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燕
摘 要:近年来,师范类专业认定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其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相契合,具有超越性、主动性、前瞻性的特点,既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引领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归宿。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不仅开启了以认证为抓手的推动教师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突破困境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文章首先就师范类专业认证及高校教师专业内涵发展两方面进行了概念解析,接着阐述了专业认证在教师内涵发展中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高校教师发展路径,以期能够推动高校教师更好发展,从而助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高校教师;内涵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160-04
Abstract: Recent years, the pilot work for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has been carried out nationwide. Its concept is consistent with our country's education reform.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initiative and foresight. It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college teachers,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t also displays a new model of promoting normal speciality development with approval of normal speci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anwhile it figure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urrent college teacher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normal speciality and breaks through the present teaching predicament.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then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fficial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in the inn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the official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for promoting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the approval standards of normal specia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ath
作为我国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转型成功、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师范类专业认证在加快高校教育改革进程、强化院校师资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教师人才培养,着力师德师风师资建设。而师范类专业认证恰好就是以“引导师范类专业规范化建设,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深化高校师资力量”为核心目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培育优秀专业教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换言之,以专业认证推动教师内涵发展,是高校改革的契机。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由专业的教育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统一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师范类高校从专业角度开展审查、评估活动,以此来促进师范类高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并非强制性,而是以院校自愿参与、主动接受教学质量检验为原则,通过专业的教育专家对院校办学目标、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进行审核评估,找差距、找问题,促使高校不断自我反省、改进,从而促使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动态活动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以达成某一预设标准为目的,教育机构获得外部团队认可的过程。
在现行的《认证实施办法》中,对师范类专业的认证体系予以了明确规定,其主要采用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为基本监测。主要是依托教育质监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对院校办学予以分析,并建立起对应的办学监测机制,从而动态监测院校的办学情况。这是最低层级认证,是各级师范类院校办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二级为教学质量合格认证。是以学校专业化发展及课程标准为基础,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强化教师师德意识,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院校教学质量达标。这一级认证是基于国家合格标准,对院校教学质量是否达标予以全面判定。第三级为教学质量卓越认证。其目的是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常态化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将国际先进教育水平作为赶超目标,以打造“双一流”為标杆,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院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这一级认证的核心在于“卓越”,不仅要创建国内一流院校,同时在国际上领先,保持超一流水平,推动中国教育迈向新台阶。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以高校教辅人员为对象,基于各自工作需要及职业规划,在开展教学教研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明确自我发展目标,以专业提升为目的,提高自我思想意识,实现发展空间的延伸。同时,建立相对比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在积淀自我学识的基础上,赋予教师职业不一样的内涵,最终与院校共同发展[1]。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肯定的体现。这种认可具有明显的主动性。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力有内外之分,其中外在助推力是由政府、院校及社会为主导;而内在助推力则是一种自我驱动式,教师居主导地位。但教师自身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外在环境与政策的支持[2]。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即是从“他者”向“主体”转变的过程,是聚焦于“专业”和“自主”这两个层面,以提高自我能力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态过程,是教师实现本职回归的必经之路。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在教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遵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积极主动参与专业认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甄别教师水平的高低,缓解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局,促进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真正助力高校教育教学一体化、优质化发展。
(一)甄别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中,首先评估的是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是否达到预设的合格标准,其本质就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师范类院校办学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专业认证作为一项具有引导和指向性的评估活动,通过最低门槛及高标配的引导,能够检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甄别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剔除不符合基本办学要求的师范学校,真正保障教师人才队伍源头质量,激励现有的师范学校能够不断改进,教师能够持续提升。
(二)缓解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困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持续升级,越来越多院校选择转型升级,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增设师范类专业,并承担起培养师范类人才的重任。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多标准、多规格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但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难以达标,导致院校人才培养面临巨大困境。因此,对参与师范专业办学的准入门槛及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制定相应的基本规范,能够缓解当前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局。
(三)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在当前师范专业标准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张松祥学者认为:教师资格考试是教师入职的第一门槛,教师专业标准则是在职教师的培训标准,而师范类专业认证则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标准。当前,院校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因素的影响,教师不仅是院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培育的引领者。《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到,必须要建立权责分明、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培养、培训、研究于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以审核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汲取先进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成长路径,切实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在助力院校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同时,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内涵发展[3]。
三、高校教师内涵发展路径探析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应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建立权责分明、合作共赢的集“培养、培训及探究”三位于一体的培养机制[4]。教师职后培训是院校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培训方式、技术以及对象日渐多元化,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也应不断完善,促成教育管理部门、院校以及企业相互协作。在多方培养过程中,院校必须要发挥主导地位,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做好引导协调工作,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在共谋共建的基础上,做好教师培养的“充电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及,应持续做好职业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地政府参与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工作,鼓励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可以说,师资队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其伴随着教育改革而不断优化,尤其是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仅仅局限于当前工作和学习积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随时钻研、及时充电,了解专业所在领域的发展前景与趋势,掌握新技能、新知识,创新教学模式[5]。对此,院校应制定完善的长期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如教师可选择寒暑假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实践,不断提高自我实践水平。通过技能培训、企业兼职、顶岗实践、参与研发等方式,推进企业实践成果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二)搭建教学发展中心,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当前,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将直接决定着院校内涵式发展成果,同时也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考核指标,院校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抓手,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6]。发展中心是教学科研团队组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个体教研逐渐向集体化教研转轨的桥梁,对此高校可借助发展中心,依托某一学科或专业,成立科研团队,聚焦教师科研水平提升。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以厘清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目的,构建需求评估与项目效果评估机制,涵盖科研设计、策划、实施与效果等方面。另一方面,多方收集教师自我发展意愿,对教师所开展的教研、科研项目的学术性进行专业检验,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客观作出评估结论,最大限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还应强化制度引领,加强发展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督促教师能够主动学习,引领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教学教育基础理念,实现自身发展与团队建设的无缝对接。
