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探究式活动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1-07-19 20:16黄柳春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家国情怀

黄柳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历史课标)尚未修订、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尚未提出的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关注近年中考命题中的价值引领,对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所凝练的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素养及其对“家国情怀是诸要素中价值追求的目标”的有关表述,探索落实课程育人价值追求目标的策略方法。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为例,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体验、探究式活动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做法。

一、在中考命题中挖掘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

中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中考命题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有强大的导向功能。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中考历史试题的多样化呈现、多角度设问、多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最终均指向课程育人价值目标的达成,即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秦统一中国》一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开篇,讲述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并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统一中国》一课成为历史课程之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课。义教历史课标对该课学习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义教历史课标对该课的内容要求以及近两年该课内容在全国各地中考中出现的考点及考查方式,有利于教师准确理解该课内容的价值导向,为确立该课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引领找准突破口。

分析近两年江苏、北京、山东、四川、湖北、浙江、广东、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中考题中的选择题(见表1)可以发现,中考选择题对该课内容的考查与义教历史课标对该课的内容要求基本一致,虽然设问角度多样,除了知识记忆、史料理解、观点论证、主题归类、时间排序,还出现了事实陈述、评论意见、时空观念、辩证观点,均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但价值观导向无一例外均指向了家国情怀的涵养。

中考非选择题主要为材料解释题、探究题,且多数以主题统领的方式呈现,把某一节课内容和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组织到一起,考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引导考生进一步树立正确价值观。近两年部分省市中考題中的非选择题与《秦统一中国》相关的主题,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制度建设与创新、国家治理、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等(见表2),同样集中体现了该课内容“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目标。

二、在课堂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立意:筑牢家国情怀的育人根基

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目标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课堂教学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将家国情怀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意,可以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深度。

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话语形式和具体内涵。秦汉处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参考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中的价值引领,笔者以为,把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秦统一中国》一课“家国情怀”的落脚点,更有利于发挥该课的育人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时期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秦的统一及其所采取的各项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秦统一中国》一课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好载体。

在本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立意。

首先是国家认同。《秦统一中国》一课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通过呈现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统一措施的实施,勾勒出这一时期国家管理的统一框架,有利于学生了解统一格局的样态、加深认识统一格局从此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主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和确立度量衡的标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为统一体立下制度化的规范。”

其次是文化认同。尽管秦二世而亡,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圆形方孔钱币、度量衡、文字,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一项项史无前例的利国利民工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不仅仅是彼一时的社会进步,而是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统一文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和载体,“在多元语言上罩上一种统一的共同文字,这个信息工具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最后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巩固国家统一,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在北方设置九原郡,东北设置辽东郡,西部设置陇西郡,岭南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把边远地区纳入中央的行政管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而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则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秦朝的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还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如:秦朝开凿的灵渠,在历史上成为中原通往岭南地区的重要水上通道;秦朝修筑的长城,成为历代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今天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为了筑牢本课家国情怀的育人根基,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拓展探究、课堂小结等环节,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角度立意,培养和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体验探究:涵养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历史学科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基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地图、图示、史料等课程资源,通过创设方式多样、层次递进的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来达成。

《秦统一中国》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主要原因在于:从国家统一层面学习“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其知识结构相对宏大,中央集权制等历史概念相对晦涩,各项制度措施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诚然,教材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比如史料丰富、翔实,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历史架构脉络清晰,富于“家国情怀”的史学价值,等等。教材呈现历史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学习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优势,可以采用地图与图示相结合、图示与史料相结合、拓展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多种方式、层次递进的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体验、探究,同时涵养家国情怀,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地图与图示相结合

历史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看,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连绵战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此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从空间上看,秦朝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之一。以上特定时空,为秦朝实施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创造了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秦朝形势图》(如图1),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体验、探究秦朝推行的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六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了全国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统一了岭南,北击匈奴修筑了长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建立了郡县制,等等。在地图上分别讲解这些历史知识,同时辅以教材中的各类图示、出土文物图等资料图片,以地图和图示相结合,让历史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便于学生感知秦的统一和疆域的辽阔,便于学生理解文字、货币等的统一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理解所有的统一措施对巩固国家统一的深远意义。庞杂的历史知识在这样的体验、探究中变得条理清晰,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通过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达成国家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图示与史料相结合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较难理解的历史概念学习。用图示法解构概念,可以使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富于层次且形象直观;再辅以史料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习得“论从史出”等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如“中央集权制度”是《秦统一中国》一课中首次出现的一个重要历史概念,而准确理解该概念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图2),指導学生从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者的关系去理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地方分权如西周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极大;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所建立的郡县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统一于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央政府听命于皇帝,地方政府则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教师还可以补充课外史料(如图3),与学生一起解读该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最高统治者和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地方的。如此学生便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之后教师再将课文中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铜量”“铜权”等图片图示作为辅助材料,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从经济、文化角度加深学习体验,进一步理解“统一”概念。如此,学生方能准确理解秦朝创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仅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为“大一统”的王朝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这样的史料解读,不只是培育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制度、文化层面进一步加深对国家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明发展历程的时空感知。

3.拓展与探究相结合

历史教材常用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呈现历史知识,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及本质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和问题探究来达成。如秦朝建立郡县制对地方实行行政管理,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等史事,均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结合《秦朝形势图》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的图示进行知识拓展,设置下列问题:(1)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由哪几部分构成?(2)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哪些郡县?从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3)从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置地方政府的史实,谈谈你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以上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的知识拓展和不同层次的问题探究,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显性历史知识到深入寻找历史知识背后各项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可以挖掘出历史的深意,深度理解统一的国家管理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关注和研究中考评价导向,思考课堂教学如何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实施有效的体验、探究式活动,落实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刘庆昌.山西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马虎成.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8-4-6.

[4]虎有泽,尹伟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从课标视角反思教学误区——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为例
资金“中央集权”
略谈“家国情怀”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