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玲,王雷雷,周程程,赵文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安徽 阜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1]。疾病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感,尤其是威胁生命的疾病,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疾病的结局[2,3]。尤其是疑似患者人群,在意识到灾难和危险来临时,通常都会出现恐慌、沮丧等负性情绪,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对自己造成进一步伤害[4]。2020 年1 月2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5]。社会各部门及医疗卫生界需要认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责任采取有效、快捷、简便的措施,识别特殊群体、个体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6]。本研究对2020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 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专业化护理方案,进行治疗性沟通护理,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心身康复。
选取2020 年1 月至3 月收治的疑似患者30 例,男19例,女11 例,年龄17-77 岁;出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2 例,肺结核2 例,流感伴肺炎1 例,大肠杆菌败血症1 例,肺恶性肿瘤1 例,肺部阴影1 例,肺部感染20 例,新冠肺炎患者2 例;受教育程度:文盲6 人,小学6 人,中学12 人,大专2 人,本科及以上4 人。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扩散使人们来不及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并不了解,常见的呼吸道冠状病毒是普通感冒的病原体之一,通常引起的临床症状并不严重,致死率低于1%。而此次流行的非典型肺炎起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5%[7]。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病死率高传染性强,隔离患者在隔离病区时害怕被确诊,担心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顾虑家人朋友被自己感染,以及预后的不确定性会使患者恐慌焦虑,另一方面,患者进入隔离的环境,易产生与世隔绝的感觉,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激动、焦虑等对新的隔离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两方面相互影响,加重疑似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成立危机干预应急团队,其中,研究人员3 名:医学博士1 名,护理学博士1 名,公共卫生学硕士1 名;临床专家6 名:副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3 人,护师2 名,具有临床护理、护理心理和流行病学等相关专业5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团队成员收集患者及家人的近期活动行迹,临床症状及表现,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估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组织团队成员讨论,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分阶段干预方案,包括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出院随访的疾病不确定感评估干预方案,动态评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完善下一步干预措施。
预检分诊处护士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呼吸道、胃肠道等不适症状、有无流行病学接触史,主动关心患者及家人的职业、近期生活范围和家庭住址,引导、追踪可能的感染风险与暴露环节,通过摆放快速手消毒液、抽纸、备用口罩、雨伞等便民物品和引导患者就诊等具体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的关系,时间5-10min。
发热门诊护士通过《患者交接记录单》与预检分诊做好交接,重点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职业和工作环境等社会背景,接待患者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建立信任关系,运用非限制性提问、理解与共情等技能,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有重点的交谈复核,目的是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认知状态,心理负担、家庭负担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时间为10-15min。发热门诊护士还需协助并陪伴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并通知隔离病区护士安置单间病房,给予专用生活和治疗用品,向患者介绍隔离病房的环境,减轻患者压抑、紧张的心理。
此种沟通在患者进入隔离病房时进行,结合评估性沟通结果制定方案,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给予合理的沟通技巧及心理危机干预。此时实施以下举措:①做好入院宣教,亲切友好地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和病房环境介绍,减轻患者的陌生感。②尽早进行核酸检测,缩短患者等待结果的时间,减轻患者焦虑。③对症治疗,和医生及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如高热、咳嗽等症状,减轻患者的身体不适。④提供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或者发放宣传册,教会患者个人物品专人专用、佩戴口罩的方法、洗手的频率和步骤等。⑤加强生活护理,定时消毒通风,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⑥寻找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家属与朋友主动和患者进行电话、短信沟通,以增强患者信心,转移注意力。为其讲解国家政策与社会支持,利用国家政策减轻心理负担。
对本组30 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上述系统性沟通前后进行疾病不确定感评估。评估者为预检分诊护士和隔离病房护士,患者在预检分诊处进行第一次评估,入院第2-3d 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在出院前进行,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对每位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至少3 次的心理干预。评估工具为疾病不确定感量表[8],主要用于测量患者对疾病状态、治疗和护理、疾病有关信息和预后等方面的不确定感,是自评量表。该量表共包括34 个条目,涉及疾病不明确性、复杂性、缺乏信息和不可预测性4 个维度。所有条目采用Likert5 级计分法,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赋予1-5 分,量表得分范围为33-165分,共分为三个水平,其中33-79.3 分属于低水平,79.4-124.7 分属于中水平,124.8-165 分属于高水平。该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数为0.9,该量表信效度良好。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患者不同水平分布情况(n)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传染性强且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特点[9]。疑似患者不仅要经受包括头晕、心慌、呼吸困难、乏力等各种形式的身体不适,还要承担隔离等待期间疾病不确定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10]。王维利等[11]认为:治疗性沟通可以更好地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焦虑。30 名疑似患者在出院前疾病不确定感均处于中低水平,这与赵莹等[12]研究表明治疗性沟通系统,可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社会支持,缓解不良情绪是一致的。因此,通过对不同认知、不同焦虑程度的隔离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干预,治疗性沟通可以有效地降低新冠疑似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只有患者的情绪健康、稳定,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对疫情防控工作才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