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聊天中应答叹词“哦”及其变体“噢”的使用情况,发现目前主要以使用双音节形式为主,单音节的“哦”会给人一种冷漠、生气的负面消极印象,而其变体“噢”给人的这种消极印象则较弱,反而还会给人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此外,在零零后的使用情况中可以发现三音节及以上的用法在增多的趋势。通过语用分析,这种使用情形主要是因为在网络语境的特点下,单音节“哦”广泛使用,语义受到磨损,违背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感,通过叠音减弱甚至消除这种消极印象,因此叠音形式受到广泛欢迎。
关键词:网络语境;应答叹词;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一、引言
叹词,郭锐(2002)指出“叹词的功能很简单,它不能与别的成分组合,总是独立使用,或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1](P236)同时提到,“就语义而言,叹词不表示概念义”[1](P237)。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2]在近来流行的网络语言中,存在一种应答叹词繁化现象,出现了应答叹词逐渐由单字转变为两个及以上叠字的现象和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年轻人在使用应答语时倾向于使用双音节乃至更多音节形式的应答叹词,单音节的应答语例如“噢”“哦”如果在微信或QQ等网络聊天中使用,通常会给人一种冷漠、高冷的感觉。为什么在网络空间中双音节的“哦哦”会让人觉得更礼貌舒服,而明明更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哦”却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此外,俄日什么“噢”是“哦”的变体形式,但单字的“哦”却给人一种冷漠、疏离、不礼貌的感受,而单字的“噢”的负面意义却没有这么强烈,甚至带有活泼俏皮的感觉。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语境特点和合作、礼貌等语用原则的分析,以探讨网络空间中叠音应答叹词广泛使用的原因,同时也分析“哦”与“噢”之间的异同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哦”类与“噢”类应答叹词网络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并发布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105份,其中男性填写44份,女性填写61份,填写者以九零后为主,零零后其次,其他年龄段所占的比例较少。从总体使用情况来看,双音节的“哦哦”和“噢噢”占主体,高达59%,而单音节的“哦”“噢”和三音节及以上的“哦哦哦”“噢噢噢”使用相对较少。
1.不同音节给人的心理感受
在网络聊天中中,若对方发送单音节的“哦”,人们的普遍感觉是对方不礼貌、不热情、感觉到对方心情不好,而受访者自己也普遍是在自己生气、不想理对方、不耐烦、对对方话题不感兴趣时才会使用单音节的“哦”。相比之下,人们对于单音节的“噢”的反感强度则没有那么强烈,有不少人认为单音节的“噢”给人热情、可爱的感觉,就受访者使用单音节“噢”的情况来看,使用情形比较多样,有部分人在生气、不耐烦、对对方话题不感兴趣时使用“噢”,但有部分人在对对方话题感兴趣、在接收到新知识时都会使用单音节的“噢”。以上可以说明单音节的“噢”的可接受度高于单音节的“哦”。
对于双音节的“哦哦”“噢噢”回复,47.62%的人持中性态度,对其没有负面情绪,也没有正面情绪,31.43%的人持积极态度,认为对方有礼貌、有在积极回应自己。不过,还有小部分人对于双音节的“哦哦”“噢噢”持消极态度,认为对方有些敷衍、自己没有得到重视。而对于三音节的“哦哦哦”“噢噢噢”,27.62%的人认为这种表达非常热情,38.1%的人觉得可以接受,但有点热情过头,还有部分人则认为这种三音节及以上的回复给人一种不耐烦、敷衍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网络语言使用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双音节的“哦哦”和“噢噢”,单音节的“哦”通常给人负面消极的感觉因而使用较少,而单音节的“噢”本质上为“哦”的变体,但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却有所不同,“噢”一般不会给人太强烈的负面消极印象,反而可以给人一种热情、活泼可爱的感觉,使用人数相对单音节的“哦”更多。
2.性别、年龄差异
此外,还可以发现,在应答叹词使用上存在性别的差异。据调查,男性使用单音节“哦/噢”的比例(29.55%,29.55%)高于女性的使用比例(16.39%,22.95%),使用雙音节的“哦哦/噢噢”的比例(45.45%,52.27%)则低于女性(68.85%,63.95%),而三音节的使用上,男性比女性使用得更多。还可以发现,相比女性,男性对单音节“哦”持中性态度,即没有感觉的人更多,占29.55%,女性只有14.75%。可以看出女性对不同音节的应答叹词更为敏感。
在年龄上,比较主要在九零后与零零后之间进行对比,相较九零后,零零后更喜欢使用多音节应答语,零零后使用三音节及以上的“哦/噢”比例高达42.85%,28.57%,而九零后使用三音节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为16.46%,12.66%。相比九零后,零零后更倾向于用多音节形式。从为数不多的八零、七零后使用情况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使用单音节形式。但由于此年龄段的人填写过少,还需要更多数据才能看出整体使用趋势。
3.亲疏、尊长差异
我们还调查了面对不同人群,人们对于不同音节的“哦/噢”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双音节的“哦哦”“噢噢”仍然占主要,但对于比较疏远的关系,人们使用单音节的比例比较高,占28%,对关系亲近的人使用单音节的占比仅为19%;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和对长辈,使用的三音节的“哦哦哦”“噢噢噢”,相比关系疏远的人和晚辈使用得更多,占23%,关系疏远时三音节占比仅为11%。面对关系比较疏远的人,除了普遍使用的双音节形式,人们会更多使用单音节形式的“哦/噢”,而面对关系亲近的人,人们则会使用多音节形式,以表现自己的热情和积极回应。
此外,面对晚辈时,人们一般使用双音节形式的“哦哦/噢噢”,而面对长辈 ,除了双音节形式,人们也会用多音节形式以表示尊重、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
二、网络叠音应答语的语用分析
(一)网络语境特征
根据韩志刚(2009),网络语境具有语码输出低效性的特点。[3]我们使用的日常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除了传递听觉信息,比如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还可以传递视觉信息,比如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然而网络交际中,信息主要通过无声视觉符号或纯文本形式传递。网络语言相比传统的书面语言,具有口语化、创新性、经济性、不规范性四个特征特征,还具有简单、随意、新奇、独特等特征,并在口语化特征的支配下,频繁使用叹词。[4]叹词的使用符合网络用语口语化和经济性的语言特征,可以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网络交际的语言环境缺乏说听双方的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交际者缺乏判断网络用语准确语义的语境依据,交际者从自身语言背景和认知水平出发,很难把握网络用语的准确语义,因此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单句话的表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容易产生网络用语的表义模糊性。[5]
