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银苹 彭华国 姬靖
摘 要: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不仅为高校中心工作保驾护航,而且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干部选拔,尤其“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愈发明显。“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理念,是“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新路径和新发展,也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如何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发挥课程思政对于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反作用,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党支部;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7-0181-04
Abstract: In the new epoch, the effects of college teachers' Party is not only convoy for center work but also key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adre choose. As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urriculum Politics is the important bridg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t is new education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It is also active exploration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emphasis 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college teachers' Party.
Keywords: curriculum politics; college teachers' Party; Morality Education
“課程思政”是新时代落实高校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回归和生动实践。习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育人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育人释放更多教学活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群众的基本单位,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高校基层的重要堡垒,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党支部需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有关高校党支部重点任务的明确规定,充分发挥党支部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自觉承担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组织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支部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践行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所需优秀人才。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
“思政课程”主要指学校为德育教育开设的一系列
显性课程,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树立正确德育观的教育,具有政治属性和德育导向的特点。“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寻找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共通点,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以达到思政时时育人,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即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方式。
两者在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上高度一致,但是在传授方法上截然不同,前者强调显性的价值灌输,后者则采用潜隐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而不拘泥于专业课教学,是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一种课程观,实现了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的同步教学输入,是“大思政”合力育人的新探索,“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有助于践行当代大学的德育使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和实践逻辑。
二、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早在中共二大时“组”就作为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的基本单位,中共四大首次将党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并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必须成立支部。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对党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一般由党委、党(总)支部、党小组等组成基本架构,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凝聚教职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教科研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党支部指由高校教职工组成的党组织,本文重点探讨由专任教师组成的党支部建设。教师党支部的重要职能是组织本支部教师党员宣传党的主张,加强学科建设,党支部书记参与讨论决定本系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任务安排、人员调配、职称评定等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进一步明确教师党支部的功能定位。
政治方向引领。教师党支部尤其是承担“课程思政”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支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党员要唱响思政育人的主旋律,全面贯彻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和教育方针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既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好党的政策,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又要引导其他专业教师党支部党员及教师群众坚定信仰、积极传播、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凝心聚力共同致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服务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内生活可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从师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融入思政育人中。加大优秀党员和党支部的示范带动和典型引领,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党内评先评优重要指标。开展示范单位展示交流活动,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平台,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从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投入,重视新兴科技手段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思政育人的能力。
凝聚师生人心。教师党支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相结合,以思政课程建设为纽带,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思政课渗透到专业课程建设中,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相结合,坚持“连民心、接地气、解民忧”,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困难相结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内外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2],紧紧围绕党建与思政中心工作,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参与教科研、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使教师党支部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师生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政治核心,把教师党支部打造成“党员之家”“教师之家”,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人才培养基地。在传统按照院系教师设置教师党支部的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优化教师党支部的组织设置,探索依托思政育人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设置教师党支部,组建“课程思政”研发团队临时党支部,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书记,选拔专业课学术骨干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支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引导专业课青年教师骨干、高层次人才、优秀党外人士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理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条件成熟的应及时确定为入党发展对象。探索把专业课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发挥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培养人才的作用。
三、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
各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并不断创新发展“课程思政”育人手段,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作为贯彻执行的阵地之一教师党支部在助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有不合时宜之处。
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实效性不足。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的党内生活较少,未能及时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支部组织生活紧密结合,对“课程思政”重视的程度不够,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和工作,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根本不需要对其进行政治教育,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才是教学核心和大学生生存之道,这种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使得高校“课程思政”无法有序开展。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想要践行“课程思政”,但囿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之甚少,导致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面临无法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的困境,有些“课程思政”变成简单的专业课上的思政说教,反而阻碍和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发展。
