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农村金融供给研究

2021-07-17 02:46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严力群
农银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农业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严力群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规划时期,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中国经济将随着城乡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使整体“蛋糕”不断做大。在这一过程中,生物经济、绿色发展、数字赋能等新动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迎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也将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增长、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产业发展更为协调有效、互相促进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一、在促进“三农”发展中扩大内需潜力

“双循环”对农村农业领域来说,体现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的对接与协调。首先是从供给侧看,“双循环”意味着农业农村不仅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和农民的居住生活载体,更是通过生物质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特色农副食品、工业初级原材料、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风貌、休闲旅游等优质物质和精神产品与服务,是高质量的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引导市场需求;从需求侧来看,则是通过农村产业的壮大、农民的富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激发与扩张县乡消费市场的潜力,打造更广阔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拉动力量。同时,在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乡要素的流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等,都在不断创造和扩张内需前景。

一是粮食安全。我国将粮食安全一直摆在重要位置,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就是突出体现。在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特别是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更是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广义的角度,粮食安全首先当然是“口粮”的安全,这关系到14亿多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我国采取的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策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每年主要主粮的足够供给,并且保有充足的储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中,种子的安全具有“卡脖子”效应,对优良种子的培育、保护是重中之重。在口粮安全之外,就是要求对副食多样化及畜禽渔等产品的饲料供应用粮保障等,这一部分除本国生产能力解决部分外,也要考虑国际贸易所能提供的部分进行综合平衡。除了在“量”方面的平衡,对粮食安全来说,更深一层的安全是质量上的保障,要为国内居民提供优质健康营养丰富的粮食产品。2000年到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由46217.52万吨增加到66384.34万吨,增幅为43.63%。而同期肉类中的羊肉产量增幅84.58%,牛奶286.99%,禽蛋51.65%;水产品中的海水产品产量增幅48.94%,淡水产品产量增幅112.86%。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中,人均粮食产量的增幅为41.31%,同期人均水果产量增幅达63.69%。可见农业种养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从国外进口的部分农畜产品一起,共同构成了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供给,粮食安全正向保障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二是消费提质。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正稳步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国人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变化,整个社会对绿色、生态、健康的品质消费观念已经越来越呈现一种潮流。仅从农村消费变化来说,实际上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向城市消费靠近的过程,随着农村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汽车、日用家电、数字化设备等的消费正变得普及,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也在不断增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0.9个百分点。2013年到2019年,农村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由34.29%上升到39.69%,其中主要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及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有明显增长,未来农村精神文化和健康消费方面的增长趋势将继续呈上升势头。

城乡居民消费偏好的变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这在满足“饱肚子”需求之后开始越来越突出,相应地带来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食物的营养均衡、粮食的粗细搭配、口味与品种的多样化等更受关注。其次,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要,也是人们休闲旅游、呼吸新鲜空气、寻找乡村记忆的场所,具有精神与文化价值。好的农村环境也能创造经济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正在被快速挖掘利用,农业多功能性价值正在迅速体现。第三,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有机绿色的农产品,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如农药肥料的减量使用、耕种方式等也提出了要求,农业生态科学、新兴生物技术的利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农村种养业的发展,肉禽畜蛋奶等的供应,其根源也来自于好的饲料,而好的饲料的源头也是来自于农业自然生态系统的馈赠。

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农业价值链延伸的过程。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农村将在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让农民与广阔大市场衔接,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激活农村土地、劳动力、自然环境的市场价值,进而参与城乡要素的均衡配置和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信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表现出新的趋势,农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产生,模糊了产业行业之间的边界。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小型农场、农村综合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股份合作制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拓宽农产品及其延伸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活力。

从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看,未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继续下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经济总的体量增长放缓,更不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下降,而是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优化的过程。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左右,如2018年美国为0.9%,日本1.2%,德国0.7%。在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的同时,与农业相关的延伸产业正展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约为3.4:1,我国2017年约为2.3:1,这之间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发展趋势看,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单纯从事农业的人口将持续下降。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之比为26.8%,而同期美国为1.4%,日本3.4%,德国1.3%。农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一般代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这将带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四是相对贫困的帮扶。近1亿人口的全面脱贫,是我国取得的“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农村全面脱贫后,接下来相对贫困问题或者说农村相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问题就提上了日程。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相对贫困的标准并不相同,一般依据所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口的平均收入状况来加以区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与帮扶方式、发展扶贫产业的一些办法和经验,还有培养的乡村人才队伍、组织体系等,都可以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继续发挥作用。在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中,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强贫困人口的自立造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对低收入人口在收入增长后,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消费倾向,因此,农村居民整体收入的增长,对扩大内需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五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国内消费的持续增长依赖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成长,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提高和稳定中等收入人群占比的重要步骤。同时,要实现我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城乡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将成为“新基建”中必然考虑的因素。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不仅是农村区域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工程建设,更包括新型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基础设施投资。如随着“农村数字+经济”的驱动,农村区域的快递、物流、冷链运输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正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农村经济领域,联通城乡市场,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了新的载体和生长通道。

