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婷婷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第三大致残性疾病。脑卒中已成为了导致我国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脑卒中除了会导致患者肢体、语言及吞咽功能障碍外,还会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影响,降低患者个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带来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有文献表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不但能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促进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肺功能[2~3],因此,上肢恢复训练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其中参照组患者男22例,女19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94±5.01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23例;右侧偏瘫20例,左侧偏瘫21例。实验组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5.94±4.88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24例;右侧偏瘫19例,左侧偏瘫2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第4界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4分,且具有一定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年龄40~80岁之间;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或恶性肿瘤者;有意识障碍者;有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运动测试禁忌症者[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和针灸等对症治疗。
参照组的康复训练采用常规作业疗法:专业治疗师协助患者放松肩胛带,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互握,患侧拇指置于上方,使用健侧手臂力量协助患侧手臂上举,直至手臂伸直,速度放慢,20min·次-1,2~3次·d-1,5天·周-1,20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实验组的康复训练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师协助患者坐于上肢机器人治疗椅上,手握手柄,根据患者身高调节臂长和移动距离,采用肘关节主动运动模式,患者根据电脑任务提示完成要求动作,从而达到训练效果。训练的内容主要包含肩关节屈伸、内收,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旋转等。强度选择从易到难,首先通过煎鸡蛋、抓苹果、找图形等模拟动作对肩、肘、腕等单一关节进行训练;其次通过画几何图形、用水杯接水龙头水滴等游戏项目对患者多关节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训练;最后通过射箭、摘苹果、擦玻璃等难度较高的游戏动作来提高患者的上关节的活动范围。30min·次-1,5次·周-1,持续训练4周。
1.3.1 肺功能检测[6]
使用肺功能测试仪(意大利科时迈公司)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肺功能:测定用力肺活量(Fast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最大呼出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等指标。FEV1低于80%或FEV1/FVC%低于70%即可判断为气流受限。
1.3.2 上肢功能状态
采用上肢功能评定法(Fugl-Meyer,FMA)判断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状态。
1.3.3 吞咽误吸程度
采用 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标准判断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误吸程度。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实验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SD,n=4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SD,n=41)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参照组相比,bP<0.05
组别 FVC(L) FEV1(L·S-1) PEF(L·S-1) FEV1/FVC(%)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2.53±0.48 2.93±0.98a 2.15±0.51 2.83±0.55a 4.07±0.82 4.91±0.91a 75.66±5.97 79.19±7.29a 实验组 2.46±0.50 4.76±0.77ab 2.16±0.49 3.88±0.71ab 4.33±0.83 6.59±0.97ab 75.88±6.19 84.27±6.91ab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且实验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SD,n=41)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SD,n=41)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参照组相比,bP<0.05。
组别 FMA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23.56±8.29 29.26±7.48a 实验组 22.59±8.94 33.49±7.58ab
治疗前,两组吞咽误吸程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误吸程度均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吞咽误吸程度分级比较(±SD,n=41)
表3 两组吞咽误吸程度分级比较(±SD,n=41)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参照组相比,bP<0.05。
组别 吞咽误吸程度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6.12±0.45 4.56±0.78a 实验组 6.17±0.51 3.49±0.58ab
大脑皮层和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区域呈对应关系,大脑区域受到损伤后,相对应的运动系统也会出现障碍[7],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由于运动系统障碍,长期卧床,肺功能状态低下,肺泡摄取氧气的功能降低,影响了脑卒中的转归,并且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了医疗经济负担。所以,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有效康复措施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作业疗法,能够恢复患者部分的上肢功能并且提升肺功能,但是长期的被动训练,容易使患者失去对训练的兴趣,积极性不高,导致最终康复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选择能够吸引患者训练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器械水平的发展,新的康复技术上肢机器人已经研究出来并在临床上得到运用。有研究证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使用上肢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同时还能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8~9]。
本文选取的8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使用常规作业疗法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经过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后,肺功能状态、上肢功能状态及吞咽误吸程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游戏模拟让患者的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同时又缩短了治疗的时间,上肢功能得到改善,加快体内血液循环,促进了肺循环及通气,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及误吸程度。
综上所述,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吞咽误吸程度并恢复一定的上肢功能,在临床上具有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