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教师党支部由教师党员组成,而非党员往往不能参与到组织生活中来,这样在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非教师党员就缺少探讨和研判的机会,造成教师党支部为了迁就非党员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放入教研室会议,未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各种专题党内组织生活更加频繁,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能结合本专业开展支部活动外,其余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大多未能及时结合专业开展思政教育教学专题研究[3]。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对于以职称论高低的现状,即使是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党支部的专任教师党员也更加重视提升自身专业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希望在职称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非“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党支部及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不够。
教师党支部班子及“双带头人”配备不齐。为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齐心协力配合完成,更需要发挥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带头作用。而目前,高校部分教学部主任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教研、党建任务重,一人双肩挑,难以兼顾做好党建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双带头人”要求博士和副高,限于此类人才不足,造成未能使“双带头人”配备达到100%,教师党支部组织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将有着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充实到思政队伍,配齐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育人教师队伍[4]。
教师党支部班子责任落实不够严格。有些教师党支部班子抓“课程思政”建设按部就班、疲于应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在师生中威信不高,创新意识不足,不善于或不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来解决思政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面临能力不足的风险。教师党支部党员偏年轻化,出现队伍年龄老化现象,教师梯队建设不足,教师支部党员在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上缺乏活力,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研室、专业带头人、党支部等组成的思政育人合力发挥作用不明显。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较笼统,不易量化,在每年的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中没能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且缺乏及时有效的措施和制约手段,导致教师党支部带领、指导、保障“课程思政”工作的作用发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班子抓“课程思政”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四、高校教师党支部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路径
“课程思政”关乎高校长远发展,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抓住关键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摸索出适合每个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思路。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发挥教师党支部阵地作用。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倡导者和实施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5],严明的组织纪律。高校由教师组成的党支部需要有更强的党性和更加坚定的信仰,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全面系统地学理论、立场和方法,深刻领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关键环节,认真总结梳理党支部的经验做法,做好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好教师党支部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引导的作用。教师党支部可选取部分课程进行试点,大胆探索、创新引领,党员教师与教研室建立一对一结对子进行“课程思政”集体备课,集中党支部和教研室优势力量,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取长补短,实现教育资源时时共享。加强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充足的人财力与制度的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机制,形成完整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制度,发挥有效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的创新力。
以开展支部微党课宣讲为载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教师党支部可以发动支部党员教师通过制作微党课的形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专业团队教师应明晰建设思路,紧密融合思政与专业教育于一体,将思政课程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保证每一个学期都开设思政教育课程微党课专业课或者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党支部可以在专业课教师中宣讲本部门课程的微党课,让更多专业课教师了解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可以在思政课教师中宣讲专业课程微党课,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或者邀请其他专业学科专家进入思政课堂专题剖析专业课,而思政课专任教师主动走进专业课课堂,在深入了解专业课的基础上,为专业课教师在价值引领、社会实践等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思政育人建议和指导。
以校院系合力为抓手,加强“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校院统筹领导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有效激励是其重要前提。高校需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动员全体教师员工,发挥教师党员的带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既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等的组织保障,又要加大配套资源的投入,探索构建考核评价与激励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干部提拔的重要考核指标;院系需发挥主体主导作用,结合院系学科建設与专业特点组织实施和推进落实“课程思政”,把握航向、深挖特色[6],将教师党支部党建制度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充分发挥院系教师党支部的作用。
把“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植入教师支部每名党员的心里。为规避思政育人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职责的传统思维,高校教师党支部需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激发每名党员带头创新的活力,快速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持续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着力挖掘新颖、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思政案例和党课案例,激发党员的创新活力,打造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思政”创新案例,共同致力于创建“课程思政”优质品牌、精品课程,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打造“课程思政”试点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并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固化研究成果。通过正反面激励激发党员思政育人热情,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支部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参考。
把“课程思政”标杆效应辐射至每个教师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支部党员、专家学者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课程特点介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在专业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课程规划与设计等内容进行现场展示。选拔推选优秀的党课或者思政育人案例作为教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素材,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标杆效应辐射到每个教师党支部,为标准化、规范化、可复制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生动示范。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评选出表现突出的教师党支部进行表彰,把优秀教学案例汇编成册,给其他教师党支部和专业课教师以启发和思考,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和“立德树人”的浓郁氛围。
加强“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引领。“双带头人”是提升教师党支部工作水平的关键,即“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7]”,通过职称评审、职称晋升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在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将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岗位作为学校干部培养的重要渠道,党支部书记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真正把党性强、业务精的人才纳入教师支部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性与教师党支部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形成“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推进合力[8],才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教党〔2017〕41号)[Z].2017-8.
[3]石共文.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强化路径探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5):132-13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严春蓉.思政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力提升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22-23.
[6]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7]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8]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6号)[Z].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