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启动以来,教师逐渐意识到户外体验性、探索性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户外区域不仅是发展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和强健体质的地方,更是幼儿开展游戏和学习的体验场所。针对幼儿园户外探究活动场地不足、内容单一等问题,我园从环境支持、心理支持以及激发幼儿深度探究的过程性支持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我园关注儿童发展,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户外环境的设计和规划,让户外环境真正成为他们喜爱并能支持其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场所。
(一)创设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的结构、布局、场地等特点,对户外进行了亲自然的整体改造。地面由草坪、泥土、鹅卵石、木桩、木屑等自然材料组成,为幼儿体验不同的触觉提供条件;园中花木、果树成林,不同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季节绽放的花和结出的果,不仅能让幼儿运用感官去欣赏和发现,也在照料中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变化规律;操场一角设置了木亭和浅池,根据幼儿的提议,池中种植了荷花、睡莲、铜钱草,还放置了乌龟和鱼等常见的水生动物,幼儿能自由亲近这些水生植物和动物,在木亭里近距离写生,用画笔表达对动植物的认识;浅池旁还有不同形态的喷泉,喷泉的水柱能带动水车缓缓转动,满足了幼儿观察、对比、探究的需求。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能直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因此,在创设中我们从激发幼儿的探究和认识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的需要创设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户外游戏环境,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究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掌控外部环境。
1.多元区域。户外环境的创设应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园户外环境涵盖了对五大领域实施的构想,力求满足幼儿的多种感官感知。如“声音探索区”,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表达音乐的机会,更满足了幼儿对声音源、声音长短高低的探索兴趣;“种植饲养区”,由班级幼儿商议种植和饲养的内容,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发现动植物之间的关联;“户外沙水区”,幼儿在这儿挖河流、堆沙堡、架桥梁等,在操作、摆弄的探究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2.隐秘区域。一些未知的或突如其来的事物在幼儿眼里充满了神秘,这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度的诱惑和挑战,他们会渴望发现和了解。为此,我们在户外不同区域的草坪上利用废弃材料和轮胎制作了小动物和彩色石头组成的小昆虫,营造出童话般的场景,诱发幼儿去发现草丛中真的昆虫,探究环境与昆虫的关系,增加野趣;在园内的边边角角创设“秘密空间”,如涵洞、树屋、帐篷等,为幼儿开辟隐秘区域,让幼儿能与同伴入内自由玩耍和探索。
当然,环境的创设必须立足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并随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创造机会让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以满足其探究与学习的需要。
幼儿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探究中都需要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为此,教师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行为,等待他们的发现,支持不同个性、不同经验水平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位幼儿都能以各种姿态展现自己,获得成功感。
(一)观察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预设活动的内容、目标和过程,但是预设不了幼儿的想法,只有通过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才能捕捉到教育的契机。
1.觀察幼儿的行为。户外活动中的幼儿是自由的,他们参与的活动是自主自愿的。如在散步时,幼儿会因为自己的发现而突然停下来,讨论着什么;在户外游戏中,他们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自主摆弄材料,自己创造玩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解读幼儿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为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打好基础。
2.欣赏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户外活动不仅是看得见的行为,更是一种内部体验的活动。他们在与同伴、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会有新奇的发现,提出许多问题,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应静下心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听听幼儿稚嫩的语言,看看幼儿天真的行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赞赏,激发其寻找答案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二)等待——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
户外探究活动应建立在幼儿自由、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因此,要给予幼儿时间保证,将相对分散的时间整合成集中的时间;给予幼儿空间保证,除了充分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幼儿营造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空间,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1.放手。实践发现,放手游戏的过程是教师想做却又充满困惑的工作。那么,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应当如何放手呢?我们觉得可以关注两方面:一是放手让幼儿参与户外环境的创设,给予幼儿尝试、质疑、验证的机会;二是放手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让幼儿在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探究能力。
2.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于成人的预期,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活动中的瞬间,通过重温、分享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冲突,讨论、建构新的经验和玩法,寻找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自由、愉快、自主地生长。
在户外探究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画画、想想、做做、说说等方式让幼儿深入探究过程,在认识的联系与建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产生新经验、迁移新经验,真正实现深度探究。下面以“摘红叶紫李”探究活动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1.充分感知——讓探究看得见。午后散步时,草地上散落的小果子引起了中三班幼儿的注意:“这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提醒他们可以四处找找,不一会儿,幼儿发现小果子是从一棵大树上掉下来的。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树的外形,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李子树”写生活动。在作品展示交流中,幼儿惊奇地发现,同一棵树画出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教师以游戏“让我猜猜你在哪”,让幼儿通过欣赏同伴作品找寻并猜测写生的位置。整个过程,幼儿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绘画、观察、比对的过程中,建立了对树的认知,还获得了探索成功带来的喜悦,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做好了铺垫。
2.思维参与——让探究想得到。在探秘“红叶紫李”的活动中,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怎么才能摘到它”,为了让幼儿的思考看得见,教师鼓励幼儿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并把自己与同伴的想法用看得懂的符号或画画记录下来。一场计划摘李子的“头脑风暴”就开始了:有的幼儿说可以爬梯子去摘;有的幼儿说可以摇晃树干,把树枝上的果子摇落下来;有的幼儿说要在长长的积木上绑上剪刀来剪……他们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对事物进行分析和预想,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了新的知识与经验。
3.教学做合一——让探究有深度。为了尽快经历“采摘李子的事”,幼儿经过充足的准备后来到了户外,他们立刻分组行动了起来,通过爬梯子和借助现有攀登架攀爬的小组很快获得了成功。而自制长剪刀的小组发现剪刀不够长;企图摇晃树干的小组也发现树太粗、太高,根本摇不动。“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高?怎样才能摘到李子?”幼儿没有气馁,有的小组参照了借助梯子爬高的方法;有的小组请来了门卫师傅,让他抱着自己去采摘……在反复观察、学习、实验、调整中,幼儿获得了成功。整个过程,教师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真相,巩固和调整自己的认识,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经验,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4.多种表现方式——让探究有意义。采摘结束后,教师提议幼儿以“游戏日志”的方式记录下他们采摘李子的过程和发现,幼儿以单幅故事画、连环画、画与符号结合的方式,把头脑中的想法、经验和一些可能模糊的表象通过重组形成了清晰的想法。接着,教师又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幼儿在结合自己的“日志”进行表述时,还加入了各种动作,逐渐懂得“说理要有事实依据”,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综合幼儿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了整理:“这次采摘活动和你预想的一样吗?有什么新发现?还有什么想法?”帮助幼儿再次梳理了整个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和保持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还促进幼儿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的深入理解,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幼儿的户外探究活动不仅是学习,更是良好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真正实现了让幼儿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