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1-07-13 02:56柳叶李倩吴小文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二聚体夹层

柳叶 李倩 吴小文

主动脉夹层(AD)为严重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主动脉腔中血液经主动脉壁内膜破口流入内外膜中间,形成 “假腔”,在流体压力下“假腔”进一步扩展,最终呈现的病理状态为主动脉真、假腔分离[1]。临床据Stanford分型划分为A型与B型,急性Stanford A型AD为累及主动脉弓或升、降主动脉的夹层,一旦急性发作,急需手术治疗,如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主动脉弓破裂,出现主动脉返流、心包填塞、多脏器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危险性[2]。当前急性Stanford A型AD的治疗主要采用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等,但部分患者术后较易受并发症及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影响,增加术后病死率。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控制措施,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3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死亡4例作为死亡组,存活376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条件:年龄>18岁;均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等检查确诊为AD;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急性Stanford A型AD相关诊断标准[3];均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排除条件: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外伤性急性Stanford A型AD或患有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其中男239例,女141例。年龄45~77岁,平均60.5±3.8岁。

1.2 调查内容

收集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性别、年龄、学历、合并症、既往病史;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D-二聚体水平,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或检查结果;手术相关指标、体外循环时间、脑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按患者情况分为存活及死亡,分析术后死亡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单因素分析时,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标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危险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伴肾功能不全、D-二聚体水平、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是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表1 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危险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伴肾功能不全、D-二聚体水平≥9.0 mg/L、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及术后并发症为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麻醉中国专家临床路径管理共识(2017)[4-5]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快速的急性主动脉疾病。如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风险大,病死率高。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发病24 h内病死率最高的单病种之一,由于患者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危险性进一步增加,一经确诊均需急诊手术治疗。本研究选取380例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其术后死亡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伴肾功能不全、D-二聚体水平≥9.0 mg/L、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如下:

(1)年龄≥65岁: 本组380例患者死亡4例,均为年龄≥65岁者,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器官呈退行性改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病史,机体血液灌注不足,血流动力学紊乱、水电解失衡,再加上手术创伤,机体可能产生不可逆性损伤,致死率相对较高[6-7]。在老年患者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严格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确保其血压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以此确保足够机体血液灌注,维持心脏供血供氧量,维持其平均动脉压(MAP)在9.3~13.3 kPa范围[8-9]。密切监测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准确判断血容量,严格遵医嘱补充胶体液,以免胶体渗透压过低,形成间质水肿等。对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密切观察有无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受损的表现。注意四肢肌力和皮温,据此判断血液循环状态。

(2)伴肾功能不全: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肾动脉血液存在明显灌注不足现象,而且其水、电解质、酸碱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极有可能处于紊乱状态,增加病死概率[10]。急性Stanford A型AD发展往往会累及肾动脉,导致患者肾脏供血不足,进一步影响肾功能。术前主动脉造影可能加重其病情。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及颜色性状、中心静脉压(CVP),一旦发现术后内环境紊乱、少尿(<1 ml/kg·h),则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尽早应用利尿药,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3)D-二聚体水平≥9.0 mg/L: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D-二聚体水平>500 ng/ml,病变累及范围扩大,致D-二聚体水平会进一步升高[11],D-二聚体是早期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指标之一。本研究中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其夹层涉及升主动脉壁急性分离,激活假腔中纤溶-凝血系统,进而引起D-二聚体水平异常改变。遵医嘱输注新鲜血小板以及新鲜冰冻的血浆,以此补充凝血因子,维持纤溶-凝血系统趋于平稳正常;术后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实验室指标,以此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4)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体外循环又被称之为心肺转流,用以维持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体外循环的安全时间及程度可较好地维持血液灌注,一旦体外循环时间过长,除激活炎性反应,损伤凝血功能外,还极有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系统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增加病死率。陈钊[12]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分析,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会增加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并发症的概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并提升外科手术技巧,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 MAP、CVP、心肌停跳心电图、促凝时间、尿量、血气、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乳酸、肛温、鼻咽温及水温等监测,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加强对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患者的肾脏保护,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意义。

(5)术后并发症: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较易出现并发症,包含出血、神经系统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分析与护理对策如下:①出血:急性Stanford A型AD手术因创伤性较大,手术吻合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吻合位置较多,极易发生出血及弥漫性渗血,增加术中失血量,失血过多极易导致机体循证功能紊乱,影响预后,增加死亡风险[13]。术后需严密观察引流液中有无血凝块,遵医嘱补充血浆以增加凝血因子,当引流量连续3 h大于4 ml/(kg·h)时,及时通知医师。②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神志;识别外界环境、物体能力;眼结膜有无充血、水肿,及早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③心排量综合征:患者受术前心脏功能性较差、前后负荷量异常、主动脉血管置管时心肌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影响,术后极易导致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14-15]。因此应尽早发现低心排征象,如血压低、心率快,口唇发绀、皮肤花斑、四肢潮凉、尿少等,一经发现,及时报告医师。④呼吸衰竭:因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的术式较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升主动脉血管替换,体外循环会诱发肺组织低温、血液灌注量降低,尤其部分长期吸烟且呼吸功能不全机械通气患者,增加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进而诱发呼吸衰竭[16]。术后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应用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 8~12 cmH2O)能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应加强呼吸道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⑤急性肾功能不全:常见于术后48 h。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较易并发心力衰竭或者累及肾动脉,进而影响其肾灌注,导致肾灌注量不足。而术中停循环则会致使组织缺血,体外循环导致再灌注损伤,上述因素均会增加肾功能损害程度,增加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性[17]。因此,实时监测血压、尿量及肾功能情况,尿量需>1 ml/(kg·h)为宜,减低假腔压力。

综上所述,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体外循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伴有肾功能不全及术后并发症,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施以针对性的防护性措施,以降低术后危险因素发生概率与病死率。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二聚体夹层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