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都涌出大量的翻拍剧,对已经成为经典的电视剧再次进行拍摄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在这场翻拍的热潮中需要冷静思考,翻拍经典能为观众和社会带来哪些价值,怎样使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艺术的较高品位?通过对比新旧两版《红楼梦》,可为此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经典电视剧;翻拍;红楼梦;经典
一、国内翻拍剧的大致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终端的多样化不仅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使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我国的文化部门出台政策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性的生长环境,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对于电视剧产业而言,除了启用热门IP之外,还在不断地重拍经典。有学者做过统计,在我国各大卫视同步播出的电视剧中,翻拍剧的占比高达50%[1],这说明了翻拍剧不仅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但在这场翻拍热的背后却引发出诸多问题。
近年来,电视剧翻拍尤其是对经典电视剧的翻拍,总是一波接着一波。目前就有翻拍的《红楼梦》《鹿鼎记》《神雕侠侣》《绝代双骄》《新白娘子傳奇》等已经上映,有一些或在筹拍或在开拍中。小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样一部历史和文学价值都极高的作品必然会成为其他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对象。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问世以来,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引起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但是2010年由李少红翻拍的《红楼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新版《红楼梦》在前期大肆宣传从而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关注,但是在最终播出后迎来的却是网络上的一片骂声。然而如今,又要有新的《红楼梦》投入到拍摄中来。为此,笔者力图通过文本内容、主题风格以及人物塑造、音乐等艺术形式等对比“87版”和“10版”《红楼梦》的差异,为经典电视剧的翻拍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新旧《红楼梦》对比
(一)忠实原著
回顾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大多数翻拍剧的成功基本上都离不开忠实原著,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新,既在艺术上得到了新发展又赢得了市场的回报,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与之前相反的是有很多翻拍作品并没有做到忠实原著。至于什么是忠实原著,这是历来颇具争议的话题。夏衍在《杂谈改编》一文中谈到一条重要的改编原则:改编对容许增删的程度应该按原作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假如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那么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动,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其独特风格[2]。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的文字转换为电视剧的镜头语言时应该考虑到,无论视角怎样转换、情节怎样改动、人物描写怎样增删、表现方式如何变化,翻拍之作与原作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人物性格方面都应当保持相对一致[3]。
“87版”《红楼梦》的创作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只拍摄了由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因为由高鹗和无名氏所著的后四十回不管是思想主旨还是艺术造诣上都远远不及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但是新版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将后四十回也纳入到拍摄中,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并不是运用了“全本”、表现的内容多就是忠实原著,尊重原著的艺术精神才是翻拍电视剧的灵魂,“10版”《红楼梦》的创作者们很明显误会了忠实原著的意思。
在是否忠实原著上,值得一提的是,“87版”《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剧组为了达到极高的艺术目标,专门请了20位专家组成了一个顾问团队,使电视剧更好地还原了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语言习惯、风俗礼仪、着装饮食等。这样严谨的创作态度打造出来的作品当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10版”《红楼梦》拍摄过程看似也很艰辛,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从2006年开始,该剧组就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但是在商业利益与传统经典角逐的背后,看重的不是演员与剧中角色的契合度,而是帅哥靓妹,透露出浓厚的商业气息。在资本的驱动下,新版《红楼梦》毫不掩饰地把市场放在了忠实原著这一原则之前。
(二)艺术风格
1.两版《红楼梦》在传统文化上的比较。从电视剧呈现的整体风格来看,旧版具有一种古典的美,从演员,到服装、化妆、道具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符合小说中所描绘的钟鼎之家的大家风范。但是新版则像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完全不能把观众带入到曹公笔下充满古典气息的大观园生活中去,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其礼仪文化的缺失。在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见到贾母提起自己去世的母亲,伤心欲绝,直接用衣袖抹眼泪。黛玉作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应该用手绢擦眼泪,但在新版中多次出现黛玉用衣袖拭泪的动作。在旧版中,对于传统文化呈现的部分非常考究,所有的大家闺秀都是用手绢拭泪。新版中除了这些让人唏嘘不已的桥段外,最受观众诟病的还有“黛玉裸死”。镜头扫过黛玉裸露出来的肩膀,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了难免尴尬。在古代,人死后都得入殓,绝不能让尸首裸露在外,特别是裸露在亲属面前。在新版中类似这样不合传统的例子不胜枚举。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艺术家应该主动承担起带领受众去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担,而不是凭主观任意解读经典,这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
