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林昌锋,孙 霞,温 煦,符式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可对人体大部分器官造成损害,是目前性病防治的重点内容[1]。丙型肝炎(丙肝)是由HCV感染所引发的慢性肝病,随病程迁延可引发肝硬化或肝癌[2]。据文献报道,2018年全国范围内梅毒和丙肝发病率分别为3.57%和3.20%,且均呈逐年升高趋势[3-4]。梅毒和丙肝因具有输血、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相似的传播途径,临床
工作中常见两者合并感染病例。相关报道显示,梅毒患者中合并丙肝发生率可达23%[5],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卫生事件。为了解本地区梅毒合并丙肝发病情况,本研究对我院2018—2020年收治的梅毒合并丙肝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为临床传染病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5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丙肝将其分为单纯梅毒组(n=605)和梅毒合并丙肝组(n=147)。纳入标准:①梅毒患者符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版)》[6]中相关诊断标准,即患者存在不洁性接触、感染史及典型皮损(除潜伏梅毒),血清梅毒抗体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 RPR)试验阳性,部分可伴有梅毒相关临床症状,如外阴瘙痒、尿频、尿急、生殖器溃疡等。②合并丙肝患者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7]中相关诊断标准,即患者存在半年内的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或HCV暴露史,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抗HCV或HCV RNA检测阳性。③年龄≥18岁。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梅毒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高危传播途径(静脉吸毒、输血、性传播等)。对患者进行血清梅毒抗体、RPR、HCV抗体、HIV抗体、HBV抗体、支原体、淋病奈瑟菌培养、HSV-1 IgG和HSV-2 IgG等常规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
1.2.2 血清学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HCV抗体、HIV抗体、HBV抗体、HSV-1 IgG和HSV-2 IgG,在酶标仪450 nm、620 nm、720 nm、570 nm、490 nm、650 nm下分别读取吸光度值(OD),以样品OD值超过临界值为抗体阳性判定标准,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3 微生物培养 男性患者采用无菌棉签深入尿道2 cm处轻轻捻转取柱状上皮细胞,女性用窥阴器暴露宫颈,无菌棉签轻轻拭去表面分泌物,采用新棉签伸入宫颈口内1 cm轻轻捻转取宫颈黏膜上皮细胞,将采集的分泌物和细胞拭子置入无菌管中,将拭子接种在尿素-精氨酸肉汤中,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试剂盒对支原体进行鉴定,试剂盒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R×C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人口学特征、临床分型及传播途径分析 梅毒合并丙肝组和单纯梅毒组均以男性患者为主,年龄以18~40岁居多,职业中以农民、工人占比较高。2组梅毒病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合并丙肝组病情更严重(P<0.05)。梅毒合并丙肝组输血传播途径比例(63.95%)高于单纯梅毒组(31.74%),性传播途径比例(21.77%)低于单纯梅毒组(30.41%)(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人口学特征、临床分型及传播途径[例(%)]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stage and infection routes in 2 groups[cases(%)]
2.2 梅毒合并丙肝患者构成分析 752例梅毒患者中,合并丙肝患者共147例,占20.08%。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占梅毒患者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份梅毒合并丙肝患者构成分析Table 2 Proportion analysis of syphilis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in different years
2.3 病原学检测结果 147例梅毒合并丙肝患者中,39例(26.53%)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16例(10.88%),生殖器疱疹7例(4.76%),乙型肝炎7例(4.76%),艾滋病4例(2.72%),淋病3例(2.04%),尖锐湿疣2例(1.36%),见表3。
表3 147例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情况Table 3 Conditions of 147 syphilis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combined with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梅毒、丙肝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两者潜伏期均较长,临床表现多样,具有较长的传染周期和较强传染力,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研究表明,梅毒和丙肝发病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8],因此梅毒合并丙肝疾病的防控与诊治已经成为临床重点。目前,梅毒合并丙肝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且临床常忽视此类患者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给治疗带来较大影响。本研究围绕梅毒合并丙肝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测进行分析,为梅毒合并丙肝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纳入的752例梅毒患者中,合并丙肝患者占20.08%,远高于一般人群中丙肝发生率(3.2%)[9],提示梅毒患者发生丙肝几率更高。一项梅毒合并丙肝的调查显示,在纳入的52例梅毒患者中,有12例同时合并丙肝,合并丙肝发生率为23%[1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认为,梅毒引发的开放性损伤可加大感染其他疾病风险,这可能是此类患者丙肝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1]。此外,2014—2018年广西地区梅毒患者调查数据显示,合并丙肝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2],提示近年来梅毒、丙肝传播扩散不容忽视,应加强临床监测和防控。
本次研究发现,2组梅毒病情分期存在明显差异,梅毒合并丙肝组病情更严重,提示HCV感染可能在梅毒病情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学者认为,合并HCV感染容易加快梅毒病程进展,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13]。此外,梅毒合并丙肝组输血传播途径比例高于单纯梅毒组,性传播途径比例低于单纯梅毒组,提示两种传染病虽然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但各传播途径占比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也可经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14]。而丙肝早前主要由血液制品使用、静脉注射毒品等方式传播,性传播占比较低[15],但随着1995年以后我国对采血单位和血液制品的严格管理,丙肝通过血液方式传播感染占比开始降低,反之随着性观念开放,性传播比例逐年升高[16]。而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梅毒合并丙肝组性传播途径比例虽然较单纯梅毒组低,但依然是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有研究在丙肝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精液中检测到HCV RNA,提示性接触可能是HCV感染的一项重要途径[17]。但本次研究也发现,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和单纯梅毒患者人口学特征也有较多相同之处,如均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以18~40岁居多,职业中以农民、工人占比较高,传播途径中2组输血和性传播分布比例均较高,这可能与18~40岁患者性行为较为活跃、男性从事流动性较大工作者多有关,而农民群体多处于基础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对丙肝防控知识和意识不足,容易出现医源性感染[18-20],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医务工作者的丙肝防治工作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临床常诊断出一种性传播疾病后,容易忽视对其他病原体的检测。对147例梅毒合并丙肝患者的其他传染性病原体进行检测发现,有26.53%还存在其他传染性疾病,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乙型肝炎、艾滋病、淋病、尖锐湿疣等。多种病原体感染可能会使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故临床在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就诊时应注意检测是否存在其他混合感染。
综上所述,针对本地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占梅毒患者比例有逐年升高趋势,且病情较单纯梅毒患者更严重,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梅毒、丙肝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劳务输出部门应针对工作流动性较大的务工人员加强道德、伦理及性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而对基层地区医务工作者加强消毒和丙肝防治工作培训。同时开展传染病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疾病知晓和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