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班本化

2021-07-14 17:48张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春游乡土资源

张艳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它丰富了幼儿的课程资源,让教师在收集、筛选、运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它实现了园所课程的本土化。但在使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会因资源性质、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困惑和问题。笔者尝试从班级的视角去灵活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并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班本化。

一、开展乡土资源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

1.主题来源由教师主导,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在利用周边乡土资源开展活动时,教师通常会结合季节或节日。如秋季来临,公园里树叶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领着幼儿带上画板去写生。一上午的寫生活动完成后,教师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张贴在活动室进行展示,活动就算完成了。回看这个活动,发现它确实让幼儿有了实地观察、体验和用色彩表现美的机会,但在作品展示时会发现,家长和幼儿更多关注的是画面效果,会将幼儿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幼儿只留下“我某天出去画了一幅画”的记忆,此类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活动基本以一种主要形式进行。

2.资源利用较为浅显,幼儿参与深度不足

在制订学期计划时教师就会把相关资源的利用安排到预设的时段,但是由于教师能力尚且不足,这些资源的利用往往比较浅显,幼儿的探究不够深入。以中班春游活动为例,四月天气渐暖,教师根据计划组织幼儿到东关口景区开展春游活动。春游当天,教师、家长和幼儿带上零食出发,到了目的地后开展亲子游戏,拍些照片,教师再写个活动总结,利用这个资源开展的活动就结束了。活动看似完整,有计划、有准备、有过程、有总结,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幼儿参与的深度远远不够。教师如果先引导幼儿去了解“东关口”在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春游?我们可以怎么去?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幼儿自己去储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支持幼儿在准备阶段也能自主进行探索,还可以支持幼儿自己设计春游路线和活动内容,让幼儿更加有深度地参与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活用乡土资源的几点尝试

为了改善以上活动存在的问题,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建议,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单位活用乡土资源,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以幼儿的兴趣为“点”

众所周知,兴趣是儿童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能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乡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如在午餐后,佳佳拨弄着桶里的豆腐,问张泽豆腐是什么做的?张泽摇头,邢星说豆腐是黄豆做的,可硬硬的黄豆怎么能变成软软的豆腐呢?幼儿就豆腐的由来展开了讨论。捕捉到幼儿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先去搜集关于豆腐制作的过程,邀请附近豆腐坊的师傅来跟幼儿进行交流,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豆腐制作的过程,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过程进行记录,再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尝试与操作。以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周围资源生发的“豆腐探秘”活动持续开展了三周。生活化的班本课程不仅充分发掘了幼儿的潜能、个性和能力,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2.以探究的问题为“线”

幼儿在活动中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幼儿持续探究的动力。教师要结合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以多种形式开展探究,形成新的线索,以此支持班级生成课程的不断延展。如教师征求家长意见后,准备将春游活动放在幼儿园附近的“项王故里”开展,当教师告知幼儿春游地点后,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项王是谁?为何称为楚霸王?楚霸王为什么要骑马?项王故里里面都有啥……教师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项王故里的资料,与同伴规划路线,设计参观记录表等,在准备过程中,孩子们既获得了社会经验,又丰富了科学认知。在寻找楚霸王的旅程中,幼儿按照景点地图提示,看“鸿门演义”、赏“楚服秀”、参观兵器室、感受楚汉建筑、体验笔墨纸砚的作用。回到班级,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喜悦,再产生新的问题……就这样,由对问题关注生发出若干个探究活动,不断追随孩子们的问题,形成连续的主题活动。

3.以资源的整合为“面”

幼儿各领域的经验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活用资源时,也要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如幼儿去探索本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当他们对某种植物的探究比较成熟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从环境或材料上入手将更多相通的资源整合进来,促使幼儿能触类旁通,支持他们逐渐建立相对完整的认知和经验体系。通过这样的融合,幼儿的认知与经验就会逐渐从“线”到“面”发展起来,让一次次活动形成有框架的班本课程,教师也能够由此积累完整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三、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班本化的再实践

(一)注重多元

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多元化特征,应用多元化的素材,增加班本课程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主题开发多元化。对乡土资源进行梳理,如可以开发乡土动植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物;乡土建筑资源:项王故里、关东口、乾隆王宫;民风民俗资源:食在宿迁、民俗节日;乡土环境资源:农家小院和充满自然气息的班本化自然环境。具体主题的确定可因人因时因需而定。

2.幼儿体验多元化。如利用荞麦、秸秆、野花等随处可见的乡土植物,进行组合创作,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结合语言活动,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念童谣,了解家乡名人,感知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成就;智能化手机普及的时代,鼓励幼儿拿起手机拍摄反映地方风情、文化古迹的照片,培养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还可有效利用民间游戏,如“摔土碗”“拉大锯”“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让幼儿感受乡土文化的乐趣。

3.人员支持多元化。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班本课程的实施中是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社区、村镇里拥有大量的乡土文化人才,在设计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和乡土文化人才的参与,请他们讲述乡土故事、表演乡土艺术、展示民间工艺,可以让幼儿近距离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二)及时延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资源的发展、繁盛,得益于天时地利,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和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相通,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时,应放大视野,適度拓展。

1.延伸实践触角。家乡宿迁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著名的“名酒之乡”“花卉之乡”“杨树之乡”“蚕茧之乡”和“水产之乡”。在开展主题活动时,结合优势乡土资源,将实践范围扩展到花卉、杨树、蚕茧产业和水产上来,定期组织幼儿到经济产业区进行参观,了解花卉、杨树、蚕茧、水产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以及市场占有情况,充分给予幼儿互动的时间,让他们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2.跳出地域局限。乡土资源虽然具有一地一域的特色,但有的乡土资源在不同地域之间也有相通相似之处,适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异同,深植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元宵节期间,宿迁皂河逛庙会,项王故里赏花灯,这些活动中民间艺人表演的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跷、捏面人等都是丰富的资源。

(三)有效融合

将乡土资源与主题活动有效融合,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探究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关注、参与,自主建构经验。

1.结合季节,组织现场体验。如结合秋季的主题活动,在秋收季节,教师带领幼儿到农村参与收割,让幼儿利用收集到的稻草制作花篮、小动物。一穗玉米用力撕下外皮扎起,就呈现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一粒蚕豆加上两粒豌豆,再采一片杨树叶,便做成了一条金鱼;菱角大小相间悬挂起来就是好看的门帘……诸如此类的现场体验活动,有利于主题活动的丰富和深化。

2.结合节日,尝试主题探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节日的来历、习俗、传说、特别饮食等文化意蕴,既增强了家庭的仪式感,又培育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节日开展手工、摄影、绘画、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究节日来历、感受节日氛围、体验发展的喜悦。

乡土资源涵盖丰富,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对幼儿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坚持多元开发、灵活利用,不断拓展班级生成活动的点、线、面,通过不断积累,便能形成支持幼儿持续发展的班本课程。

猜你喜欢
春游乡土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资源回收
乡土分外妖娆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春游
我们来春游
最后的炊烟
清明话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