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2021-07-16 23:50唐永强刘树材陈延松
地理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学科素养

唐永强 刘树材 陈延松

摘 要: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本文依据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以2020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为例,明确学科素养内涵,探析其考查路径,并提出了学科素养背景下的四大备考策略。

关键词: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随着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化,高考对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考试自身定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在梳理地理学科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考试题,对地理学科素养在高考中考查的路径和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建议。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涵盖了“素养”“学科素养”“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等概念。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厘清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概念。

1.素养、地理学科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素养可以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和方法等,根据必需程度和功效,可分为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根据领域不同,可学科化,如语文素养、地理素养等。地理学科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学科素养” [2],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构成。

2.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素养,必然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具体的承载体的。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归纳如图1所示。

二、地理学科素养考查的路径

高考试题是学科素养考查的基本承载体,近年来高考试题以素养立意为引领,精选典型区域、营造复杂问题情境,系统考查考生的素养水平。本文精选部分典型高考试题,力图探析其学科素养考查的路径,并提出应对的基本思路。

1.立足“区域”,考查运用空间—区域的思维方式认识地理环境的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区域认知素养考查,要求学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8]。

例1.(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I卷第1~3题)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2)。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1.C 2.B 3.C

试题以陕西省延安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载体,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设题,对考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较高。该类试题的分析作答,考生应以“空间—区域”的视角,透析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及其演变,如表1所示。

例2.(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9~11题)如图3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9~11题。

9.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推斷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11.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参考答案:9.D  10.A  11.B

试题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附近区域为载体,以区域气候、植被的差异为切入点,侧重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认知考查。此类问题的分析作答,考生应基于区域的空间位置,剖析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明晰区域空间中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深层探究区域空间演变的过程、影响等,提升以区域—空间视角分析地理事物、现象的能力,如表2所示。

2.着眼“综合”,考查全面分析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综合思维考查,要求考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时间和空间综合、地方和区域综合的角度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关系、发展及影响等。考查方式上,多以复杂区域为载体,以区域中动态的地理事物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例3.(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油是利用玉米胚芽生产的一种谷物油脂,营养丰富,口味清香。玉米油生产流程由毛油提取和毛油精炼等环节构成,胚芽的毛油提取率为40%,由毛油到精炼油的转化率为90%。山东邹平某公司是我国建设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玉米油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其玉米油销售量占国内市场的50%。该公司在山东惠民、辽宁铁岭、内蒙古通辽和鄂尔多斯建有毛油压榨工厂,在公司本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建有精炼油和小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图4),将毛油运输至精炼油生产基地多使用集装箱液袋(一次性使用的储存和运输各种非危险液体货物的软体包装容器),使用罐箱或铁桶运输则越来越少。

(1)简述惠民、铁岭、通辽、鄂尔多斯等地吸引该公司建设毛油压榨工厂的优势条件。

(2)分析该公司在杭州、广州建设精炼油和小包装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

(3)推测并解释将毛油由铁岭运输到广州精炼油生产基地的合理交通方式,指出使用集装箱液袋运输相对于使用铁桶运输的优势。

参考答案:略。

该题以区域工业布局问题为载体,以玉米油的生产、销售为切入点,侧重考查对工业区位条件、产业转移成因、交通方式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能综合各要素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条件,能透析不同区域工业区位条件的差异,能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应对此类试题的关键,如表3所示。

例4.(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图5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略。

该题以金沙江流域为载体,以金沙江流域地质变化及江中金矿的分布、转变为切入点,考查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分布、形成、变化的能力,试题难度较高,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素养是应对此类问题的关键,如表4所示。

3.紧扣“人地”,考查人地协调、因地制宜价值观念的素养

人地协调观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要求学生能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制约”和“促进”的影响,又要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5.(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I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图6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参考答案:略。

试题以葡萄种植这一生产活动为情境,将人地协调观与崇尚劳动的育人导向深植于题中,引导考生辩证看待人类活动方式,认识区域生产特征是人类与环境长期协调的产物,培育因地制宜的价值观念,如表5所示。

