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珑
【内容摘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工作,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水平,确保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下面将针对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策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古诗文 语文
古诗文能够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为应用民族语言文化之代表及典范,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务必要注重于进行古诗文语文教学,而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还务必要满足于核心素养之下对于学生培养的各项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语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扎实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怀,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古诗文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获益匪浅。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策略。
一、习惯和语感的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
在核心素养之下的古诗文教学,能够将习惯和语感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因而说,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感,以语感来说,其是指学生对于古诗文节奏以及韵律等方面所产生的体会和感受,若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语感,那么其则能够更深层次的感知古诗文所具备的意义,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正体现的是培养语感的作用,而为了提高学生的此种核心素养,那么教师则务必要重视引导与指导每名学生,让学生能够对于古诗文进行反复认真的诵读,同时还应讲述给学生古诗文诵读的重点,这样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之中,才能够更为具备方向性以及目的性,从而保障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效果,而在此期间也能够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江南逢李龟年》一课的古诗文语文教学时,那么教师则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针对本首古诗文,教师能够先划分好“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词的节奏,进而促进学生迅速的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样则利于培养其语感,使学生在此方面的核心素养能够获得更快的进步。
而以习惯来说,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作为学生高效性学习语文古诗词的重要条件,并且这也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发展,所以,在核心素养之下的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之中,那么教师还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这也能够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早晨读诗的习惯,还可指导学生利用于小卡片进行随时阅读,并且还要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古诗文,而在这种学习状态之下,则利于促使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可使得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之中获得更为充分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
二、内涵和语用的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开展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时,务必要重视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主要指的是由“薄”至“厚”的切实改变,需摆脱以往滞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语文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内涵及语用方面的核心素养。详细阐述,能够从下述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深入解读古诗文的意思,做到读懂于此,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社会、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均较少,所以其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之中,往往缺失理解其内涵,所以在开展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还需正确指引学生进行良好的古诗文朗读,而后深入去感知古诗文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开展《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时,那么就应朗读出本首古诗文之中的高尚情思,对此教师就要做到认真指导每名学生,并结合于相关的事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本首古诗文的内涵,在此过程之中则能够渐渐提高学生在内涵方面的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在朗读古诗文的过程之中,还要求学生能够感悟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在《文心雕龙》这本书籍之中就叙述了“神思”。“神思”则是指内心之事,即指古诗文的情思,对于各种类型的古诗文来说,那么其所蕴含的情感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开展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师务必要重视指引学生充分的联想古诗文之中的画面,以通过此方式和古诗文创作者之间进行对话,以便深层次的感知到古诗文创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思。除此之外,在核心素养之下指引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读后,还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这主要体现在若学生能够感知到古诗文的诗意、以及诗情,那么则会感染其心灵,而后教师则能够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来深化学生理解此古诗文,进而真正产生显著的古诗文教学效果,而在通过运用上述教学方式之后,则势必能够提高学生在内涵及语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情趣及方法的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进行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时,教师还需促进学生扎实明晰与掌握古诗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深入感受古诗文所具备的独特情趣,如此学生才可有效的进行知识体系构建,也能够使得学生被古诗词所具备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从而则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若想达成培养学生情趣及方法方面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运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则明显缺失可行性,这是由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为强调于实施直接灌输式教学,而未能全然重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感受、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则会致使学生在古诗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不具备较高的参与程度、以及主动性,所以针对此情况,在当前开展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还应重视摒弃以往滞后的教学方法,利用于多元性的教学方式,来有的放矢的开展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以期真正在核心素養背景之下,保障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①。
一方面教师能够做到融合于书法以及古诗文语文教学,在初中生良好学习古诗文之后,那么则能够让其进行书法临摹,充分的表现出古诗,而学生在以书法临摹的方式表现古诗文内容的过程之中,也可促使其更为深入的品味古诗文所具备的韵味,同时还能够为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构建出良好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投身至古诗文的学习之中,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促使其掌握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且在此期间,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审美及鉴赏水平。另一方面能够结合于绘画和古诗文语文教学,绘画和古诗文之间是存在共通处的,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进行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时,若能够做到良好结合二者,则可促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古诗文之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语言及素养美的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
在学生投身至核心素养之下的古诗文语文课堂之后,不但利于促进学生切实理解古诗文,感知到古诗文所具备的艺术性及魅力,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素养,让学生可更为深入的体会到语言本身所具备的美感,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教师在讲述古诗文的过程之中,也不可再限制在古诗文之中的某个词语或是字眼之上,而是需摆脱所存在的限制因素,将古诗文之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利用至学习实践、以及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针对于古诗文的内容对于自身所学进行延伸以及拓展,这样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在语言及素养美方面的核心素养。并且,也能够使学生善于利用自身所学,参与至知识学习及生活实践之中,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虽说具备较高的难度,然而相信如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最终势必能够加以实现②。
在培养学生语言及素養美的核心素养过程之中,还要求教师积极拓展古诗文内容,这样才更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到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内容,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应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可结合于古诗文内容,对此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而如此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望岳》一课的古诗文语文教学时,教师则应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教师可结合于现代生活之中关于《望岳》这首古诗文的某些元素或是场景,促进学生更为深层次的探析此首古诗文,而后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之中,就能够渐渐感知到古诗文所具备的美感,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在此方面的核心素养。
五、积累及应用的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
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开展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时,还应从“形”至“数”的方向进行转变,有效培养学生积累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如此则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古诗文语文学习获得更为快速的进步。而以具体的方式来说,则体现如下,其一,教师能够通过开展关于古诗文的沟通及探讨会,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如在开展此活动时,能够让学生之间一同分享与探讨自身的学习体会,以便促进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其二,还能够以开展关于古诗文的比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累及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教师能够利用词语典故、以及飞花令等形式的比赛,使得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来更好的积累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古诗文知识的水平。其三,举办围绕于国学的相关活动,在参与此活动时,学生能够展示自身的才艺,如故事诵读、以及古诗文吟唱等,这样则能够在上述过程之中,逐步提高学生在积累及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次北固山下》一课的古诗文语文教学时,教师则能够以开展古诗文探讨会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能够对于《次北固山下》这一古诗文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此期间,使学生之间的思维得以碰撞,更好的阐述自身的想法及看法,这样也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次北固山下》这一古诗文,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获得十分迅速的进步。
总结
总而言之,古诗文具备十分深厚的内涵,也具备着深远的意境,若能够积极开展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古诗文,那么则能够熏陶学生的性情和情操,也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认知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就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来高质量开展古诗文语文教学工作,以期逐渐提高学生在习惯及语感、内涵与语用、情趣及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获得整体性的提高,而这也能够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 郑端俊. 初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 新课程,2020(28):188-189.
② 王丽静.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 汉字文化,2020(06):108-110.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红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