(三)鼓勵教师积极践行教学改革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进程日渐深入,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均发生较大改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领域不断融合,“互联网+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教学水平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7]。尤其是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随着认证等级的提升,对院校教学质量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本位,课堂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常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学生则更像是附属品,只能被动接受学习。而在新时代,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微课、慕课等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校要适应这一新形势,多举办相关教学竞赛,在比赛前还可以对参赛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以微课为例,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向教师详细阐述如何设计微课、微课的内涵与重点等,通过竞赛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导向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参赛教师形成带动效应,让更多的教师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8]。在教风引领上,发展中心要督促教师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以点带面,切实延长“国培计划”的辐射效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探究式教学、智慧课堂构建等教学实践改革,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思维。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互助发展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指教师之间,本着相同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追求,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切实提高专业水平的团体。与其他组织不同,学习共同体兼具吸引力与融合力,共同体内成员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是教师凭借自我意愿进行的自主结合,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知识共享为目的,这完全契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有助于促进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管理力度,搭建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深度交流,强化共同愿景的构筑。同时,还应处理好合作过程中的竞争关系。良性竞争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恶性竞争反而会使得院校教学氛围恶化,令教师之间出现排斥现象。因此,院校应加强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以民主化管理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并积极建立和谐、合作、共享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应加强经费投入,制定激励措施,对在合作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竞赛,以理论推动实践发展,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让教师在竞赛中得以打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术思想的碰撞与汇聚。
(五)建立质量保障持续改进机制
近年来,第三方认证呼声越来越高,认证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第三方认证能够帮助学校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因此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方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院校办学质量。对此,可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持续改进”这一原则,聚焦教师内涵发展要求,参考“计划-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质量保障持续改进机制,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及教师管理体系进行重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四维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包括教学督导、评教评学、教学检查等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对院校教学情况、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师资队伍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环节进行监督评价;同时定期对学院、专业以及课程进行评估,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评估结果;根据质量产出标准,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动态监管,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质量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基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院校办学目标,对各类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切实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培养质量。其中成果循环系统主要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工作,并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短板,以课程目标引领教学成效的提升,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校内循环系统以学生就业率为对象,通过全面评价找出教师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以及教学资源挖掘和利用方面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保障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推动学科体系、教学资源均围绕就业这一核心任务开展。校外循环系统则是通过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教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行业需求,所培育的人才能否适应岗位要求,从而对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助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六)运用“双子模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双子模型”是基于“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演变而来,“木桶模型”指出最短木片的高度决定了木桶盛水的总量;“积木模型”则认为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小方块可以堆积成一个大积木,这些小方块代表着教师的各项能力,大积木则代表教师的综合素养,且不受这些小方块的影响,其体积基本维持不变。“双子模型”则既强调教师能力的整体应用,同时又注重各种业务能力的综合调配。“木桶模型”提示我们,要想提高院校师资力量,提高短板水平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独特性,其成长经历、经验学识等各有不同,其专业素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也都呈现出程度不一的发展态势。通过解读一些优秀人才发展的案例,可以看出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中,通过较高发展力的能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带动某些具有缺陷能力的发展,从而促使个体能力总体水平保持在特定水平。比如,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数学零分,但英语、国文满分,最终依旧被清华大学所录取,这就是典型的能力非均衡补偿效应,即我们常说的“积木模型”。基于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发展水平,运用“双子模型”,一方面要加强薄弱教师的发展,尽可能带动院校整体教师队伍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双提升。同时,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型,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根据教师的职业规划,帮助教师提升薄弱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个体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结合教师的特长与爱好,从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角度出发,选择性发展某一方面,使得教师特长得以最大化发展。总而言之,教师转型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巧妙选择抓手,促进教师高效转型,最终实现专业化成长。
四、结束语
习总书记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等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破除地方经济落后、改革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直接参与者,其教学能力与水平将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对地方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教育供给侧改革被提上日程。对此,院校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明确回应教师内涵发展相关问题,抓好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契机,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践行教学改革,协助共建学习共同体,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在践行专业认证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理论模型,助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為社会培育出更多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琴.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流变[J].高教学刊,2020(26):1-6+10.
[2]杨希葳,黄淋云.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127-129.
[3]张霞.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3):282-285.
[4]李壮成,黄明东.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价值、逻辑与路径[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73-86.
[5]孔风琴.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2):97-100.
[6]王先达.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创新培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73-77.
[7]林家好.“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启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3):76-78.
[8]王丽宁.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