造面积增加近15倍,而吸纳的城镇人口却只增加了1.6倍,城镇建设与人口增长明显脱节。

五、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演变的关联分析

通过利用河南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费和产出数据,可计算出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下面以碳排放为例分析河南省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和特征。

目前国际上关于碳排放核算体系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基于企业具体项目和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从社会向政府转移的体系,如200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温室气体核证标准》,这种核算体系在测算经济整体的碳排放时有较大的局限性,很难对某个地区全部企业项目和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主要是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IPCC国家温室气体指南》,通过对主要排放量来源进行层层分类的方法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普适性和数据可得性的优点,是目前公认且最常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一)以碳排放为表征的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的测度

根据目前大多数文献的做法,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指南》给出的各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对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同时考虑到河南省及各地级市公布的各种能源消费数据,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原煤、焦炭、原油、柴油、燃料油和电力消耗量这几种能源为基准,对河南省及各地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年至2018年《河南统计年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it表示第i市t年规模以上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αj表示第j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Eijt表示第i市t年第j种能源的消耗量,各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如表2所示。其中电力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来源于国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依据表2的碳排放系数,结合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公式,对河南全省及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表3 河南省及各地市规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百万吨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08―2014年河南省及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从全省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8年的648.61百万吨增加到了2014年的822.01百万吨,但从2014年之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了740.39百万吨。从地级市层面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样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阶段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理念,河南省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分析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发展过程,城镇化只有与工业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水平,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两大引擎。

从地级市层面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区域差异,郑州、洛阳、平顶山等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于信阳、周口、驻马店等豫东南地区的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水平具有相同的差异性,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高。

从图10可以发现,河南省工业总产值在2008―2018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10 477.92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2 034.83亿元(2008年为基期)。从图10可看出,2008年至2014年增长较快,2015年至2018年增长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该阶段后河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强了环境治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根据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了7.0%,达到5.43万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7.5%,增加值为2.36万亿元。在资源环境方面,全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4.13%。河南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方面都得到了较好改善。但从各地级市来看,区域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郑州、焦作、安阳、洛阳等地的工业总产值要高于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豫西等地市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位居河南省前列,而豫东南等地市工业发展水平落后。

图10 2008―2018河南省工业总产值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河南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推动产业创新转型,推进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资源生态效益。但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整体不高,发展不平衡,影响河南未来的发展潜力。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河南城镇化质量的稳定提升,驱动河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城镇化区域协调支持政策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水平差异引致了河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时,要坚持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各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加强政策支持与调控,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但在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及各地发展空间规划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到有所侧重。尤其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相应政策,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对地区间城镇化的质量差异加以控制,使其不至于对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此外,要切实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政策和规划方案。考虑中原城市群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优势,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实现不同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的合理配置,各区域可结合本地资源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借助先进技术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创新投入增强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创新投入,提升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其一,政府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鼓励引导企业在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等技术创新方面进行研发投入,以提高本区域产品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二,要将产业创新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激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同时鼓励技术研发创新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一个地区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对提高地区产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此外,应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抓住“人才红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素质培训,以劳动力质量改善推进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整体质量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城镇化质量,需要加速建立结构合理、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12]。以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更高层次开放合作为引领,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对城镇化质量整体较高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要加强区域内外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各节点城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本土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与城市群区域内部功能紧密衔接的协同发展区;促进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市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及技术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对城镇化质量总指数较低的商丘、周口等传统农区地市可以利用自身地处平原的优势,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加上先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要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主导产业群。拥有深厚历史积淀文化资源或自然风光资源的地区,可通过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目标定位,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质量。

(四)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3],决定着城镇化质量的高低。文中建立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人均道路面积、每万户拥有私人车辆数、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燃气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等6项指标,实际上城镇化质量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如电信设施、给排水、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正常运行与支撑。因此,河南各地市首先要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城镇发展的生态宜居。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及生态绿化面积,缓解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提高单位城镇面积的使用效率。其次,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以增强城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抵御和防治自然灾害的发生,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最后,完善城镇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在加大社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投资补助、特许经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的各种功能,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为提升河南经济发展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排放量城镇河南省
送伞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预计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跌幅创二战以来的纪录!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