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历史、人文、自然要素的有机整合,聚集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观念,并在时代的洗礼下成为人居“返璞归真”的纽带。文章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阐释其概念与内涵,分析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意蕴,并从景观保护、生态整治、跨界融合、信息支撑、旅游赋能四个层面探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更新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现代城市宜居空间之间似乎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分散且陈旧的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遗址与建筑立面、人们所追求的现代感及科技感生活模式使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创新化开发工作困难重重。作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蕴含着人地协调的古老思想,隐含着天地人和的哲学观念,若将其摒除在城市化建设之外,置于与现代化发展的对立面,则是对历史的背弃,对传统的泯灭。为此,如何在领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内涵、认可并认知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与革新,已经成为一项时代课题。
一、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概述
“村”即乡下聚集之处所;“落”即停留与居住之地。现代意义下的“传统村落”是指富有传统文化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与地域文化的浸润下,村落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乡村建筑与农耕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不同区域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形成了见证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遗址与人类活动轨迹,使得我国传统村落分散各地、特色鲜明、独具韵味。
自1992年文化景观被列为世界五大遗产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概念、形成等的研究更为深入,其被誉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指自然景观在经过人类干预与改造之后,呈现出人类性、文化性的景象。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是古代人们为生存与生活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创造。一方面,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类生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生活方式、娱乐形式、居住分布、人口组成、社会结构、农耕环境、自然生态都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脱离了文化景观,便不能获取生存与生活所需的物质、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信息存储器”,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程、事件的发展与变化,体现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
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价值意蕴
村落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我国地大物博,村落数量规模十分庞大,在对村落进行梳理后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与流程挑选出其中富有传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蕴含传承与保护价值的村落,便是现代意义下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与呈现的遗址、建筑等,亦包括历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现象。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实则是对传统文化所处生态的全面保护与传承,并對其加以改造与创新使其与现代审美观念、当代生活方式与价值需求相契合,进而形成保护与传承传统的良好社会风气。综合来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的必然选择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共同创作的“艺术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人类活动、干预及改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人文特性,蕴含着人类的智慧结晶及大自然的馈赠。可以说没有自然便没有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景观,而传统文化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最大区别支出便在于其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念,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天人合一”哲思。
地形地貌是传统村落选址的依据,是一种人类对自然适宜性的体现,无论是水上之乡还是山脊之村,都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生存智慧,即使没有平坦的道路、发达的交通,人们也可依据地形地貌的优势农耕、运输;气象景观是传统村落接受自然馈赠的集中表现,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造就了奇妙而又科学的景象,如雾凇、海市蜃楼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现已成为传统村落宝贵且独特的旅游资源;水文景观集天地之“气韵”,与道家“阴阳协和”之思相得益彰,传统建筑在水面的呼应下似真似幻,晴雨天气下亦呈现出不同的景象;生物景观是传统村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结合,体现生机勃勃、情致盎然的生活追求。
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小心呵护着大自然的馈赠,尊重并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契机,将使得传统村落与城市、与现代化进程相衔接,是尊重自然生态的必然选择。
(二)传承文化历史,保护文化生态的必由之路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历史印记。在漫长时间的作用下,人们逐渐探索出融入自然、利用自然的路径,秉承着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理念,人们依托自然环境构建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自然水源在村落内的流动、农田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契合以及自然与人工要素的融合渐渐形成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这其中包含着人类开辟村落空间的轨迹,对自然资源利用 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村落建筑是集中体现传统村落文化与历史价值的代表,从建筑材料来看,竹。木等皆取之自然,材料纹理、质感回归自然,装饰传统纹样使其寓意幸福美满、安定富足,是历史与文化在材料载体上的别样表达;从建筑形式来看,土楼、小青瓦屋顶、翘起的屋檐等是人们为适应气候环境对居住空间的改造;从建筑风格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从传统村落内建筑群的布局、建筑风格等迥然各异,背景四合院、陕北窑洞等成为连接历史与文化的节点。
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实则是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交互的历史、人类不断追求思想解放的历史,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物质景象、人文精神、思想情感传承下来,是保护传统文化所处生态链的必由之路。
(三)守住文化根基,彰显精神诉求的必要条件
从宏观层面来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处于地域“文化圈”之内,虽在文化上一脉同源,但在特色上个性鲜明。从微观层面来看,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工要素的结合体,景观的布局、街道、民风民俗等都具有独立性。由此可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其个性在于人们精神诉求的不同。
