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三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7-16 06:12韩青梅
地理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

韩青梅

摘 要: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三地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能力。本文以“工业”专题复习为例,设定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复习目标,根据复习目标整合优化复习内容,选取多样化复习手段,通过创设案例情境和生活情境,从“要素综合”“地方综合”和“时空综合”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寻找工业联系、探究工业变迁,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综合思维;高三地理教学;工业区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综合思维能力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的特点是全面、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事物发生发展[1]。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复习课应围绕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核心问题,整合优化复习内容,选择完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一、教学设计

1.复习目标设定

基于综合思维能力的复习目标制定应以对考情和学情的精准分析为基础。以“工业”为例,笔者梳理了近三年浙江地理选考卷中涉及“工业”的考题,并分析其综合思维能力水平要求,如表1所示。

分析得出,近三年浙江地理选考对于“工业”的考查必不可少,对于“工业区位”“工业联系”和“工业转移”的考查频次较高、分值较大。对综合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集中在水平1至水平3,水平2所占比重略大。故本节课目标设置应覆盖水平1至水平3,适当关注水平4,重点关注水平2的培养和提升。

学生在平时的工业区位分析中,常常出现分析不全面,无法正确认识各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影响,缺乏全面、系统、动态分析区位条件的能力,即综合思维能力弱。

综合分析考情和学情之后,笔者围绕“工业区位”“工业联系”和“工业转移”三个知识点设定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并将复习目标按综合思维能力水平划分成三个层级。水平1: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辨别影响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水平2:通过综合分析工业区位条件,掌握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水平3:通过工业区位变化案例情境分析,建立区位条件动态变化的思维意识。课堂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水平2的达成。

2.复习内容整合

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复习需要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地理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替换、补充和拓展。

“工业”复习中,笔者选取和改编了部分选考、高考真题,设计了一系列生活情境和案例情境作为补充。如改编2018年11月浙江选考真题,针对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发展进行探究。将伊春家具厂与嘉兴家具厂进行对比,结合乡土情境展开对比分析。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设置首钢的兴起、发展和搬迁为背景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钢铁工业转移的趋势和原因,得出工业区位在不断发展变化。

复习课堂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和能力点进行设计,对于工业区位因素、主导因素以及工业区位类型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整理完成。课堂设计了工业区位分析及工业区位变化的问题情境探究,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真实情境或生活情境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3.复习手段选择

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复习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辩诘、自主建构、交流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课堂,精准推进复习环节。

“工业”复习中,教师选取选考真题导入课堂,提高复习针对性,给学生思维预热。课堂进行中,教师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如针对“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区位优势”“伊春及嘉兴家具厂的优、劣势对比分析”等问题的自主探究以及针对“伊春与嘉兴家具厂如何开展工业协作”“首钢从北京迁至曹妃甸的原因”等问题的合作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活跃学生思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延伸拓展。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巧妙地采用生生評价及辩诘的形式,将疑问抛还给学生,弥补学生思维漏洞。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自主建构思维模型。

课堂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课堂环节的推进、知识技能的获取、学生思维的拓展都依靠学生活动。配合多样化的复习手段,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进阶。

二、课堂实践

综合思维能力包括要素综合、地方综合和时空综合三个方面。基于综合思维的复习将针对三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

1.系统分析区位,强化要素综合

厘清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是形成要素综合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对要素的综合分析是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或地理现象成因最基本的方法。可通过精选和改编复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提升要素综合思维能力。工业区位分析与农业、交通、城市区位分析有共通之处,同属“地理区位类”问题。按照教学先后顺序,在城市区位及农业区位复习中已经对区位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复习和回顾。工业区位复习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归纳和建构分析方法。

在“工业”一课复习中,教师以选考真题为切入点,收集相关材料,提炼信息,将巴基斯坦的棉纺织工业与其上游产业棉花生产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乙地棉花生产的条件,进一步分析甲城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于是,将2018年11月选考第28题改编如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从事棉花生产的农民占农民总数的30%。棉花生产作为纺织业最重要的支持性行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使国内棉花价格维持相对稳定和相对较低的水平,以支持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

(1)评价乙地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2)简述甲城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4分)

在真题基础上,增加有关巴基斯坦棉花种植的现状材料,让学生联系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的方法,自主思考探究得出乙地棉花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做铺垫,学生很快便从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三个方面分析出甲城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①位于棉花生产基地,接近原料产地;②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③消费市场广,产品需求量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激活,在参考答案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分析出政府政策支持、地价较低等优势条件。

作为教学导入,改编之后的例题与上一章节“农业”复习相衔接,使得学生思维保持连贯性。通过农业和工业区位分析,学生认识到各区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最终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不仅如此,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引导学生在农业和工业区位分析之间建立联系(图2),有助于其全面、系统和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提升要素综合思维能力。

