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菁菁
摘要:5G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设计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5G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过去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传播方式逐渐向短视频转变,而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虚拟形象是5G时代更加优质高效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宣传有更好的作用。文章主要对5G时代企业品牌虚拟形象設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促进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5G;企业品牌;虚拟形象;设计方法
5G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输的速度,而且让物联网技术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由此对传统的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和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宣传,不仅需要适宜的渠道,而且要对受众需求进行精准的分析,才能够获取预期的收益。
品牌虚拟形象是品牌竞争最高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5G时代品牌虚拟形象的建立对促进企业发展更具优势。虚拟品牌形象的设计、制作、宣传与维护费用相对较低,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虚拟品牌形象的创作空间较大,并且不会因为负面新闻而对企业造成品牌危机。虚拟品牌形象完全服务于品牌,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与受众生长环境相契合,容易获得市场主力受众的认同,提升品牌的联想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企业使用虚拟品牌形象设计,能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品牌虚拟形象设计要展现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虚拟形象是企业品牌的代言,会直接参与到企业品牌的推广和宣传中。消费者通过虚拟形象就能够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内涵,从而对产品产生关联想象,所以在进行品牌虚拟形象设计时,应该充分展现出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在构建品牌虚拟形象之前,设计方要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定位以及品牌想要宣传的形象,同时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结合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以及市场调查,进行品牌虚拟形象设计。了解企业品牌诉求是进行虚拟形象设计的首要环节,只有明确企业想要传达的内容,才能够为后期的策划创意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品牌虚拟形象设计要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
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方在了解企业品牌诉求后,应该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心理及消费特点进行分析,在了解目标消费人群的年龄构成、薪资状况、职业以及喜好等信息后进行设计,虚拟形象设计要迎合目标消费群体,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获取真实的信息,然后以此为依据来构建企业品牌虚拟形象。经过与企业的沟通和目标消费人群的调研后,可以对虚拟形象所要展示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肢体语言等内容进行创意设计,让虚拟人物通过生动的形象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企业品牌虚拟形象宣传和推动的目的。
三、虚拟形象设计要具有独特的外形
品牌虚拟形象是企业品牌文化与视觉传达艺术符号的抽象与深度融合,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所以虚拟形象的外形设计主要是基于企业产品特性以及品牌文化,外形设计尽量以简洁为主,在形式上要符合造型规律。虚拟形象既要展现独特之处,又要与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相契合。虚拟形象的体型比例要适当,面部表情要有灵气,外形可夸张,但要适度,能够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在色彩运用方面,可以与企业VI系统的主色调一致。独特的外形设计可有效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力,与其他品牌形成明显对比,从而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黏度。
四、虚拟形象设计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个性
品牌虚拟形象设计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个性,是企业品牌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所以在品牌虚拟形象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外形设计,还要增强虚拟形象的性格和情感表现。性格和情感表现需要符合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展现出品牌的灵魂,也更容易与消费者产生精神层面的契合。可以通过意志品德、情绪表现和理智特征来展现虚拟形象的性格,让品牌形象能够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五、虚拟形象设计要具有连续性与可衍生性
5G时代加速了网络变革,人们的审美以及对事物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保证品牌虚拟形象能够与消费群体的审美保持一致,需要对虚拟形象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所以在设计初期,既要考虑到后期的审美变化,又要为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留出空间,确保虚拟形象具有连续性和可衍生性。
六、结语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传播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所有关于品牌的信息进行个人选择与加工后,留存于头脑中的有关该品牌的印象和联想的总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载体。在5G时代,企业通过虚拟品牌形象设计,可有效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增加用户粘度,从而促进企业品牌的宣传与营销。
参考文献
[1]邢彦辉,樊雪琛.数字时代的偶像崇拜:品牌虚拟形象与受众关系视角[J].当代传播,2020,(05),78-81.
[2]张泽丰.现代媒介技术环境下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5),26-27.
[3]单淑娅.动态标志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58-59.
(南京技师学院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