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

2021-07-14 17:44田寨耕
锦绣·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指导意义

田寨耕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它讨论的是如何使为人做事更加适中、适度、恰到好处,更加适宜、合理、正确。中庸之道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尽善尽美的最佳方案。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对现代社会的实践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现代社会;指导意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数学的、物理的、心理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该理论可能就不灵了。而有一种理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中庸”的“中”,指“适中、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意思;“庸”的本意是平凡、平常、普通,如“庸俗”“庸人”(用于贬义),在此含有“平易可行,普遍适用”的意思。“中”与“庸”结合在一起,旨在阐明:中庸之道是讨论如何使为人做事更加适中、适度、恰到好处,更加适宜、合理、正确的理论;中庸之道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尽善尽美的最佳方案。

中庸之道的基本要义,用今天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凡事不走极端,凡事都要讲究适度,讲究分寸。如果“度”没有把握好,比如没有做够,或做得过头,都会走向反面,产生不良结果,此所谓“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列宁曾说过:“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为什么凡事都要奉行中庸之道,不能走极端呢?其理论依据何在呢?《中庸》一书的序言中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太笼统,太玄乎,让人难以理解。本文试图给出另外一种解释。从理论上说,世界上每一种事物(这里所说的事物包括物、人、事,下同)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具有多重性、多面性,如果我们认识事物、处理事物时过分强调某一种因素而完全忽视其它因素(即所谓走极端),就会导致事物整体失去平衡,失之偏颇,性质发生变异,走向反面。例如:医生建议病人为了健康多吃一点蔬菜和水果,回家后病人想,既然医生说蔬菜水果有利于健康,那岂不是多多益善?于是病人把蔬菜水果当成主食來吃,结果破坏了整体的营养平衡,引出了其它疾病。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宽宏大量是美德,可是过于宽容就成了纵容;严格要求是好事,但是过于严格则走向严酷;与人为善值得提倡,然而过于善良则容易受人欺负,所以中国古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中庸之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说起来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许多人只是懂得它的字面意思,并无深切体会和理性认识。它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需要我们花费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去认识和领悟。即便认识到了,也未必能做到。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庸之道无法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够,无法领会它。中庸之道无法弘扬于世,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这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滋味。”

走极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为之。利欲之心,人皆有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即:合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天理人情的人间正道。可是古往今来的无数“小人”为了名利,不走正道,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毫无底线,不仅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甚至做出有违人情、天理难容之事。这种事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为了王位,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为了金钱,偷骗抢劫,杀人越货;为了名誉,弄虚作假,诬陷诽谤。古有武则天,为了构陷王皇后,夺取皇后位,不惜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今有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竟然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毒死多名无辜的消费者;内有伤天害理的人口贩子,为了不义之财,拐卖妇女儿童,害得多少家庭骨肉分离;外有爱钱如命的拜金男女,为了骗保发财,忍心杀害自己的配偶、亲属。

走极端的另一种情况则是非故意的、无意识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就走向了极端。这类事例也是多如牛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暂且不说,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领袖人物也免不了会犯这种错误。带领中国共产党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建国后不久,由于急于把国家建设搞上去,快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提出了让中国钢产量“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口号,于是各级政府发动群众,土法上马。没有燃料,就动员群众上山砍树,没有铁,就动员群众把自家的锅碗瓢盆捐献出来。结果山上的树砍光了,群众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捐了不少,却只炼出一堆堆没用的铁疙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消灭剥削现象和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全面推行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取消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长短利弊,可以根据需要对二者的比例进行调整,扬长避短,完全取消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就走向了极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被否定了,提倡市场经济,结果矫枉过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各地一窝蜂地搞市场经济,甚至将其引入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结果弄得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怨声载道。幸亏后来政府及时发现这个问题,情况才得到改善。

当初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采用“休克”疗法,想一步到位地从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结果事与愿违,国家财富集中到少数经济寡头手里,搞得经济凋敝,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最后叶利钦无力收拾残局,只好提前退休,将烂摊子甩给普金。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则稳健得多,一步一步地来,让民众有时间有能力来承受和消化变革带来的冲击;二战以后,欧洲国家改善社会福利,这本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但是有些国家的政治家不知是不是为了讨好选民,竞选上台,做过了头,实行高福利,一方面让国家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养了一批懒人,降低了民众工作和创业的积极性。前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迫于现实困境,想对社会福利作一点改革,没想到遭到广泛的强烈的抵制,民众又是罢工又是游行,弄得政府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社会精英尚且如此,更别说普通人了,可见要达到中庸之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孔子感叹道:“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不过,虽然难以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但是“不走极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庸之道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我们做人做事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无论什么事,只要走极端,必错无疑。

参考文献

[1]赵志远.《四书全译》.[M]

[2]韩星.《《中庸》君子之道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6):P5-P13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指导意义
鲁迅作品“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的特点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现象级节目之于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指导意义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沉默的力量
资本的界限
多与少
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