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铭杰 周 君 甘 甜 郑 燕 宋丹丹 章语奇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
颜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特征,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颜色逐渐衍生出各种心理和社会意义,如中国古代君王以金色作为身份、权力的象征;红色常常与富有竞争力的意义(活力、强壮、愤怒、妒忌)联系在一起(张腾霄,韩布新,2013)。正是因为这些隐含意义,颜色能在无形中对社会认知,尤其是道德认知产生影响:例如红色和黑色会影响人们判断的公正性(Hagemann,Strauss,& Leiβing,2008;Krenn,2018);肤色可能是导致种族歧视的重要原因等等(Bozo,Revels-Macalinao,& Huynh,2018)。
道德是用来判断某种行为或信念是非对错的抽象概念(Haidt,Rozin,McCauley,& Imada,1997),在减少歧视行为,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断定(Greene & Haidt,2002)。已有研究发现黑白颜色能影响道德判断:黑色能减慢道德反应,白色能加快道德反应(Meier & Robinson,2004;殷融,叶浩生,2014;Sherman & Clore,2009)。颜色不仅包括无彩色,还包括有彩色。以往的研究表明,彩色也能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Gan等人(2016)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考察了彩色(红、绿、蓝)影响道德词语判断的时间进程,发现了绿色对道德加工的影响。章语奇等人(2020)发现绿色对道德加工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绿色和不道德有强烈的冲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论仅是基于字体颜色以及词汇道德判断得出的。因此,这些结论能不能推广到背景颜色,能不能推广到道德情境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颜色更多地作为一种背景信息而存在,但是以往颜色和道德隐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主体(即颜色和道德属性属于同一个物体)而言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颜色(始源域)和道德(目标域)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杨继平,郭秀梅,王兴超,2017)。但是这种映射关系是否仅限于同一个物体,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个体所处的环境会无意识地影响其高级认知活动(叶浩生,2011)。人们通常不会对背景投入太多注意,那么,当颜色信息转变为背景信息,人们对颜色的注意从主动注意转变为被动注意时,颜色这种较为初级的视觉感知是否还能对高级的道德加工产生影响呢?区分主体和背景颜色对道德加工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厘清颜色道德隐喻的有效范畴。目前仅有几项研究对背景颜色进行了探讨。殷融和叶浩生(2014)发现,当将道德两难故事呈现在黑色背景上时,相比于白色背景,被试会将故事人物的行为判定为更不道德。然而,后续研究并未发现彩色背景对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方溦,2017)。但是当道德判断的任务难度降低后,研究发现相比于红色背景,在绿色背景下,人对道德行为的可接受评分提高,对不道德行为的可接受评分降低(De Bock,Pandelaere,& Van Kenhove,2013)。以往研究并未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提示绿色道德隐喻可能是一种比较微弱的隐喻联结。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以更敏感的反应时为指标的道德Stroop范式,旨在考察背景颜色对道德判断反应的影响。道德Stroop范式是探究颜色影响道德判断的常见范式。在该范式中,刺激以不同的颜色呈现,被试需要判断呈现刺激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Meier & Robinson,2004)。各条件下人们做出道德判断的反应时差异可以反映颜色与词语之间一致或冲突的心理表征(殷融,叶浩生,2014)。不道德刺激和道德刺激反应时的差异称为道德Stroop效应量,该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颜色对道德判断信息加工的影响。道德Stroop效应量越大,说明该颜色与道德概念的一致性越高、与不道德概念的冲突越大,反之亦然(Sherman & Clore,2009)。
此外,以往研究大多使用词语、道德两难故事等言语信息作为材料。根据言语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固然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情境进行道德判断的情况。因此,对道德情境判断的研究不可或缺。综上,本研究旨在考察黑白颜色和彩色背景对不同形式道德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道德Stroop范式,考察颜色背景对道德词语判断反应的影响。为了更贴近真实的道德判断情境,实验2采用道德情境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不同背景颜色对道德图片判断反应的影响。根据上述主体与背景颜色刺激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预期不论是词语还是图片判断,背景颜色对道德加工都有显著影响:在白色和绿色背景下,道德Stroop效应量(不道德和道德条件判断的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其他颜色,即白色和绿色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更强;在黑色背景下,道德Stroop效应量显著小于其他颜色,即黑色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更弱。
2.1.1 被试
招募在校大学生共24人(11名男性),平均年龄18.88±0.54岁(M±SD),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身心健康。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2.1.2 实验材料
选择已有研究中所使用的120个双字词语,道德词语和不道德词语各60个。道德词包括“善良”“慷慨”等,不道德词包括“狠心”“邪恶”等。道德词语与不道德词语在道德效价评分上差异显著,而在熟悉度上无显著差异(方溦,2017)。所有词语为黑体96号字,呈现在大小为1024×768像素的图片中间。
