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世书迹和书诗看李杜书法审美趣尚

2021-07-19 03:43豆红桥
美与时代·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李杜书法

摘  要:李杜书迹虽然大多已佚,但从各自存世的书诗来看,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也表现出各自的书法审美趣尚。总体来说,李白崇清真、尚潇洒,杜甫尚瘦硬、崇古、重法。李杜书学审美趣尚的差异在于四个方面:李白重天然、重个性,杜甫尚功力、尚法;李白喜新,杜甫慕古;李白崇清真,杜甫贵瘦硬;李白飘逸张扬,杜甫沉实含蓄。导致李杜各自审美趣尚的根本原因,乃是基于各自思想性格和人生经历,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格之写照。

关键词:李杜;书法;审美趣尚;书诗;清真;瘦硬

作为唐代诗坛“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以其崇高的文学成就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较之于文学成就,学界对于其书法方面的关注,殊显不足。本文不揣谫陋,试对李杜书法特别是从各自书诗中显露出来的审美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根源试做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李杜书迹文献记载

李白墨迹存世较为可信者,首数《上阳台帖》,此作乃李白在王屋山上阳台拜谒司马承祯壁画而题[1],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第二集影印发表。其他书迹据《宣和书谱》载,存于北宋御府五种,行书《太华峰》《乘兴帖》和草书《咏酒帖》《岁时文》《醉中帖》三种。可惜北宋御府五帖今佚。另外,《送贺八归越帖》,王琦编《李太白全集》原题为《送贺宾客归越》,现藏曲阜孔庙与兰州碑林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李白”中亦收入此拓[2]。《天若不爱酒帖》与《处世若大梦帖》均见于宋刻《星凤楼帖》中[3]。唐人裴敬曾见李白《访贺监不遇》诗和《与刘尊师书》墨迹,赞其“思高笔逸”[4]1473。唐代孟棨《本事诗》载:“白取笔抒思,略不停辍,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龙”[5]。黄庭坚在李白诗草后题跋语道:“观其稿书,大类其诗……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6]宋徽宗跋:“太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卷尾张晏跋云:“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7]

元代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言李杜书法云:“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此处“子美”根据刘有定注释当指唐代大诗人杜甫,而且说杜甫“善楷隶行草”[8]。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亦谓“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而且杜甫自己也说从小就学书法,“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可见杜甫至少在九岁之前就开始学习书法了。另外,杜甫家族是世代奉守儒业的,他从小就是按照“六艺”和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来学习的,书法不好肯定非但不能中举,而且在往后评骘选拔时也要按照“身言书判”的标准来评选,所以杜甫必定有着甚高的书法修养。关于杜甫的书迹,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说杜甫“传世书迹有《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9],然两处刻迹拓本一无下落。《钱注杜诗》引明代胡俨云:“常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诗,字甚怪伟。”[10]可惜书迹已佚莫得而见。另外,王象之《蜀碑记》卷八引北宋《梓州图经》“载杜甫题陈拾遗宅诗跋”[11]。可惜杜甫诗刻原石已佚,难定真伪①。杜甫書迹虽然未能流传至今,但是杜甫能书的记载于史不绝,杜甫关于书法评鉴的书诗,可考者更有不少于十余首之多(详见下文),由此不难判断杜甫是位兼擅诸体具有相当深厚书法造诣和理论修养的真正书家。

二、李杜书法审美趣尚

(一)李白崇清真、尚潇洒

李白书法趣尚集中体现于其《草书歌行》《送贺八归越》《王右军》及《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四首诗中。书法风格可概括为清真、潇洒、风神豪逸、自然,尚行草,这跟他的诗歌艺术风格是一致的,即前人所谓的“诗中有笔,笔中有诗”②。《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4]1456-458