二、新发展格局中农村金融的机会和风险

(一)提供的金融机会

服务“双循环”的农村金融供给,一是要解决“三农”领域中一直存在的“贷款难”痼疾、覆盖未被满足的需求。二是要满足潜在的、未被发掘的需求,如农村理财需求、养老金融需求、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供应链金融等,这些需求原来也存在,但因为金融机构没有提供或没有足够适合的产品和服务,部分需求往往被非正规甚至“违规”金融活动所占据。三是通过供给创造、扩张需求,如通过支持连通城乡的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消费及投资潜力,提供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推动发展能力提升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这些领域可能存在有交叉和重合之处,但其主要特征、重点内容和所采取的市场策略是不同的。

1.个性化、集成化金融。个性化和集成化并不矛盾,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产生的特色服务,这些特色可能需要专门针对某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这个定制既可能是单一金融服务的特别提供,更可能是不同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集成供给。这是针对农村客户群体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而产生的金融服务要求,反映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趋势。首先,农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即传统农户、新型大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农村新兴电商、直播等服务提供主体等,不同的企业特征和经营方式,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其次,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即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农村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组合方式,对单纯的存贷汇提出了延伸或融合的金融要求,如集群内的多种金融服务、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投贷联动服务等,需要综合化的解决方案,一家机构的定制产品提供、服务集成及风险管理能力就成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同时,牵头组合众多金融机构提供的综合性、多样化、便捷化的服务,同样也是一种集成能力。

2.科技金融。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在粮食安全领域,在同样的田亩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物育种技术的开发、优良的禽畜品种选育和饲养、高效低毒农药肥料的生产供应等,都需要依靠科技手段来达成。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大气、土壤、水质量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治理,特别是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治理,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方面,要依靠科技来开发营养配比均衡的产品、要打造产品的口味等特殊优势、要改进生产线的效率以提升供给能力等。在智慧农业上,则包括智能生产设备的生产、自动化的种养与收获、产业链的数字化管控等。农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产业上的应用需要金融支持,这不仅体现在资金上面,更是因为金融所具有的市场激励与约束作用,促进农业化产业主体更好地与城乡大市场对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打造产品的品质与品牌,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因此,农业科技金融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金融新兴领域,单纯的贷款及贷款组合难以满足农村科技经营主体的需要,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手段、风险投资基金等适合科技创新的金融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ESG金 融。ESG(Environmental,Socialand Governance)代表着环境、社会与治理。目前随着国际上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ESG责任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农业农村领域是ESG活动的一个主要领域,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关系着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更是面临着收入差距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改善等社会问题,因而是容易与发达国家建立共同关注点的领域。农村ESG金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绿色金融,是对所服务区域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资金支持。农村绿色金融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和生态改善的要求是兼容的,因为农业种植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对农业产品及其衍生的食品消费、休闲旅游景观等也需要绿色的环境来支持,这是契合消费升级变化趋势的。绿色金融活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事实上兼顾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防范了客户的环保与社会风险。二是社区金融,其发展特色和竞争力取决于与所在社区的融入程度,可以视为一种较为典型的“关系型金融(RelationshipFinance)”,依靠“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来拓展业务、管控风险。社区金融机构主要是社区银行在开展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因为在业务辐射范围内参与社区治理、开展乡村金融知识培训、信用体系建设而积累社会资本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三是微型金融,在国际上,主要是指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如欠发达国家偏远农村妇女等群体提供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则类似于扶贫小额贷款,都是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国际上的微型金融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但也有可以借鉴之处,特别是与我国脱贫攻坚中的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经验结合起来,培育并跟踪真正有发展生产需求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并提供支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金融之路。

