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1-07-19 19:41雒新艳孙曰波张俊丽于真真
高教学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模式课程思政

雒新艳 孙曰波 张俊丽 于真真

摘  要:文章明确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三者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园林生态课程为例,理清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尝试构建了思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的课程新模式,在充分发挥课程全面育人的同时,期望能为新形势下相关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模式;园林生态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135-04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aking "landscape ec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curriculum mode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not onl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students, but also expects that the strateg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new model; landscape ecology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这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赋予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持续加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原有的教学任务不能打折扣,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能动摇,切不可削弱课程的教学内容,忽视课程的规律性与科学性;二是重视立德树人,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们必须将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机地融为一体[2]。

“园林生态”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聚焦于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结合植物的特殊功能与改良效应,合理进行符合生態规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倡导在城市建设中兼顾环境的健康发展。可见,园林生态课程本身就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等思政要素,具有思政育人的潜质;同时课程实践性强,园林生态评价、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项目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管是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还是在思政育人上,园林生态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都有着天然的资源和优势[3]。本文从建设思路和方法、融合实践和总结三个方面对园林生态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在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同时,也期望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模式和参考。

一、建设思路和方法

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必须是第一位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大讲特讲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背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作为专业课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同时,思政、知识与能力三者的融合绝不能是机械生硬的,而应以思政为前提,以知识为主线,以能力提升为重点,采取智慧型教学活动(包含课堂与实践两个类型)促进价值观和能力双提升。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规划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过渡衔接自然的原则,将三者真真正正地“织成新衣”,而每一个教学活动应该是款式个性化、色彩搭配差异化的独一无二的“新衣”,但同一门课程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组风格相同、色彩与形式相近的系列服装,做到能力锻炼与价值引领、理论知识与德育的辩证统一。

构建思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的课程模式,建议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将课程知识点与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结合相关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课程的项目与任务清单;第二步,挖掘并引入适当的思政元素,匹配到课程任务中。把隐藏在课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环保策略和生态安全等思政元素挖掘、整理并提炼出来,结合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匹配到合适的课程任务中,丰富课程的内涵;第三步,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形式(小点睛、专题、综述、视频作业等)与课程任务融合为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并将活动应用到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恰当环节,形成内涵丰富、有机融合的课程模式。

二、融合实践

依据园林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园林生态课程特点,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四个课程项目,十六个弹性工作任务(见表1),以小组讨论和活动为载体,以实践实训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自主作业、作品或方案为成果,思政元素嵌在适当的任务环节,力求保障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得到塑造。下面以三个典型课程任务的实施为例,阐述三者有机融合的模式。

(一)创新型课程活动

以课程中“光与园林植物的关系”内容为例,主要教学活动围绕光的创新应用开展,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勇于进行创新,在小组合作和个人探索中,同步锻炼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光的性质;城市光环境特点;植物对光强、光周期和光质的适应性。

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思政:城市光环境建设与维护、植物的生态配置。

实施:1. 课前:将两个知识点“光的性质”和“城市光环境特点”所包含的演示文稿、视频和文本等资料发布在“智慧课堂”,同步发布课前作业制定“园林绿地中光的合理应用方案”,完成给定绿地中灯光的配置选择题,学生可以在讨论区进行作业交流,教师对于困难及时给予指导;2. 课中:针对“植物的光照适应性”部分,分小组完成多个课堂任务,如喜光植物总结、耐阴植物总结、短日照花卉总结、长日照花卉总结、红光形态建成、蓝光形态建成、不同园林设施内光的性质等多个任务,在此基础上,完成给定绿地中植物的配置方案;然后针对“光的创新应用”这个知识点,通过播放戴森球、光伏板、有色薄膜、全息成像和植物路灯等视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开展头脑风暴,促进大家思维碰撞,理顺思路。3. 课后:设置个人项目,要求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一项创意设计(可以是新思路、新流程或新技艺设计)或者创造设计(材料或工具的小发明),成果不拘形式和深浅,可以是脑洞大开的想法,也可以是图纸或实物,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成为可行的创业项目。

