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开始渐渐融合。而“互联网+翻译”模式也成为当前翻译的时代趋势,而在这种情况下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针对这一方面展开了研究,该文主要集中与梳理和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提出当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云数据、AI技术的深入应用,翻译行业也开始转向由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翻译”的新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这一模式让每一个具备翻译才能的个体皆可随时随地参与翻译创新。因此,翻译信息能力的高低成为翻译人才能否更好地参与“互联网+翻译”创新模式的关键[1]。
从翻译行业的发展需求而言,培养具有良好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人才是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始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翻译人才的培养,该文主要就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提出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指出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内研究现状
1.1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
从CNKI输入主题“翻译人才 信息技术”检索,得到的结果有500条。由此可见,对翻译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研究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首先要了解何为信息技术。骆耀祖,叶丽珠(2011)提出信息技术通常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也就是说培养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是要培养其运用这些工具的能力。郭晓勇(2010)明确指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3]。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重要。吕立松,穆雷(2007)就指出利用翻译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已成为“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仲伟合(2011)提出,信息时代翻译专业教学应在传授翻译知识、培训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5]。秦美娟,何高大(2016)指出,“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翻译服务平台将翻译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6]。曾尔齐(2018)指出加强翻译人才的翻译信息技术培养主要有四个方面[7]。杨柳(2015)指出信息化翻译教学,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形态[8]。王艺潼(2018)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方法与目标应该要和职业化接轨。[9]。有学者曾经对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焦建立(2007)就指出,翻译人才必备的辅助翻译工作的信息与交流技术应该具备七个特征[10]。秦美娟,何高大(2016)认为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具体细分为六大能力[5]。
1.2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
赵巍(2014)指出,信息技术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主要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11]。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加强翻译人才对翻译辅助工具的运用。翻译辅助工具在当前背景下,主要指计算机辅助翻译。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计算机(辅助)翻译经历了早期的尝试阶段(40一50年代初),高度乐观阶段(50一60年代中期),经过十年左右的沉寂和停滞,70年代后期,研究和开发有了复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是新的转折点,MT研究开始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CAT逐渐为人接受,研发者着手为职业译者提供译者工作台(translator workstation),在受控语言和受限专业系统方面进行开发,并探讨在多语信息系统里如何应用翻译组件[12]。仲伟合(2011)就提出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应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提升翻译人才翻译信息能力[4]。钱阳,程家才(2015)指出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引入翻译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为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应将CAT技术引入翻译教学,培养不仅具有双语转换能力,而且可以熟练掌握CAT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13]。范敏(2015)指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群为例,应该设置CAT 导论、CAT 编辑技巧、CAT 专题作业等课程,指导学生探索这种信息工具设计的思路、理念以及如何与语言服务、技术和项目管理有机地衔接[14]。郎文惠 劉洋(2018)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应注重对基础语言知识的培养并且要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15]。崔姗(2018)指出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应从几方面入手:1. 改变传统翻译人才的培养,着手新型翻译人才的培养;2. 转变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3. 要根据学校已有的资源和翻译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16]。
二、总结
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到,国内高校对翻译技术及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视起步较晚,目前还有一些高校对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够重视。然而有关资料表明,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在国外一直以来都比较受到重视。
从知网检索结果可以发现国内最早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有关文献发表于1989年[17],时间较早。但是从知网检索结果来看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2009年[18]。比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晚了20年,且在知网检索主题为应用型翻译人才得到的结果有221条,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4年。从以上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尤其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与应用能力开始的都比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已有更多的学者注意到应该将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当前“互联网+翻译”的模式紧密连接,对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国内高校翻译课程中普及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一定困难。首先,高校缺乏掌握技术的教师,任职翻译教学的教师多为语言专业出身,对技术的应用了解不多。其次,资金投入问题。学校除了聘任具有专业素质懂技术的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专业的软件和语言实验室,以供学生具体学习和操练技术[11]。
“互联网+”将会是未来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这给我们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互联网+翻译”模式是翻译行业发展的新形态,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将译者、 客户、 技术、 高校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都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 形成互联网特有的产业模式。因此译者想要走入这一新型模式就必须要了解“互联网+翻译”发展走向,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且成功发现了培养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尤其是对翻译辅助工具的运用能力。但是笔者发现,由于这一门课程在国内高校开展并没有紧跟潮流,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及教师的水平,从学生及译者本身出发研究的虽然与但还不多。但是正如鲍川运(2003)所说,翻译信息技术再先进,终究是机器,译者才是翻译的能工巧匠,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应该将先进翻译信息技术和扎实的翻译技能融合贯通,才能与翻译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不被技术所束[19]。因此,在笔者看来,今后对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培养可以着重于对译者本身的能力培养,围绕信息技术能力结合时代需求培养人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教师应该顺应翻译市场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翻译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洪泉.科技翻译助推器——翻译工具[J].中国科技翻译,2015(01):25-26.
[2] 骆耀祖,叶丽珠.信息技术概率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A]. 北京 : 2010 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
[4] 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03):35-43.
[5] 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03):20-24.
[6] 秦美娟,何高大.“互联网+”时代高校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4):63-66
[7] 曾尔齐.信息技术与翻译人才培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9):20-22
[8]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58-60
[9] 王艺潼.新形势下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转向[J].求知导刊.2018(28):145-146
[10] 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01):54-57
[11] 赵巍.浅谈信息技术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4(3),19-20
[12] 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 [J]. 中国翻译,2009(04):57-62
[13] 钱阳 程家才.基于CAT技术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J].邢臺学院学报,2015(4):121-123
[14] 范 敏.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2015(3):116-120
[15] 郎文惠刘洋.“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8(13):466
[16] 崔 姗.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8(09):184
[17] 路光泰.现代化的翻译工具——《石油物探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03):270
[18] 杜洁; 牟磊.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城市型大学高素质产业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2009(01):14-16
[19] 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3):48-50
作者简介:
朱爽怡(1996-),女,汉族,湖南岳阳,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翻译方向。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