(二)礼貌原则
莱可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礼貌三原则,要求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要有利于增进双方的感情,列文森1978年提出的面子理论认为给与对方面子、保留自己面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礼貌语言,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提出六条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6]根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使用单音节的“哦”会让人觉得不礼貌,这一方面是由于说话双方提供的信息不对称,违背一致的礼貌原则,例如下面对话:
A: 我下午要开会,结束了给你打电话。
B:哦,知道了。
A说了个长句子,提供了多个信息,内心是希望得到B的热切回应的,但B的回复很简短,从数量上来说两者不对等,A会认为B不尊重自己,自己没有受到认真对待。另一方面,表情包的广泛传播,也是“哦”违背礼貌原则的一个原因。关于“哦”的网络流行的表情包通常是一个大写加粗的“哦”字表示冷漠,或者是翻白眼的表情表示不屑。因此即便说话人并无冒犯之意,但单独的“哦”字也会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冷漠或者翻白眼的表情包,从而让听话者心中产生不适。而通过增加音节的方式,可以对其语义达到强化的作用,从而使其符合礼貌原则,更容易让人接受。
(三)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言语交际双方一般是互相合作的,因为他们希望会话能够实现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包括:质准则,即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量准则,要求把话说足,同时也不要说得过多;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要切题;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既要简明扼要,避免晦涩,也要避免歧义,有条有理。[6](P71)之所以认为单音节的“哦”会让人产生对方冷漠疏离、不耐烦的感觉,就是因为回复单音节的“哦”违背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
“哦”在词典中虽然表示将信将疑或了解醒悟,但其语义并不明确,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然而,在网络语言使用中,单独回复“哦”,其后没有更多信息,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在现实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以“哦”作答的同时,除了说话人的语气,还通常伴随着点头的动作或眼神交流。网络语言无法通过这些辅助手段强化语义,在网络聊天中单纯回复一个“哦”,表现力是不够的。虽然表达知晓义,但却给人一种冷漠疏离的感觉,多音节的“哦哦”“哦哦哦”这类复叠形式的出现,即是为了适应网络表达的需要,通过复叠形式增强了其肯定语气和表現力。量的准则要求足量且不过量,单音节的“哦/噢”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容易惹人反感,而三音节及以上的“哦哦哦/噢噢噢”等则是过多让人容易产生热情过头、不耐烦等消极印象。此外,“哦哦/噢噢”的表情功能和表态功能比“哦/噢”更加清楚明了,更能展现讲话者的态度和推断,减少歧义,有助于语言人际功能的实现。
(四)“哦”与“噢”之区别
从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单音节的“噢”的使用度虽然不如“哦”,但接受度更高,单音节的“噢”比单音节的“哦”更可以给人一种可爱、活泼、热情的感觉。正是因为“噢”的使用不如“哦”广泛,才没有让“噢”产生普遍的敷衍、冷漠等消极印象。由于单音节“哦”的广泛使用,在网络语言中“哦”产生负面消极的感情色彩义之后,人们转而寻求通过叠音方式来更清楚地表意。然而在网络语言快速传播的过程中,双音节形式的“哦哦”也被大量使用,语义慢慢也受到磨损,双音节形式的“哦哦”也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了,因此人们转向两条路径,一方面再次叠音,通过三音节及以上音节形式来增强表意,加强自己的积极情感,另一条路径是使用变体形式“噢”来代替“哦”,并且在两者的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噢”占据积极正面意义,“哦”则为负面消极。
三、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代年轻人应答叹词“哦”及其变体“噢”的使用情况,发现在目前网络生活中,仍然以使用双音节形式为主,同时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以及社会身份地位不同,在音节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在网络语境影响之下,单音节的“哦”违背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因而引起人们的反感,而双音节形式可以适当消除其负面意义,因此双音节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但我们也注意到,受访者中,有部分人认为“哦哦”“哦哦哦”的形式也会给人一种敷衍、没有受到重视的感觉。这说明在网络交际中,单纯靠增加音节对增进人际关系帮助也许并不大,在实际交往中,选择合乎语用的应答叹词,同时对对方的话具体回答,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对方,不容易让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郭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36-237.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4.
[3]韩志刚. 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姚萍, 朱小美. 网络交际语中“哦” “嗯” “额”三个常见叹词的语义模糊性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6.
[5]祁阳. 现代汉语叹词表意偏移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
[6]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1-88.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