总结:我们将重点从“植物的光照适应性”调整到“光的创新应用”,因“植物的光照适应性”在其他多门课程中都有涉及,因此我们设置了一个总结与分析的课程任务,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而避免了重复讲述;而“光的创新应用”部分选取了行业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案例,符合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型课程活动

以“生态系统的调研分析”为例,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策略讲起,引入治国理政新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结合地域生态建设特色,设置调研小组任务,通过小组分工和合作,完成调研报告,在培养团队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树立生态文明观。

知识: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生态功能内涵。

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思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施:1. 课前:将“生态环境评价标准”这个知识点的讲稿和相关视频发布在“智慧课堂”,并设置课前测试题,要求大家结合实地调查,统计校园生态系统内的不同类别的生物种类,以接龙的形式完成,计入平时分数;2. 课中:首先对课前任务进行总结,然后在分析讲解“生态功能内涵”这个知识点的同时,融入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思想政治元素穿插到讲解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潍坊连续获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成绩,依据《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的评价标准,重点关注三大河流的生態恢复和湿地公园的建设案例,以及“绿染四季、花满全城、水润潍州”的城市生态目标,通过身边实例分享,使同学们真实地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有较强的获得感;3. 课后:设置小组调研任务,制定生态功能调研目标,选择目标人群,制定对应的调研题目和表格,完成调研和后期数据分析任务,并最终完成调研报告。

总结:通过知识与思政的融合,结合能力训练任务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标准化工作的习惯,明确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不仅要从日常小事做起,更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生态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型课程活动

以“绿地生态设计”为例,设置身边绿地的生态设计实践活动,通过生态原理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并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绿地生态设计的原则、生态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

思政:资源再生、能力流动和生态平衡。

实施:1. 课前:把“绿地生态设计原则”知识点相关的讲稿、视频发布在“智慧课堂”,并设置课前任务——“找出校园生态环境需改进的地方”,以接龙的形式完成,按照观点给予相应的分数;2. 课中: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结合校园实地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并制定生态校园建设方案,将资源再生、能力流动和生态平衡的生态原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最后,分工完成生态设计图纸与设计说明;3. 课后: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各小组录制视频对各自的方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方案中的生态亮点。

总结:本课程活动侧重生态实践,通过生态原理的综合应用强化学生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通过各小组对方案的视频讲解,每名同学都成为了生态理念的推广人员,进一步将生态观念升华为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一)教学内容要实时更新

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各种相关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强调的生态观也在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到“两山论”,再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了从“生态认识”到“生态文化”再到“生态文明”的逐步提升,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了生态理念全球化的趋势。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抓住社会热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方能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将最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获得最有实效的知识,有利于其养成理念更新和发展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争先,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活动要有弹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较为复杂,有春季高考(中专起点的)、夏季高考(高中起点的)、(3+2)本科高职阶段的,部分院校还有五年一贯(初中起点的),不同群体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一个班级内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课程活动的设计不能一刀切,否则可能会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能力差的学生做不到而放弃的情况。为此,我们建议课程活动的设计要有弹性和不同的方向,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层层推进,有利于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并充分锻炼他们的能力。比如,我们在“生态系统的认知”项目中,设置了“校园生态环境与功能调研”的教学活动,在五年一贯制和春考生班级实施时,结合实际情况,只完成生态因子测量、分析和报告写作,或者生态功能街头随访与报告写作,对于接受能力好的班级,完成两项任务与报告的写作;在夏考生和(3+2)本科班中,基本能够顺利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活动,但是夏考生更愿意参与展板制作之类的实践活动,而(3+2)本科班的学生更愿意组织观点,写作相关文章(见图1)。

(三)教学效果

在园林生态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组在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综合能力和知识点的提升,在课程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习惯,还传递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授课效果大大超过了单纯的说教,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突显了德育目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7-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邱仁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理念[J].高校辅导员,2020(4):11-14.

[3]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9(3):89-91.

猜你喜欢
新模式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