4.突出“实践”,考查解决真实问题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表现为三个层级,一是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二是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法,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三是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目前该素养主要作为试题背景呈现,依循“发现探索地理问题→思考选用地理工具→体验反思学习过程”的思维路径进行考查。

例6.(2020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19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平方千米(图7),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風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8),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略。

试题以“主题式地理研学活动”为背景创设情境,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研学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以“当地农民、水文站工作人员、许教授”创设研学人物,以“绘制图片、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创设研学实践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表6所示。

三、备考策略

1.目标引领——可视性学科素养目标的制定和评价

如果说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那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则是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里程碑。教师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因此,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基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功能价值,制定和实施课堂素养目标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下面以“气压带和风带”部分内容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教学目标的变化,为素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如表7所示。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将目标细化、分解,增强其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围绕目标—教学—评价,步步为营地实施课堂教学。以“河流地貌”部分内容为例,通过对各种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等级评价;教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区域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从而对学生进行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引导学生查阅本地歷史地理资料,了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河流对古代聚落选址的影响,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进行人地协调观的评价等。

2.课堂渗透——真实性教学情境案例的选取和应用

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以素养培养为主线,选取反映生产、生活的真实案例作为情境,设计有逻辑、可操作的教学链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体验与感悟,进而将素养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

如在自然地理部分,可选取日晷、骨笛、圭表等中国传统文化事物,太阳能热水器、楼间距、影子、时差等生活情境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理解人类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人地协调;借助喜马拉雅山脉、云南石林、华山、富士山等地质地貌,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在时空背景下分析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选取一些典型的山区道路建设案例,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论证山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对比不同区域典型植被、土壤等,认识区域差异,分析区域联系;野外实地观察家乡的河流,实地测量气温、风速、水流,借助实验模拟演示洋流运动等,增强地理实践力。

3.区域落地——以区域为载体,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区域是自然、人文事象及发展问题的承载体,地理学科素养最终要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区域中去,在区域中落地。在复习备考中要以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为抓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兼顾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去梳理、整合区域地理知识,既便于学科素养的养成,又便于区域内容的整合学习。①较大尺度区域的复习策略——以世界地理中“东南亚”部分内容的复习为例,如表8所示。②小微尺度区域的复习策略——以中国地理中“雄安新区”部分内容的复习为例。

区域性、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小切口、大纵深、深发掘”的命题情景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在复习备考时要精选典型的小微区域作为探究案例,以其典型地理特征为重点,以地理学科素养为抓手,进行解剖式综合探究,构建如下学科素养养成链(图9):认知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成因—剖析区域人地间相互影响—实践解决区域面临的问题。

4.答题运用——让学科素养的观念、理念成为答题习惯

高考评价的最终承载体是高考试题,素养立意下的高考试题,不仅要明晰其考查的素养目标,更应以素养的观念、理念去答题,将学科素养最终内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如此才真正符合素养立意考查的根本目的。

例7.(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Ⅲ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0所示。图11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该题精选典型的小微区域——毛乌素沙地,紧扣生态问题这一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试题以素养考查立意,对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较为全面。该类试题的分析作答,既要透析其考查的素养目的,又要运用素养的理念去指导答题,如表9所示。

表9 素养理念答题分析

[设问 素养理念答题 分别简述图10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对区域特征及其变化的认知,要注重剖析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地理实践力】熟练掌握、运用统计图表判读的技巧 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综合思维】对于地理事物自然成因的分析,要综合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作答(本题要分析气温、降水、植被、地貌等) 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人地协调观】在自然要素没有恶化的情况下,要善于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剖析引起自然要素变化的成因

【综合思维】多角度(生产、生活)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人地协调观】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辩证地审视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综合思维】综合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及变化)和人类活动(方式及是否科学),辩证探究对区域的影响 ]

参考答案:略。

(本文为相炜地理研究室团队成果之二)

参考文献:

[1] 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9-122.

[2]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4-6.

[3]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69.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