2.两版《红楼梦》在音乐上的比较。旧版的音乐也非常完美地和电视剧哀婉、悲怆的情感基调融合在一起。旧版的音乐由著名的词曲家王立平先生创作,王先生潜心研读了原著之后,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创作出了87版举世称赞的音乐。尤其是《枉凝眉》《葬花吟》等配乐旋律优美,创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紧扣主题,使得整部剧感染力倍增,进而牵动观众强烈的情绪。在旧版电视剧中,音乐与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恰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的,不同的艺术样式相结合时,应遵循“同化原则”[4],当凄美哀婉的音乐与诗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前者同化了后者,音乐赋予了诗词更大的魅力,两者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而新版的配乐与电视剧主题上的契合度不够,没有表达出凄婉之美,更没有烘托出曹公笔下人物的灵魂,反而在剧中营造出一种恐怖片之感。有学者评价,新版音乐音响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与87版相比更是相形见绌,无论是篇首篇尾曲的毫无特色、平淡无味,还是时而诡异、时而突兀的剧中配乐都很难说是对《红楼梦》原著的完美音乐诠释,更难以收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5]。
3.两版《红楼梦》在台词上的比较。电视剧的旁白、人物对话以及主人公的独白都可以归为其台词。新版和旧版在台词上的差异很明显,旧版的台词对原著中难以理解的段落和词汇进行删减和调整,更易于为普通观众接受。但是新版的台词基本上都是照搬原著,即使是文言甚至生僻词汇也照搬不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还有大段引用原著造成意境的缺失。例如,新版在“甄士隐仗义资助贾雨村”的段落中,将原著中的文字转化为旁白:“士隐更起爱才之心,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付雨村,待十九日黄道之期,即可买舟西上。”这样大段使用旁白,造成了情境过于直白、死板、缺乏意境美,同时不能让观众很好地想象和思考,使观众失去了观看电视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趣味性。旧版在台词的处理上就高明很多,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地删减原著的并根据剧情需要丰富人物对白,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从而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中营造的情境。
(三)人物塑造
新版《红楼梦》在对人物的把握上力度也不够,偏离了原著的精神,以至于不能充分展现人物鲜明的特征。曹公笔下的贾宝玉虽然是封建社会没落贵族的公子,但是他身上卻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精神。然而新版中却并未仔细挖掘出他身上的反差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没有关注到艺术的真正内核,却多了几分情色和粗鲁。例如,在新版第15集中,宝玉挨打说下身疼,叫袭人看看是哪里伤着了,袭人掀开宝玉的裤子就直接看。又如在第4集,贾宝玉要看薛宝钗的金锁,直接去解宝钗的纽扣,并且盯着宝钗直看。同样是宝玉要看宝钗的金锁,在旧版中,宝钗则是背着宝玉解开纽扣拿出金锁给他看的。旧版对他们动作的处理委婉得多,也非常符合其矜持、典雅的性格。《人民日报》曾经发文严重批评过新版《红楼梦》,称导演李少红没有读懂原著,根本没有把握原著的艺术精神。批评文章称新版《红楼梦》“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6]。
三、翻拍与时代结合
(一)翻拍与创新
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和社会不断的进步,为适应时代的潮流、缓解原创剧本的匮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电视剧产业来说,翻拍经典是可行的也是值得鼓励的。但如前所述,翻拍首先要忠实原著,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适当的创新,否则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对经典的喜爱。创作者应该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年轻观众喜欢的流量演员,但前提是这些演员的气质一定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设定。翻拍本来就是二次创作,这就要求在原著的基础上,编创人员还要学会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否则就会沦落为自说自话的窘境。只有找到经典与时代沟通的桥梁,才能为翻拍经典的电视剧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翻拍与市场
在后现代的消费主义语境下,商业化的冲击使当下的改编和翻拍之风,无不在市场运作下进行,打上了明显的商业化烙印,文化却成了其中的点缀。要想使电视剧的发展进入良性运转状态,终究离不开市场。但是电视剧终究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精神产品,编创人员不应一味追求市场效益而忘记了电视剧自身的创作规律及艺术家的责任,而且要让投资用到适当之处,避免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让翻拍在市场上实现良性循环。电视剧的翻拍不单单是重拍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创作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在舍弃糟粕的同时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要不拘于原有经典作品的内容,更要符合现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电视文化的社会功能,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创作团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争取市场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当下翻拍经典电视剧的热潮一浪接着一浪。笔者通过比较新旧《红楼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差异,力求为后来的翻拍剧提供一些建议。翻拍剧在关注市场效益的同时要和人民站在一起,要以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翻拍可以通俗化,但是拒绝低俗化和媚俗化。如何处理好经典名著与大众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翻拍经典电视剧以及电视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下的社会要求翻拍剧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考虑投资商的经济利益,还要满足观众对经典的认识与想象;既要追求电视剧艺术的创新,又须让大众回归经典,这些要求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翻拍经典的创作者们要始终牢记艺术创作是弘扬经典文化而不是哗众取宠,获得市场效益和群众认可的是精耕细作而不是粗制滥造。
参考文献:
[1]曾庆瑞.电视剧创作呼唤原创力回归:我对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一点思考[J].当代电视,2011(9):8-11.
[2]夏衍.杂谈改编[J].电影艺术,1958(1):11-14.
[3]吴素玲.电视剧翻拍热的冷思考[J].现代传播,2012(6):124-126.
[4]朗格.情感与形式[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0.
[5]戴清.难描红楼梦中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改变得失谈[J].中国电视,2011(1):27-30.
[6]中国新闻网.中国高层发声抵制三俗 全国掀起“新道德运动”[EB/OL].[2010-08-03].http://news.sohu.com/20100803/n273969939.shtml.
作者简介:黎小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