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荃 黄文涛
[摘 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境,例如起步晚,校企关系不够紧密,利益共同点偏少,对在校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关注少等等。该文在探索符合企业招聘习惯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发掘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商科专业;工作价值观;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14-04
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会上,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教育厅、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做了交流发言。江苏省教育厅强调,要积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专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且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希望为企业输送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让大学生尽量缩短踏入社会进入单位适应岗位的时间和過程。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的今天,无论是其数量还是其规模,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但同时本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整体素质偏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缺乏进行技术技能创新的条件。
这些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的发展来说是契机,其理由是如果能够在人才培养这条路上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中自然有独立学院的一亩三分地。但是,这也要求独立学院既不能照搬母体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思路,也必须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办学目标。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下文简称“我校”)作为江苏省的一所独立学院,是江苏省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母体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独立学院民办灵活机制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我校商科专业围绕社会市场需求,积极联系企业,结合办学层次和生源特点,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实践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独立学院大都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史,比较年轻。在其初始阶段主要依赖母体大学的师资队伍,由母体大学的学科带头人或系主任牵头理顺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本专业自有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夯实基础。这个阶段往往照搬沿用母体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地,独立学院意识到依赖母体大学的“光环”成长是不够的,实现差异化分层次发展才是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独立学院在重点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分别选取若干样本高校进行比较分析,研讨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探寻自身专业发展的差异化道路。这个阶段考虑错位发展,逐步与母体大学剥离;最近几年,独立学院顺应市场变化,组建了由高校教授、企业高管和资深行业人士等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专业设置、调整、调研、建设、质量等方面进行研讨论证,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这个阶段需要考虑个性发展,凸显特色。比如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第三个发展阶段,在经历了前面从沿用到微调再到变革,逐渐明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逻辑思路,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接受了江苏省2017年独立学院专业综合评估的检验。
独立学院应该走出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应用型教育,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的本科层次的知识应用型创新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岗位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面向整个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行业和职业群,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不是仅仅面向某个岗位需求。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不能过于追求某一细分领域的熟练程度或者某一具体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应该定位于让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应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2018年,我们课题组分别召开了行业企业负责人研讨会、各专业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查、往届优秀毕业生访谈以及211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研讨会,并从51job、智联招聘等众多招聘网站中提取相关初级岗位的任职资格与技能要求关键词,目的就是提炼出商科专业应该培养的主要能力,倒推出应该开设的主要课程,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前期所有的调研完成之后,课题组提炼出了商科专业应培养的7项主能力、62项子能力,如表1所示。
商科类学科属于综合性应用型学科。我国高校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基础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主要偏理论,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我们商科专业更关注学科知识逻辑,但忽略职业能力建构的逻辑,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建构和完善层面,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繁、难、旧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在教学上也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从而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商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在结合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大幅度减少理论学时,稳步增加实践实验学时。从四年的尝试来看,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形成质的飞跃。事实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我们商科专业来说,一定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渗透和不断增强的部分。
二、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商科专业在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推进过程困难重重
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已经摸索走过很多年,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与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年前就开始与中兴通讯共建实验室、培训师资,2008年双方合作成立了NC学院,到2012年合作组建了中兴学院,一步步将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功能定位逐渐明晰。当然,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能更偏向技能型人才,针对关联的单一职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时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弹性,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为了实现这个定位,在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有一定岗位普适性的企业。而商科专业更是存在专业学生基数大与单个企业实习生接纳量小的矛盾。
(二)校企双方关系不够紧密,双方合作无法深入
虽然多数校企合作项目都会签订合作协议,然而协议的内容抽象、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这往往使协议无法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的合作表现为只顾眼前问题的解决,比如只有在需要实习生、推荐就业、顶岗实习等时,相关人员才进行沟通,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单一。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人员相互接触不多,且专业和企业都没有专门的岗位跟进校企合作,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校企合作的阶段性诊断,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我校商科专业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曾出现合作企业发生收购重组事件,使得对接人员岗位发生变化,从而一度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三)企业与学校直接获利的兼容性较差,动力不足,利益共同点偏少
校企合作毕竟不是福利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它往往是一种资源与资源的策略组合,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这也是校企博弈的均衡。双方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而忽略了让对方受益。缺乏内在动力的校企合作,难以确保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实质性变革和可行性落地。