参考以往研究,本实验选择了黑白色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彩色(红色,绿色,蓝色)作为实验操控的背景颜色,并将较为中性的灰色作为字体颜色和空屏的背景颜色(Gan,Fang,& Ge,2016;殷融,叶浩生,2014)。颜色参数设置见表1(采用RGB色彩模式)。
表1 背景颜色的RGB值
2.1.3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5(背景颜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2(词语类型:道德词vs不道德词)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对于词语类型进行正确判断时的反应时。
将被试带到安静明亮的实验房间,告知他们将进行一个词语的道德类型判断任务。试次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屏幕中心出现500ms的注视点“+”,随后呈现词语,要求被试在2000ms内迅速判断道德类型,不道德词按“F”键,道德词按“J”键(按键在被试间平衡)。按键后词语消失,并呈现500ms空屏,之后进入下一个试次。每个词语在5种背景颜色中各呈现1次,共600个试次,顺序随机。每隔100个试次提醒被试短暂休息,以避免视觉疲劳。被试在实验前均进行练习,正确率高于80%后进入正式实验。使用E-Prime 2.0软件(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Inc.,Pittsburgh,PA,USA)编制实验程序和记录数据。
图1 实验1试次流程图示例(蓝色不道德条件)(彩图见网络版)
各条件下的正确率均高于94%,所有数据均在3个标准差内,不存在极端数据。后续分析中只纳入正确反应试次的反应时,采用SPSS 22.0软件(version 22.0;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判断词语类别的反应时均值与标准误(M±SE)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词语类型主效应显著(F(1,23)=29.01,p<0.001,ηp2=0.56,BF10>1000),被试对道德词语的反应时(613.19±15.40ms)显著短于对不道德词语的反应时(639.19±15.58ms)。背景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4,92)=1.94,p=0.11,ηp2=0.08,BF10=0.06)。重要的是,颜色×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4,92)=7.55,p<0.01,ηp2=0.25,BF10=509.38)。除了红色,其他颜色背景下,道德词语判断的反应时都显著短于不道德词语(ps<0.001)。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颜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我们计算了不同背景颜色下的Stroop效应量,即不道德词语与道德词语的反应时之差(不道德-道德),结果如图2所示。以背景颜色作为自变量,Stroop效应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颜色的主效应显著(F(4,92)=7.55,p<0.001,ηp2=0.25,BF10>1000)。多重比较发现绿色(41.52±8.15ms)和白色(41.88±8.25ms)条件下的效应量显著大于其他颜色(ps<0.05),红色(4.67±7.58ms)显著小于除黑色外的其它颜色(ps<0.05)。
图2 不同背景颜色条件下的Stroop效应量(M±SE)(彩图见网络版)
3.1.1 被试
招募未参加过实验1的在校大学生共32人(17名男性),平均年龄18.86±1.10岁(M±SD),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无色盲或色弱,身心健康。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3.1.2 实验材料
实验图片包括两种类型:道德情境图片和不道德情境图片,各30个,均以简笔画呈现。道德情境包括“捡垃圾”“让座”等,不道德情境包括“打架”“损坏公共财物”等,34名(男女各半)不参与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参与了材料的评定,结果表明道德情境与不道德情境在道德效价上差异显著(t=-77.067,p<0.001),而在唤醒度上无显著差异(t=-1.711,p=0.09)。简笔画为黑线条白底,处理成720×540像素大小,呈现在1440×1080像素的图片中间。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将灰色也作为一种背景颜色,以探究其作为背景颜色的效应,颜色参数设置同实验1。
3.1.3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6(颜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灰色)×2(情境类型:道德情境图片vs不道德情境图片)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道德图片判断的反应时。
实验2的流程与实验1相似(试次流程如图3所示)。每张情境图片在六种不同背景颜色中各呈现1次,共360个试次,顺序随机。每隔120个试次提醒被试短暂休息。被试实验前均进行练习。
图3 实验2试次流程图示例(绿色不道德条件)(彩图见网络版)
各条件下的正确率均高于93%,所有32个被试数据均在3个标准差内,无极端数据。后续分析中只纳入正确反应试次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被试判断道德图片的反应时均值与标准误(M±SE)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图片类型主效应边缘显著(F(1,31)=3.36,p=0.08,ηp2=0.10,BF10=6.37),被试对道德图片的反应时(729.18±13.13ms)短于不道德图片(741.40±14.31ms)。背景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5,155)=1.18,p=0.32,ηp2=0.04,BF10=0.02)。重要的是,颜色×图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5,155)=3.20,p<0.01,ηp2=0.09,BF10=3.69)。除了红色和灰色,其他颜色背景下,道德图片判断的反应时都显著短于不道德图片(ps<0.05)。
不同背景颜色下的Stroop效应量如图4所示。以背景颜色作为自变量,Stroop效应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颜色的主效应显著(F(4,92)=7.55,p<0.001,ηp2=0.25,BF10=3.48)。多重比较发现绿色(29.23±8.09ms)的效应量显著大于红色和灰色(ps<0.01),白色的效应量显著大于红色(p<0.05)。
