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存在于偏远地区,其实还存在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巧妙化解音乐教育教学中资源匮乏问题的方式、方法就十分具有实际意义与实践意义。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对教学器材匮乏的应对:
教学实例:一年级上册《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这是一堂学唱课,教学目标除了要完成本节课的演唱部分外,还需要学生能使用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为歌曲伴奏,然而对于学校而言,所能配备上的三角铁与铃鼓都寥寥无几,并不能够支持所有孩子同时使用,不能让所有孩子同时都参与到、体会到乐器合奏、合作的魅力,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因为在《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有三种解决方案,且各有千秋,愿与读者共同交流:
第一,可以根据现实所有乐器的数量与实际授课人数按比例发放乐器(此比例可以是随机性的,也可以挑选课堂学习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发放)。此方案虽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达到课程标准,但其他未拿到乐器的学生们会逐渐失去对课堂参与度和兴趣度,且此种情况一直客观存在,并不能解决长远问题。
第二,可以根据现实所有乐器的数量与实际授课人数按比例发放乐器,但增加音乐体验与欣赏次数。比如本节课所需乐器总数为40,即实际人数为40,现实所有乐器的数量为10,增加音乐的播放次数至4次,假设教室排布座椅一行的数量为10,那么在第一行学生乐器合奏过后,可以将其手中乐器依次向后传递给第二行的同学,以此类推,即可实现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在授课的各种环节中分别使4行学生体会到教学用意,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方案虽可以实现“全民参与”,但授课过程过于冗长,学生容易在这种“漫长”的体验中失去对合奏的耐心与新鲜感。
第三,可以创造虚拟的乐器来满足学生对乐器合奏的期待。《皇帝的新装》相信读者已不足为奇,无非就是表现了皇帝接受了两个骗子骗其身着“隐而未现”的华服的虚荣心,而孩子却很实在地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纯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去其异义、看其表象,笔者就充分利用这看不见的形态所给予的好奇与想象空间,创造一个“虚构”的乐器,让学生可以一次性地同时体会、感受音乐所留下的“痕迹”。比如,在本课中,可以给学生们编造一个美好的故事情景,例如,“老师会魔法,你瞧!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变出了一样乐器,那就是三角铁,我们的左手捏住三角铁的顶端,右手拿起小铁棒,尝试着用小铁棒敲击三角铁,那三角铁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对了,就是金属碰撞的声音——“叮叮叮”,我们用口模仿出它的声音,结合着我们的演奏,共同来感受一下合奏那神奇的“魔力”;那么我们换一种乐器——铃鼓,这次我们左手拿起铃鼓,右手来敲击鼓面,铃鼓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原来,因为有小而扁的铃铛的加入,铃鼓就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再加上敲击鼓面原本产生的“咚咚”声,合起来就是“咚沙咚沙”的音效,同样我们采用口与演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奏,老师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来演奏三角铁,另一组来演奏铃鼓,我们来合作一下,它们又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此方案可一隅三反,它不仅同时满足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期待乃至对课堂环节设计的期待,还投合了学生对美好童真向往的心理特点。另外,笔者还有几个地方需要斟酌,愿与读者共同商榷:教师所运用的乐器为实物佳呢还是虚物?一方面,若用实物,难免也会让学生感到未体验过真实乐器的缺憾,若改成仅仅展示实物,让学生对这件乐器的形制有感官上的了解是否更为恰当呢?另一方面,若用虚物,仅凭教师的“一面之词”,乐器的形制是否太过于抽象,让学生难以有感官上的描绘呢?还是可以改成以图片展示的这种“虚”的形式来弥补其不足,以实现学生与教师平等体验音乐作品的权益呢?
对于这三种解决方案,笔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方案的实施,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音乐课“原汁原味”的乐趣,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加入、体验音乐,感受它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二、对教学场所匮乏的应对:
在日常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音乐教室的数量无法与实际上课的数量相匹配,教师间的授课时间与教学场所配置往往会出现矛盾与碰撞,因此难免有一些教师不得不去班级里授课,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平衡利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最重要、也最为常见的教具(或者说是器材)——钢琴,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中,学唱课程比重偏多,需要通过钢琴伴奏以解决学唱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各种音樂符号、音高、音响效果等,去班级授课就意味着无法发挥钢琴所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可不可以选择一样乐器来代替钢琴的位置呢?笔者实践证明,可以运用铝板琴代替钢琴,铝板琴的音域(即小字一组的g到小字三组的a)虽然较窄,但十分符合教学中常用的演唱音域,满足了学唱课程对音准的基本要求,清纯透亮、梦幻般的独特音质更能够迎合学生对“童话”音乐世界的审美观,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充盈学生对多样化音色的感知,使得常态化的教学模式焕发新生。
最后,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虽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是一个在教育教学中无法替换或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巧妙地将所学与所需运用到极致。
王瑞暄
2021年2月
王瑞暄 性别:女 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5.4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器乐艺术 单位名称: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普罗旺斯学校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普罗旺斯学校 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