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被公认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是其职教发展的最大特色之一,有效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发现,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其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体系设计,中观层面的院校优质资源供给,微观层面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都全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特征。文章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成功办学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新加坡;理工学院;精专技能;终身学习;“三教”改革
[作者简介]韦小良(1966-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项目“导游专业群现代导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90744)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2-0088-0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在1951年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2016年,斯坦福大学推出《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未来高等教育将具有个性化、终身化、定制化、自主化等特征,即高等教育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和实施。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现代教育者已普遍认识到教育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以及学习规律,同时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新加坡拥有世界上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之一。本文从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定位的视角出发,提出可供我国高职教育借鉴、参考的改革措施。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概述
新加坡于1965年建国至今,从天然资源极度匮乏的贫穷小国跃升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创新驱动型等多次转型升级。在新加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相伴而行,由满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人需求的初级技术人才培养阶段起步,经历培养服务知识与技能密集型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阶段和培养配合新经济发展战略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完善阶段,现已步入致力于培养以精专技能为特征的终身学习型人才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一整套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个体技能提升的职业教育终生发展机制。
根据新加坡现有教育体系,学生小学(6年制)毕业会考后,进行小学阶段的分流。成绩合格者进入中学教育,成绩不合格者被分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术操作。
中学阶段分为直通车学校、快捷课程班、普通学术课程班、普通技术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学生可直接参加第四年的剑桥O水准考试(初级学院/高中和理工学院入学考试,类似于国内中考)。普通学术课程班和普通技术课程班的学生在第4学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若成绩合格可选择进入第5学年学习,第5学年学习完后自愿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
中学阶段毕业后,依据学生的剑桥N水准考试和剑桥O水准考试成绩分流到初级学院/高中、理工学院(相当于国内高职)、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国内中职)学习。通过剑桥O水准考试的学生有资格报考初级学院/高中,也可直接就读理工学院;通过剑桥N水准考试但未通过剑桥O水准考试的学生则就读工艺教育学院。进入直通车学校、初级学院/高中的学生毕业时需参加剑桥A水准考试(类似于国内高考),成绩合格者进入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可进入理工学院学习。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进入理工学院学习。理工学院学生考核优秀的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大学学制一般为3-4年。其中,普通学位3年,荣誉学位4年。
综上可知,新加坡形成了以中学(普通学术课程班和普通技术课程班)分流、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为四大支柱的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体系(见图1),并成为亚洲唯一多达七成学生选择职业教育道路的国家。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分析
1.国家宏观层面的“人人皆能成长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从前文的梳理可见,新加坡基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找到合适的受教育途径,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学历文凭的上升渠道,这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单独成体系、社会认可度较低的现状形成反差。分析缘由,不难发现,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及个体发展需求。整体上看,新加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虽然高,但理工学院学历并不是终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阶状况继续深造。另外,没有进入大学或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文凭课程、精专课程等形式进入这些学校学习。这种各阶段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社会广泛认可并接受了职业教育。
2.学校中观层面的“人人皆能学有所成”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首先,保证就业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置和计划招生。第一,新加坡教育部每五年依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等各级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且形成立交桥。大学培养国家卓越人才,理工学院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及为升入理工大学做准备,工艺教育学院培养一线技术操作人才。理工学院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学科发展优势,结合行业发展态势、毕业生跟踪调查,在充分征求主管部门和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第二,理工学院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需求,对校内专业开展360度专业评估,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顺利对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三,从招生角度来看,新加坡政府是根据经济政策、发展规划以及人力发展预测,结合高校数量、生源数量(国际生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来确定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人数。
第四,新加坡教育部在确定高校招生专业的过程中还要对已有专业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并听取行业或企业的反馈信息。此举可类比为“计划下的市场竞争”,既避免了高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的盲目性,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毕业后的充分就业。
其次,着眼学生持续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供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政府及高校都非常注重专业调研。第一,各理工学院会在参考国家经济发展局的就业指标后,对行业现状及需求进行调研,访问行业专家,最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第二,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从横向上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大类构成;从纵向上看,由“模仿—模拟—融合”的教学实践逻辑贯穿始终。第三,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每年进行一次修改,专业设置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整,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3.课程微观层面的基于学生增值发展的教学元素建设。首先,强调精深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加坡各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还体现在围绕学生培养来开展师资的选拔、聘用、培养、考核等工作上。
第一,从教师准入条件看,“不唯学历唯能力”是理工学院师资招聘的原则。本科及本科以上、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资历和经验技术的专才(一般要求有3-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就可竞聘专任教师和全職教师。