此诗表达了李白对怀素的热爱与崇敬之情。秋高气爽时节,少年怀素醉倚胡床,瞬间扫尽数箱素绢。醉后书写,笔速奇快,气势极强,向壁挥毫,字大如斗。其力度和气势,非同凡俗,骇鬼惊神,龙盘蛇走,冲突激烈,势若争战,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灵魂震撼力。湖南七郡,竞相宝之。相比之下,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徒具四百多年的虚名。以狂草闻名天下的张旭根本不值一提。诗人将追随祖述怀素代替古代的书贤。由此得出结论,那就是古来万事,贵乎天然,无法而有法,何必像张旭那样,非要目睹了公孙大娘舞浑脱舞才能领悟书法妙谛呢?当然,本诗并非要否定张、王等前辈书家,而是出于一种艺术表现的需要,衬托主人公怀素而已。诗中“古来万事贵天生”中的“天生”,乃天然、自然之意,包含了李白重视艺术天分,崇敬自然之美的审美观。《送贺宾客归越》[4]802-806通过暗用“书圣”王羲之以书换鹅的典故,表达了对这位狂客人格风采和书艺的敬慕之情。《王右军》[4]1028-1029歌颂了王羲之高超精妙的书艺。李白标举诗中“清真”,“清真”即“纯真自然”。李白主张的“潇洒”乃“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者也,纯真自然,不拘成法,崇尚自然之美和平淡之美。

(二)杜甫尚瘦硬、崇古、重法

杜甫书诗有《观薛稷少保书画壁》《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李潮八分小篆歌》《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醉歌行》《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饮中八仙歌》《壮游》等十首。其崇尚的“瘦硬”即“形容字体瘦细而劲挺”,贬斥臃肥无力。《观薛稷少保书画壁》[12]960-961赞美薛稷书法点画,既不崩散也不亏损,神气完足,元气淋漓,有如蛟龙盘缠。又如《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2]1338-1340暗用张芝池水尽墨的典故肯定了用功精勤的无比重要性。杜甫歌颂的书法人物还有李潮: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绝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12]1550-1554

此诗简直是李潮的颂歌,也是作者书法观的“宣言书”。首先作者简要概括了书法史,仓颉造字苍茫草昧,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字体经过了数番嬗变之后,陈仓地区发现的秦国石鼓文,可惜文字漫漶不清。随后大小篆产生了八分,小篆和八分的代表书家分别是李斯和蔡邕,但是李斯的《峄山碑》遭野火焚烧,枣木传刻的蔡邕八分书作也由于历代剜刻摹拓而肥硕失真了。汉灵帝光和年间于苦县(今安徽亳州境内)奉祀老子明道宫所立的《老子碑》,骨力铮铮,贵在瘦硬。可惜李、蔡以降,能体现瘦硬风骨的只有我甥李潮了,李潮是盛唐时的四大隶书家之一。他跟韩择木、蔡有邻、史惟则比肩而立。其篆书逼肖李斯,八分书走墨连绵,字势倔强,犹如蛟龙盘,剑拔弩张极具力度。相比之下,徒有盛名的张旭毫无古意空自雄壮。杜甫认为“流宕”是不好的,“流宕”就是放荡,不受约束,以其没有古法。正因为“吾甥不流宕”,所以足以和李斯、蔡邕前后辉映比肩而立。最后作者以自己年迈才薄无力攻书,勉励李潮以期有所成就。《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12]1924-1927赞扬了顾戒奢精深的法度。杜甫人書兼修的思想无疑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三、李杜书法审美差异探因

下面从思想性格和社会经历两个方面来解释李杜书法审美趣尚之差异。

《旧唐书》卷一九下“李白本传”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李白自恃“逸才”,自幼就形成了“宏放”的性格。宏者,谓志意高大。放者,意不受拘束。“超世之心”就是道教道家所主张的出世思想。李白崇道慕仙,心仪名士风度,傲视礼教。“本传”载其“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诗酒放浪,终其一生,其骜放任真的性格正是植根于这样的出世思想之上的。李白豪放浪漫超然绝俗的艺术风格,便是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确证。

杜甫的性格,《旧唐书》卷一九下“本传”:“甫性褊躁……其傲诞如此。”《新唐书》卷二百一“本传”:“性褊躁傲诞。”“褊躁”,就是不圆滑,凡事爱较真。杜甫奉儒守官,信奉儒家伦理道德,在家族荣誉感和儒家淑世思想的驱动下,有着强烈的用世精神,史乘所言“褊躁”正可看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杜甫自述“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也映射出其深负家族自豪感、恃才自负的性格侧面。杜甫乃祖杜审言恃才自负的性格对杜甫也深有影响。杜甫历经磨难到了晚年,就由“愤青”变得沉郁悲悯了。因此杜甫贵瘦硬崇古尚法的书法审美趣尚,正是是他不徇时俗的性格在艺术观上的折射。

