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凡 郝娉婷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公选课已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的宣教平台。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公选课教学意义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文化在高校公选课的教学现状,研究探讨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分类设置、课程教学手段多样化尝试,以及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以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公选课程的教学,发挥其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7-0068-04
Abstract: Und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at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ntering the campuses,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ly elective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quality in various ways.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bette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publicly elective course, and give play to its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for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value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義的“绝学”、冷门学科。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指示,各级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诸多高校也逐渐把传统文化的教学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成了现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对于传统文化本身而言,高校教学平台直接受众群体是青年一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公选课中的教学意义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沉淀,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些道德理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2],甚至在相当时间内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但是,由于清末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清末出现了一大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而且在教育上,自京师大学堂建立以来,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一直是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确实在相当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2]。比如对西方教育的“生搬硬套”,不能吸收理解,以及与中国实际教育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课程体系建立的时候,重专业知识,忽视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导致学生文化观念薄弱,学生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在许多教育改革的时候,过度强调西方教育理念,回避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西方文化、快餐文化充斥着现代社会,青年一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青年一代的生活中淡去,更别说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得到较好的精神滋养了,很多青年人精神空虚、缺乏信仰、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崇洋媚外,损害国家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以“君子”的要求规范自我的言行,净化自己的心性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2],这种重视学生德育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在吸取西方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在现今教育的积极一面,实现二者的良好融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的教育体系。
(二)高校公选课是传统文化宣教的重要平台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构成。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占据了课程设置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专业学习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和学生都公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大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缺失。因此,公共选修课逐渐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选修课程是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使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所开设的综合素质类课程。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艺术素养,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提出,艺术类公选课不少于2学时。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传统手工艺术、传统绘画、传统建筑、传统音乐等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文明里最为瑰丽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已经对此非常陌生。高校公选课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开设,可以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课程以一种独特、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高校公选课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有利补充,使大学教育体系变得科学、系统。其上课方式不拘泥传统课堂,其内容可丰富多彩,其手段可变化多样,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公选课上可以得到较好的实现,丰富了学生的人文艺术知识,也进一步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公选课也成为了传统文化重要的宣讲平台。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公选课中的教学研究
(一)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公选课程设置上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包含了思想哲学、琴棋书画、民间工艺、语言文字等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熠熠生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取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作为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自然不能将传统文化一股脑搬到大学课堂,一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传统文化由于保护不力,面临失传,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人,一般是研究时间很长的业内专家,或者是民间的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都散落在全国各地,因此,在课程开设方面,师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很多糟粕,毕竟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是封建社会的残留,本身在学术观点上就有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发展极快,有些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公选课程的设置上,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能真正把相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出来,而且是具有可行性的课程;其次,应该选择传统文化的精华,选择符合时代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真正有用的精神文化,并将其纳入高校公选课程的教学中。
根据传统文化的特性与分类,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大致进行分类(图1)。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3]。公选课的开设可根据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让现代大学生能够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民间工艺等,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技艺和文化艺术审美,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很多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失传,从青年一代的生活中淡去。导致某些青年在文化上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甚至一味的崇洋媚外。因此,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迫在眉睫,在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上,可针对中国传统的诗书琴画、传统手工艺术、舞蹈音乐等开设相关的课程,如书法鉴赏、中国建筑文化、中国诗词鉴赏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传承作用。第三,每个高校所处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差异的地方在于它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代表了该地区较为先进的人文思想和文化艺术,如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突出的艺术门类更是丰富,如广东的粤绣、粤剧,陕西的秦腔、皮影等。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推进,地域文化也成了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很多高校针对地域文化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从公选课的设置上来说,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开设地域文化艺术公选课的研究基础。开设地域性传统文化课程,从教学的实现度上来说,能够找到比较精通的专家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地域文化有其明显的地方气质和特征,很多地方高校的生源基本来自本省或本地区,从小浸染在本地文化艺术中,因此,对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艺术更有一种亲近感,能够保持对课程的热情。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选课在设置上选择范围极广。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本校专业师资学科构成,鼓励人文、艺术类教师,多参与公选课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并结合地方特色,设置符合地方文化的相关传统文化。由此,不但能使大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同时具有较强的学校特色,甚至会丰富大学自身的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公选课的学习,可以较好地接触到专业课程学习所不能接触的传统文化,不但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公选课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公选课在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为拿学分而选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也不利于课程的开设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选课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人文艺术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人生的深层次影响更為深远。因此,教育不能看眼前,而是为学生的今后蓄积力量,积淀文化内涵。高校公选课程能够有效地补充专业课的不足,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应该在课程开设和教学方面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持平。这样,公选课才能真正的被学生重视,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学校和教师应该多方面着手。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形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公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文化理论,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传统人文理念,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中国人产生深刻认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4]。第二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环节的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公选课的地位是不能与专业课程比肩的,因此导致公选课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相关的公选课,也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上。应该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有些传统文化课程是可以直接在课程里安排一定量的实践课时,如书法、传统剪纸等,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教学,由于离学校不远,教师可安排适量的课时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让学生亲临实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手工艺术匠人们进入高校,为学生亲自解读和示范传统文化艺术,让学生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对传统文化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传承。最后,也可以结合理论教学,在校园里开展一定的主题活动,如征文大赛、经典诵读、社会调研,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大赛等等,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定期的举行各类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真正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活跃于校园。因此,从方法上来说,传统文化在公选课程上的教学,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进行结合,让公选课真正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宣讲平台,让青年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公选课中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目前,诸多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學,对公选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导致公选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教学的关键[5]。
传统的公选课基本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随堂听课,课程结束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有效的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公选课也成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能让学生通过课程真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传统文化有着较好的理解。高校公选课在教学质量把控上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第一,公选课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学部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公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应该区别对待,而是应该像专业课程一样,有着较为合理的课程设想和统筹安排,并认真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并严格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第二,课堂教学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环节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不断探索精神;第三,在课程考核方面,要遵循学校教学考核制度进行严格考核,不能因为是公选课,就“放水”“送人情”。在考核方式上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构成,而公选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公选课更是如此,因此,更应该重视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过程性不定期的考核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考核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尽量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或者能够以成员的方式参与进来。如中国传统书法,因为材料也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课堂上挥毫,完成平时的书法作品,教师也便于进行现场指导。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也可以以课程小组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命题进行探讨,学生可通过陈述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好很多。另外一些艺术类的传统文化课,可以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学”“做”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加重过程性考核的力度,也要重视期末的综合性考核。传统文化公选课的期末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真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自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性学习,因此,可以结合平时的考核形式,进行一些课题性总结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以课程总结汇报进行。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另外一些传统艺术类公选课程,如果能够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将会给公选课考核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强。因此,传统艺术类公选课程的教学需要校方重视,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严格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并以适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家明确提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定位,重要价值和传承发展,是坚持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驱动力,这是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征。青年一代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需要的人才[6]。
高校公选课程为高校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如果将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公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中,如何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将成为今后高校教学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1-25.
[2]黄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2010,7(10):15-18.
[3]马西子.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4]习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5-26.
[5]李希平.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系统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3):26-29.
[6]梁敏华,苏新国,阮志燕.通识教育视域下在线课堂教学法对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优化探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