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最终会走上犯法犯罪、穷凶极恶的道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詹姆斯·法隆在其著作《天生变态狂》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脚凳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变坏由三个因素决定:基因、大脑损伤以及环境因素,尤其是生命早期的虐待。
“不存在天生犯罪的人,但在人群中,确实存在具有较高犯罪风险的人。”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马皑教授表示,有些人确实天生具有暴力、冲动的特质。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家庭研究表明,犯罪行为经常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荷兰遗传学家布伦纳发现,有一个家族,他们的每一代中,都有男性表现出轻微的智力迟滞、攻击性倾向和强奸、伤害、纵火等犯罪行为。
大腦损伤也可能让人变“恶”。例如,围产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孩子大脑损伤、内分泌失调等,导致大脑中负责自控力和同理心的边缘系统、额叶和颞叶等部位受损,就会造成患者自控力、同理心下降,变得冲动、冷血。
但并不是具有较高攻击性、共情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都一定会变坏、犯罪,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教师刘晓倩博士告诉记者,相比遗传和不可控的大脑损伤,童年期的不良成长环境与不当教育,更容易使人变坏。
例如,不久前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中,“恶童”朱朝阳就受环境影响很大。因为从小生活在有缺陷的原生家庭中,心灵受创、爱与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享受不了温暖,朱朝阳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与反叛心理,很容易在坏人的教唆、引诱下走上变坏、犯罪的道路。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抑制偏差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使孩子经历错误的社会化,形成矛盾冲突人格与反社会人格。
建议在孩子成长阶段,家长要避免五种不当行为:①试图以爱之名去控制孩子;②忽视孩子的进步;③指责、贬损,对孩子进行人格层面的攻击、否定;④不断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⑤不断用自己的情绪来“绑架”孩子,进行情感勒索。此外,在孩子未成年时,家长们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时、适宜的引导,同时要尊重他们是自由的个体,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变得独立和成熟。
对于已经成年,但容易冲动、发怒、易激惹,甚至有攻击倾向(包括语言攻击)的人来说,要能自我调节,主要是学会应对“受挫感”。“受挫感”是一种复杂情绪,是遭遇挫折后的自卑、焦虑、孤独无助,还有愤怒、生气、失望、不公平感,这些情绪容易“点燃”攻击冲动。建议在受挫感出现时,及时意识到并观察它,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但不要被其控制;恢复冷静后,着手解决问题,消除压力源。平时可以多练习舒缓情绪的方法,如冥想。另外,还建议多去“完成”一些小事,通过获得“小胜利”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今后面对困境能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