李白在入世之初,热衷建功立业,可是最重要的两次从政都以失败告终。一次是天宝元年(742)任供奉翰林,一次是从永王李璘幕,都因性格和政治不成熟而赐归和获罪。经历过失败的李白将全部热情和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修仙求道。李白受道教和道家文化影响之深,已成学界共识。道教思想之于李白书法的影响,不如文学之显著,其表现比较隐蔽曲折。道教对于李白的书法审美趣尚影响之表现,首先,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13]“道性遍在,清静自然”[14],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反对人工造作。今观李白书迹,一派天然之趣,毫无造作忸怩之态。其次,清虚守真兼忘思想③,是道家和道教思想之于李白的又一个重要影响方面。《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诸诗营造了物我两忘、渺远虚无的道家思想境界,正是李白文化人格和心灵世界的写照。

杜甫自少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来从政,可惜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直至抱恨终老。先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赴东都举进士不第,后天宝五载(746)来长安参加李林甫操纵的“野无遗贤”的制举,不幸再次落选。两次应制举落第给杜甫以很大的打击,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黑暗:“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天宝十一载)长安旅食十三载,备尝艰辛,也使他看清了盛世繁华的另一面。后来于天宝十年(751)进献三大礼赋,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任为从八品下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个为太子卫戍仪仗部队看管兵甲器仗库房锁钥的低级杂役官职。一心要做宰相的杜甫没有别的选项,虽然无奈地屈就了,但是内心里充满了怀才不遇的不平和不满[15]。

安氏之乱中杜甫冒死来到肃宗行在凤翔,被授以八品上左拾遗。至德二年(757)为了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而得到张镐等谏阻才免于问罪。御史大夫韦陟和礼部尚书崔光远都为杜甫求了情,唯独宪部尚书颜真卿没有表态。六年后的广德元年(763)九月,杜甫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中说:“见时危急,敢爱生死!君何不闻,刑欲加矣。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可见,房琯案件对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这点在《建都十二韵》(760)、《壮游》(766)、《秋兴八首》其三(766)、《秋日荆南抒怀三十韵》(768)等诗中也能得到印证。房琯事件中杜甫和颜真卿不自觉地站在了对立的立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杜诗里没有记载颜真卿“独制横流”“横绝燕赵”的英雄事绩。杜甫精心构建“瘦硬”崇古书风,实际上就是对于玄宗、徐浩、颜真卿等代表的“雄壮”“肥美”“华滋”书风的不满和反动。

四、结语

李杜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书法审美趣尚和审美观念。李白清真超逸、自然任真,所针砭的就是矫饰“尚法”的书风。这既是李白所崇奉的道教、道家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其全部人生遭遇和思想认识的升华。杜甫崇尚功力和古法,推重瘦硬之风,这是有意与上至唐玄宗下至颜真卿所代表的华美肥硕的时风相对抗。这是杜甫不遇于时不屈于时的坚毅倔强性格和忧愤心绪的美学表达。李杜作为盛唐中唐伟大的文化巨擘,虽然大体来说,李白信道、杜甫奉儒,但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入仕悲剧,都不遇于时而又不徇时俗,通过书法审美表达,寄寓了作者的超世之心和忧愤意识,同时也凝结着艺术家傲岸不屈的人格。

注释:

①关于杜甫手稿流传情况,详见: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M]//唐代文学从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17-318.

②宣和书谱,卷三《宝林寺诗》:“其楷字盖自有风流蕴藉,侠、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也。要之,诗中有笔,笔中有诗,而心画使之然耳。今御府所藏正书一。”宣和书谱载元稹诗书兼擅,谓其诗与书法相互渗透浑融,此处借其意而用之。

③《庄子》标榜“坐忘”“无心”“精诚”;《升玄内教经》“得其真性,虚无淡泊”。

参考文献:

[1]宋战利.李白《上阳台帖》考略[J].中国书法,2019(6):76-80.

[2]张志攀.李白书法艺术和书法审美观论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5-117.

[3]安旗.李白书法略论[J].李白学刊,1989(8):76-80.

[4]李白.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73.

[5]太平广记.卷二百一,民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

[6]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

[7]石渠寶笈卷十三,唐李白上台一卷.

[8]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93.

[9]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399.

[10]錢谦益.钱注杜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

[11]之.蜀碑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

[12]杜甫.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6.

[14]葛洪.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6.

[15]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2.

作者简介:豆红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李杜书法
和李杜合影
抗战时期李杜将军的抗日活动研究
诗书画苑
秋兴
墙角数枝梅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