2.寻找工业联系,培育地方综合

地方综合是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或区域不同要素之间关联的问题。不同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特征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此培养地方综合思维。

“工业”专题复习中,教师将黑龙江省伊春市(图3)某家具厂与浙江嘉兴某家具厂对比,让学生判断影响两者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并分析伊春家具厂相比嘉兴家具厂的优势和劣势。

主导区位因素时,一部分学生出现思维定式,认为影响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故在对比两地家具厂优势和劣势区位条件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并不急于打断学生,而是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观点并加以佐证。在组内交流和组间辩驳中,学生找出“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图略)以及“伊春市森林景观图”(图4),根据已有的图文材料,判断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林区,家具生产的原料(木材)较为丰富,而人口密度小,市场狭小且离市场较远。进而判断出影响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而影响嘉兴家具厂布局的区位因素是市场。设置对比分析,在对比中引发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比较两地家具厂,得出伊春家具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伊春市家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议:伊春市应当大力发展交通,以便于将家具快速运往市场;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型材料取代木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学生知晓了伊春家具生产的优势,也提出了克服劣势条件的办法,但这一环节的探究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嘉兴与伊春进行合作,伊春家具厂可将哪些部门搬至嘉兴”?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可将伊春家具厂的研发中心和组装车间搬到嘉兴。一方面,可以获得高素质劳动力,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在消费地组装可以降低家具运输成本,在工业联系中发挥两地优势,弥补各自不足,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两地家具厂主导区位因素和优、劣势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学生突破固有的定式思维,知晓了同一类工业不一定布局于相同区位,而是因地而异,这是地方综合思维提升的重要体现。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思维链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最后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进一步突破了自身思维瓶颈,将两地家具生产联系起来,思维模型得以建构。

3.探究工业变迁,提升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思维是用于研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思维能力,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分布现状和发展演变,培养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设计复习课时,可选取某一区域背景,通过探究区域内某一地理事件发生、发展和變化的原因及规律,发展动态思维能力。

在“工业”专题复习中,教师以首钢搬迁为背景,提供首钢前身石景山炼铁厂区位示意图及新首钢区位示意图(图5、图6),创设案例情境。

首钢前身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是北洋政府在距北京100多千米外的河北张家口发现赤铁矿之后开发建设的。新中国成立之后,首钢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在搬离北京前,首钢距离天安门广场仅17公里。2005年,国家批准实施首钢搬迁方案,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新首钢。新首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建设现代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基地。

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工业区位变化,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不断地发展自主思维能力。在探究首钢区位变迁时,设计如下师生对话。

教师:石景山炼铁厂选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石景山炼铁厂所在地铁矿丰富,距煤矿近,水源丰富,经济发展和战争等因素使得市场需求大,政府政策支持等。

教师:首钢从北京迁至曹妃甸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北京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曹妃甸有港口、铁路,进口铁矿石和出口钢材都较为便利;与北京的城市功能冲突。

教师:首钢的变迁说明影响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在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原料和燃料的影响在减弱,而市场、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在增强。

教师:原料和燃料的影响为什么会减弱?

学生:现代科学技术在进步,炼钢所需的煤炭和铁矿石越来越少了。

教师:促使首钢搬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环境污染是推动首钢搬迁的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教师:曹妃甸有什么环境优势可以接纳首钢的迁入?

学生:曹妃甸沿海,又有众多湿地,环境容量大。这也说明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你能否将其中的因果联系用绘图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尝试绘制工业区位随时间变化图,经教师引导后形成如下思维模型(图6)。

创设真实的案例情境,通过探究首钢的兴起、搬迁和再发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中国钢铁龙头企业的历史变迁,感悟中国工业转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随着首钢的变迁不断拓展,对于工业区位因素随时空变化的认识逐渐深刻。在学生掌握钢铁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之后,教师没有就此结束问题的探讨,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区位变化背后的原因,将思维链进一步延伸,最终建构起工业区位随时空发展变化的思维模型。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案例情境的探究分析,完成了“工业区位”“工业联系”“工业转移”三个知识点的复习,通过知识复习锻炼、提升学生“要素综合”“地方综合”及“时空综合”等综合思维能力,课堂展开紧紧围绕复习目标,整合优化复习内容,精心选取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典型,问题设置精确,教学活动有效,注重学生思维拓展和发展。课堂完成了最初设立的指向综合思维能力水平的三个层级目标,特别关注“水平2:通过综合分析工业区位条件,掌握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的达成,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有待完善之处,如关于案例情境的选取还能进一步优化,如果能采取主题式情境教学展开复习,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将“工业区位”“工业联系”“工业转移”三个知识内容的复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置于同一区域背景和探究情境中,可以减少学生思维跳跃性,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
从整体性视角探究地理“综合思维”
论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测评的学术情境试题应用初探
运用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实践
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培养初探
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二)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