图4 不同背景颜色条件下的Stroop效应量(M±SE)(彩图见网络版)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了黑白和彩色背景对道德词汇加工和道德情境加工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都表明人对不道德信息刺激的反应慢于对道德刺激的反应。这可能是由人们对不道德刺激的厌恶情绪所导致的反应回避(Jones & Fitness,2008)。实验1的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颜色,白色和绿色增大了道德词汇反应与不道德词汇反应之间的差异,相反,红色缩小了这种差异。实验2的结果表明,相比于红色和灰色,绿色增大了道德图片与不道德图片反应时的差异;此外,白色条件下的差异也显著大于红色条件。该结果首次揭示了颜色背景对道德词汇和图片加工的影响,白色和绿色与道德具有一致的心理表征,而红色与不道德联系更加紧密。
原始域向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Lakoff & Johnsen,2003)。本研究发现当颜色作为背景信息时,依然能对主体的道德判断反应时有所影响,这提示颜色与道德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不是仅限于同一物体的,而是一种广泛的映射:只要人和环境存在交互,颜色和道德之间的隐喻就可能存在。同时,与具身认知的观点一致,隐喻在起作用时并不依赖于人们的主动注意,这意味着隐喻可能会无意识地影响人们的高级认知。
从不同颜色上看,无论是道德概念还是道德情境,白色和绿色的背景都能影响道德加工。白色与道德的联结已被反复验证,本研究从平面背景的角度,再次证明了这种联结。结合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Meier & Robinson,2004;殷融,叶浩生,2014;Sherman & Clore,2009),白色-道德联结的心理现实性已从主体、背景、环境光线三个角度被证明。由此可见,白色与道德之间的联结是一种广泛的,能够在多种形式下存在的联结。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绿色作为背景颜色出现时,人们对道德信息的判断速度加快,提示绿色背景可能能够使人们更有效率地理解道德信息。根据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en,2003),绿色与道德的隐喻联结可能源于以下生活经验:首先,提起绿色,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绿草青山等大自然的风光;其次,人们还可能会将绿色与环保、安全等正向概念联系起来。例如在消费领域,“绿色产品”就特指含有一种或多种环保成分、对环境的危害更小的产品(Spielmann,2020)。
此外,实验1发现红色下的道德Stroop效应量小于除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实验2发现红色的道德Stroop效应量小于绿色和白色。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的发现相似(Elliot & Maier,2014),表明红色更可能是一种负性的颜色。一方面,红色会使人联想到鲜血、杀戮、暴力等含义。另一方面,红色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作含有“禁止”含义的警示色,比如红灯停等(Elliot & Maier,2014)。因此,不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来看,将红色作为大面积的背景色都不是一个适宜的做法。
与预期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黑色背景条件下的Stroop效应量在实验1中与蓝色和红色没有差异,在实验2中与所有颜色都没有差异。这说明与黑色刺激不同,当黑色作为背景颜色出现时,可能是一种更偏向中性的颜色。这可能是由于生活中黑色经常作为边缘的背景颜色所出现。因此,黑色作为背景色出现时,人们对其不道德含义并不那么敏感。以往的颜色道德隐喻研究仅将黑色与白色进行对比,黑色的不道德属性是相对于白色得出的。无法确定黑色更倾向于中性还是不道德属性。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在作为二维背景时,黑色与不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可能比较微弱,未来可对不同情境下的黑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背景信息虽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其提供的环境线索在影响心理和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三维环境中,光线的明暗会间接地影响犯罪水平(Boyce,2019),更亮的光线可以有效地增加道德行为(Banerjee,Chatterjee,& Sinha,2012;Chiou & Cheng,2013)。因此,如果环境中的背景颜色变浅,或者光线更明亮,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的判断和行为。相比于黑白色,彩色在横幅、广告等平面二维背景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Zhou,201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二维背景中绿色对道德加工的影响效应并不比白色弱。因此,与白色影响类似,环境中的绿色也可能对人们的道德认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适当增加绿植、强调城市绿化等背景和环境装饰或许能有助于我们维系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本研究首次考察了黑白和彩色背景对道德词汇与图片判断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绿色和白色背景与道德概念隐喻的一致性和与不道德概念的对立性,为道德隐喻理论和具身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从道德角度为环境颜色设计提供了启发。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所考察的反应时差异仅能较为间接地反映道德判断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结果仅能说明背景颜色会影响道德判断的信息加工,但颜色对善恶程度判断的影响还有待未来采用其他任务范式进一步探究。其次,真实的情境往往更加复杂,根据颜色情境理论(Elliot & Maier,2012),颜色-道德隐喻可能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和经验,而本研究仅考察了健康大学生被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情境、文化和个体经验等因素对颜色道德隐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