第二,新加坡各理工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如遵循TPACK模式,注重教师业务知识、技术知识、教学知识的提升,帮助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理工学院的新进教师必须经过一年时间的教育教学方面专项培训,培训合格后才有资格上岗授课。学校每年会定期选送一定比例的教师赴境内外高等院校进修、访学和专项培训。学校还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综合技能。另外,学校也会专门设置项目开发部,跨院系组建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团队,将项目融入日常教学环节,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第三,理工学院实施教师年度考核,对不同类型教师采用分类考核办法。例如,新加坡理工学院主要从综合素质表现、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表现、社会服务工作表现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考核采用逐级评分,由课程组长、专业主任、系主任逐级填写考核表、排名。排名结果与薪资情况不公开,教师之间互相保密。
其次,重视对接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内容建设。理工学院课程授课多采用“教师自编教义”的做法,以保证所选择的课程教学内容常态更新且随着业界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每个课程都有结构化的授课团队,授课团队根据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分工备课。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主要有五条途径:一是源自学院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二是源自教师承接的与企业需求相挂钩的职后培训项目。三是源自教师常态化开展的行业企业调研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所获的企业项目。四是源自学校安排设计的教学项目。五是源自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所获的竞赛项目。可见,新加坡各理工学院真正做到了围绕当前及今后岗位所需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切实保障了学生学习内容的适切性和迁移性。
最后,注重学生深入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选用。学生高效地获得知识与专业技能离不开课堂教学。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了“少教多学(TLLM:Teach Less,Learn More)”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应为“帮助学生坚强心志、发展脑力,掌握能使用终身的能力和技能”服务,确立了学生在教学开展中的主体地位。新加坡一直在探索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和理工学院“一天一题”制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该教学法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力者,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精简课程数量。学生每天上一门课,一周上五门课,每门课上13周,即一个学期上5门课。前五个学期共上25门课(含毕业设计),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每门课每周一题,通过13个典型问题将教学内容有机串联在一起。每次上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提供教学支撑材料,然后按照“三个会议,两次自由讨论”的流程进行。为配合这样的教学方法,学校均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人数不超过25人,一般分5组。所有的教室、实训室都按照25人的规模进行建设,课桌设计均为小组讨论式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翻转的教学方法,不仅将课堂学习安排得非常充实,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1.服务职业人才学历成长,构建高等教育“H型”立交桥式发展体系。新加坡教育体系设计中的“先分流分类发展,后汇流同向发展”,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多样化选择。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一是理工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得到本科院校的认同。二是理工学院的教育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如学分绩点和专业认证。
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保证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的区分度,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晰化,在同类别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确保中职、高职、本科之间有效衔接。第二,对部分高校进行重新定位,将其转为应用型本科层次。借鉴“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尽快研究制定技能框架,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之间“H型”立交桥式的有效衔接,助力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和1+X制度建设,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
2.着眼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高等教育的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因此,借鉴新加坡各理工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第一,职业院校应提高办学质量和信息透明度,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报考提供专业院校名录、专业升学率、专业就业率、就业薪资、就业主要去向等更具参考性、更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完善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发与评价机制。在专业开发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因此,学校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来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体现专业设置服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第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第四,推进院校专业认证,探索学分绩点和学分认证机制试点,打通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普通本科的学历直升通道。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首先,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教师实行分类招聘、管理和考核。根据不同教师的个人专业条件,设立不同的职业成长路径,形成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形成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专业教师可通过定期轮岗挂职、横向项目合作、专业技术支持等方式深入行业企业,积累职业经验。行业背景教师和学院派教师结对进行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各院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与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其次,多方面实施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加强教材管理,保证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给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强化前瞻性和时效性,适时吸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紧贴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在教学实施方面:一是育训并举。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最后,职业院校应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实现高质量育人。职业院校应立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参考新加坡各理工院校的操作方式,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紧密合作。院校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服务、管理咨询等,企业可为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实训师资等资源。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呂薇,季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适应成长体系——《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 2018(9):61-66.
[2]卿中全.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述评:探索、改革与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95-200.
[3]王春燕.国际视野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4]潘修强.新加坡“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8(2):151-156.
[5]张国民.新加坡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及其启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8):35-39.
[6]姚寿广,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8]戴岭,刘冬冬.新加坡分流式精英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21(9):40-42.
[9]卿中全.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述评:探索、改革与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