(四)缺乏对95后、00后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关注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从201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00后的大学生。和十年前的大学生相比,95后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多样化的诉求,其工作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职业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职业接受范围不断扩大、职业理想远大,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本位主义较强、盲目自信、缺乏脚踏实地的韧性。当校企双方热火朝天地研讨着合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合作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缺乏对在校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也是阻碍我们校企合作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我校商科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实习生计划的时候,专业与企业的对接非常顺利,为学生争取到了学习的机会和较好的实习生福利,企业是知名外企,但是自愿报名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后续企业又组织了两次进企业参观学习,报名人数才略微有所增加。
三、探索符合企业用人规律的商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从战略布局层面需要着力推进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落实到专业层面的主要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并且需要规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来自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代表应占有一定比例。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制度;研讨建立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鼓励专业与行业企業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探索建立分院和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群)制度,进行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试点。而对于商科专业来说,还需要结合专业背景和行业特点,考虑企业的用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发人才培养路径。例如,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过程经历了几年的浅层次合作,每年稳定地向企业输送为数不多的实习生,逐渐构建起与企业的联系,从校企合作弱关系慢慢转化为校企合作强关系,目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
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专业。例如,国贸和市场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是电商类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实习生需要具备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和客户交流能力,而且这类企业的用人需求会出现短期高峰,因此,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考虑“学校课程+校企合作实践周+企业实习”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学校课程围绕通识、基础、核心、选修等几个方面展开;校企合作实践周主要针对企业短期用人高峰需求,每学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安排1~2个固定实践周进行对接,让学生既能短期感受岗位工作内容,也能迅速将其工作体验反馈到课堂学习中;企业实习则可以放到高年级,与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创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教师的下企业锻炼结合起来,延长企业实践周期,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校企合作实践周可以作为桥梁解决校企合做教育的衔接问题,这样既能逐步提高商科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创新能力,又能满足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渐进性双向选择需求,提高实习就业匹配率。
事实上,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教学过程、学生成长等方面,可以逐步实现学生走向实践、走向项目、走向企业、走向社会的无缝连接式培养。如果寻找到合适的企业伙伴,建设合理的、可实施的校企合作实践课程,这种模式其实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专业群。例如,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每年的3~4月份会出现用人高峰,工科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和开发人才培养路径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用人规律考虑进去;而现下发展迅速的电商平台企业在双十一、双十二、418、818等具有电商属性的时间段会出现用人高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与明确培养标准的时候需要通盘考虑。
四、构建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行业发展相吻合。可以通过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和与行业人士进行访谈的形式明确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行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例如,从事产险或寿险公司的工作首先要掌握保险学中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的业务种类等,因此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设置保险学基础课程。
教师同时要针对行业“持证上岗”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有效关联,加强课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吻合度。比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商科专业都可以找到与之匹配的行业从业资格考试,根据考试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将考证换成课程学分,这样既符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又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工作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
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已经或者未来要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00后大学生,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太少。加强与在校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回归常识和回归初心的重要举措。可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价值观全面渗透进高等教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可以将工作价值观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要不断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通过文化观念融合,丰富校企合作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内涵;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参与,接受校企合作的工作价值观教育。要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95后大学生易受网络传播的影响,独立学院和企业需要研究如何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工作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例如开设正向传播工作价值观的公众号、论坛、贴吧、直播间等等,主动了解现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建议教师在微博、微信、QQ空间链接企业网址及行业网站,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传播企业文化等等。
实践表明,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帮助专业更好地认知学生,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特点与企业的需求都考虑进来,才有可能使最终制订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接地气、可操作。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之路
着力打造“上得了讲堂下得了企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的不仅仅是学生,更需要教师下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挂职、跟班、短期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求下企业的教师深入企业, 切实参与经营管理, 发扬不怕苦的精神, 以企业人员的身份要求自己, 接受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安排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及科研活动;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師在企业中和社会上兼职, 参加各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活动, 帮助教师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 证书;从企业聘请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聘作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需要学校给予政策引导与福利鼓励,重视关注与解决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
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要基于“双赢”的角度去思考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只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优势,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福亮,高双喜,张丽媛. 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7):189-191+199.
[2] 谭艳斌.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构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238-242.
[3] 张年友. 独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33-34.
[4] 戴波,张晓明.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J].中国科技产业,2015(5):33-35.
[5] 吴新玲,陈书星. 独立学院商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48-250.
[6] 冯维波,姚开安,孙尔康.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1-23.
[7] 朱廷珺.独立学院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9-2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