人类在满足安全、物质、生理等低层次需求后,便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而在人类精神需求的推动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内部生态也呈现出个体性。如不同地区农耕方式与种植作物的方式不同,便在劳作中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动作,采茶舞、杖鼓舞等均体现出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产方式。不仅如此,不同村落原住民表达自身对自然敬畏之情、对丰收喜悦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便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节庆活动形式。这些都是属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非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静态地保存在博物馆、艺术馆之中,而是将其寓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以人们无限的精神诉求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葆有顽强。鲜活的生命力与先进性。
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有效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价值,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文化历史的传承及对人们精神诉求的尊重三个方面,若想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现代化发展,便需要突破传统与创新的桎梏,在不触碰自然、文化与历史根基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其与时俱进、跨界融合,进而赋予其生命力与驱动力。
(一)保护景观格局,保持历史风貌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格局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交互的轨迹与遗址,集中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念,是传统村落最为原始、质朴的面貌。虽然当前我国部分传统村落分布零散、街巷与建筑年久失修,但其文化景观格局相对保持完整,新修建的道路与人工景观等均建立在传统村落原始的空间布局之上,因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格局的保护工作难度较低,并且可凸显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
其一为水系、农田与山林。在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时,需综合考虑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植被分布特点及主要的绿植类型,在保持居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满足人们对自然资源与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恢复与重建。
其二为居民院落与建筑。应以改建为主,重建为辅,针对立面遭到破坏或与传统村落历史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应当予以更新与修缮。在更新中应树立遵循自然、保护自然、守护乡村肌理的原则,切忌对现有建筑形式“照搬照抄”,而应当提炼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与艺术要素,以当地居民的生活为基础,以创新化保护为核心简化建筑语言,增添传统元素,灵活运用现代建造技法与材料,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时代质感,进而使其更加契合当代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
(二)治理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所依托的物质基础,应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前提优化并改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呼应,并满足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其一,完善传统村落污水排放体系,变传统旱厕为现代化厕所,通过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治理优化传统村落水文环境,使传统村落水文景观更为灵动、清洁;其二,需大力弘扬生态环保理念,激发传统村落原住民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设置与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相适宜的垃圾箱、垃圾处理站等,清除乡村道路、山林间的垃圾,还自然生物优美整洁的生存空间;其三,重新打造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布局。当前乡村旅游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兴建大规模旅游基础设施,如文化展示板、供旅客休息与放松的长椅、餐厅、酒店等等,这些人工景观的建设应以保护文化景观为前提,以精心的设计保持文化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同,避免人工景观过于突兀影响人们的旅游体验。
(三)注重跨界融合,塑造景观价值
从经济层面促进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重大举措。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还可作为教育资源、艺术资源、传统手工艺资源。其一,与教育领域达成合作共识,从人才培养层面培育一批甘于扎根乡村、挥洒青春热血、发挥创造力与创新力的人才,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将传统村落塑造为教育基地,以人文景观的动态化演进历程讲解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方式、思想与精神,展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情,激发学生们传承传统文化化的自觉性;其二,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孵化文化创意类企业,使其通过绘画艺术创作、周边产品打造等开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发展的新道路、新思路、新局面,赋予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以文学艺术气息;其三,依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打造手工艺产业价值链,如以传统村落建筑为蓝本的雕塑、以竹编文化为依托的竹编产品等等,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促进其与市场、与人们生活的纵深融合。
(四)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景观转型
当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村落分布范围广、个性与整体性契合程度不足、文化资源整合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数据的传输壁垒,使村落信息与外部产业、行业、文化、艺术等信息交互流通,可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决策提供依据。
如地理信息系统是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可在时空分布上形成三维可视动态图像,借助传感器、航拍等技术全面捕捉可体现传统村落水系、农田、山林、街巷、居民活动路线等信息,再将其以可视图的形式呈现,可在不破坏传统村落空间形式、建筑群、景观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旅游线路,以线路串联起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赋能景观转型。
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蘊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历史的演进与人们的精神诉求。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应以保护其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为核心,以跨领域融合为要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步恢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韵味,并促进其与市场、人们的生活纵深融合。
参考文献
[1]施俊天,徐华颖著. 乡土之美: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研究 汉英对照[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0.06.
[2]甘晓璟,霍丹,唐建.桂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更新——以平岩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5):175-176.
[3]沈雪琴.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和更新分析[J].农家参谋,2017,(第12期).
[4]张乐,张蔚萍.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山西传统村落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第9期).
作者简介:张斐(198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经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建筑景观规划。
(郑州经贸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