4.数字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线上金融成为时尚和趋势,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推进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小型金融机构虽然受限于其业务规模和技术研发能力,但也采取借用其他机构研发、联动研发等方式,在业务活动中使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并应用掌上App等。未来数字化金融和线上金融服务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人手一个Pad”,在贴近客户的场景开展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事实。另一方面,数字化趋势的演进,并不妨碍在农村广大地域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中,线下金融的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看,线上金融业务实际上可以和线下业务协同,在信息的归集、客户信用的自动评分、业务的高效办理、到期债务的提醒催收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不需要完全取代线下活动。特别是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还有农村特殊的地理、文化、风俗习惯、人口结构等,对于线下的市场开拓、客户关系维护及部分贷后或投后管理等金融活动,大有帮助。因此,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体系是必要的。

(二)需要防范的风险

从整体看,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仍面临因为经济区域人文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金融诚信生态、秩序问题,同时金融活动特有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能力和竞争力欠缺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包括:

1.过度金融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不平衡风险。即一方面农村部分区域及部分群体享有的金融供给充足、金融产品丰富,如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政府合作因而有政府增信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不差钱”,金融机构争相给予贷款等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小微企业、新创企业、小型商户急需资金但却“告贷无门”,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同时,农村还存在部分农民金融意识、知识欠缺,农民理财服务提供不足等现象,这种状况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留出了“空间”,甚至为非法集资留下了漏洞。一些农村家庭因上当受骗而导致资金损失,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也给农村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金融机构能力不足的风险。农村金融市场虽然有潜力,但也面临着很多制约条件和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往往机构人员难以下沉,管理成本高,与基层市场存在“疏离感”,一些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在很多区域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网点。而中小金融机构又可能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技能和人才,一些农村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因为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不完善、经营管理不力而成为高风险机构,面临被重组并购的处境。部分新型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机构等或因资本金不足、或因远离业务办理地而采取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办理业务,但实际上风险并未消除,而是让传统金融机构甚至整个社会来承担。

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协调不够的风险。农村金融需要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体系的协调互补,各种金融机构各有业务活动的主阵地与范围。但部分地区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混杂,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明显有利可图的业务纷纷抢办,一些急需且关系农村发展长远利益的项目因微利或见效时间长而得不到金融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不充分,没有成为深耕农村社区、发挥互助职能的补充,农村特色保险、农村科技金融等有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服务还相对欠缺、创新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错配和不足,也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造成影响。

三、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服务“双循环”,重点要建立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支农支小、多元协同、公平竞争、创新应变的农村金融生态。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

建立大中小搭配、多种功能协调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形成功能多样、合理分工、既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加强县域农村小型银行和微型金融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的网点、人员下沉,明确支农支小定位。同时,考虑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准入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防止过度竞争、不公平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银行、保险、股权融资、债券发行、风险投资、期货投资等多种金融活动的协同,注重农村农业领域直接融资的发展,创造条件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创新创业、技术市场等新型主体发展。

(二)促进财政、金融支持与社会资本协同

关键是要营造合作共赢、共生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要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发展政策性融资性担保业务,对农村弱质型主体的金融服务实施财政补贴,如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对扶贫贷款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通过政策性投融资公司、政府引导基金、开展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财政、金融与社会资本的多方合作解决盈利性较弱的项目资金需求问题。利用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等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低成本获取支农资金。各类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情况,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协同的基础上,开展实用便捷易懂且能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三)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控

形成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市场参与者合力防范风险的体系。从地方政府角度,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市场主体的信息收集、诚信文化建设、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的培育、打击非法集资等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金融监管层面,在审慎监管原则下,对各类金融机构按功能和业务性质实行“一视同仁”的监管,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利用监管资源推动对高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引导行业协会和相关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培训,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对各类金融机构来说,要完善法人治理及内部管控体系,规范业务办理程序和审批要求,探索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三块地试点”基础上的创新金融服务,注重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防止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四)推进数字化赋能

农村金融领域的各参与主体都要利用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成果,推进金融业务活动的科技赋能。地方政府要完善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各相关部门构建数字信息平台,为服务农村的各类信贷风控系统、数字支付系统、数字征信系统等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构建业务拓展和风控模型,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发信用贷款产品,提升信用贷款比重和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金融监管部门要适应数字化变革趋势,加强数字化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开发数字化监管系统,提升实时预警、监测和管控水平。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