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变文》与《双凤奇缘》之对照

2021-07-12 22:14赵力伟
炎黄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奇缘

赵力伟

《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都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底本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但二者在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大相径庭。

“昭君出塞”是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元帝本纪》和《汉书·匈奴传》,但此时昭君并不是故事的主角,她只是史学家用来记述史实的一个名字而已,她是沟通两国邦交的政治工具,基本上不具有文学意味。此后历朝历代对于“昭君出塞”这一母题都进行过大量记载或文学性改编,诸如文人诗篇、讲唱变文、戏曲剧本以及小说等。本文则选取《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中间有说有唱,说唱的材料,大部分采取佛经中的故事,也有采取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王昭君变文》在敦煌写卷中编号为P2553(法藏伯希和二五五三号卷子),现只存此一本,分为上下两卷,其中上卷开头部分残缺,下卷完好。《双凤奇缘》是一本才子佳人小说,约作于嘉庆初年,全书共八十回,作者为雪樵主人。

虽然两部作品都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底本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但二者在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大相径庭。本文即以两个文本为对象,对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产生相悖的原因进行分析。

故事内容之异

《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都是根据“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产生的文本,但是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文中的女主人公都叫“王昭君”,但是二人的命运却大不一样。在《王昭君变文》中,从“可惜未殃(央)宫里女,嫁来胡地碎红妆”一句可知,昭君在出塞之前是未央宫里的一名宫女;从“公主时亡仆亦死,谁能在后哭孤魂”一句可知,昭君是以公主的身份出塞和亲;从“良由尽匠,捉妾陵持,遂便望断黄沙,悲连紫塞,长辞赤县,永别神州”“汉女愁吟,藩王笑和”两句可知,昭君出塞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由于画匠从中作梗,第二点是因为单于想娶一位汉室女子。纵观全文,昭君从离开汉地,便郁郁寡欢。嫁与单于后,虽单于百般宠爱,奈何昭君仍日夜思念故国和汉帝,最终积怨成疾,郁郁而终,死后单于将其葬于蕃汉界头的青冢。在《双凤奇缘》中,文章第一回便交代昭君的姓名、年龄、籍贯、出身等基本信息:“且说越州地方,有一位太守,姓王名忠……只生一女,取名皓月,又叫昭君,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女工针黹,自不必说,且精通翰墨,又善晓音律”纵览全文,昭君因得罪奸相毛延寿受尽坎坷后被封为西宫娘娘。毛延寿携美人图私逃番邦,唆使番王,起兵汉室,逼娶昭君,汉军兵败,昭君被迫出塞。从小说内容中可以看出,昭君是西宫娘娘的身份被迫出塞和番的。而昭君最终的结局也十分惨烈,被迫和番十六年,投水而死,最后葬于汉地芙蓉岭。

当然作为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两位昭君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除此之外,两位昭君还十分的有才华。《王昭君变文》中的昭君,擅音律。《双凤奇缘》中的昭君不仅善晓音律,还精通翰墨、针黹。但是由于两位昭君的命运相差如此之大,两个文本在内容上的差异可见一斑。

人物形象之异

“昭君出塞”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不仅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和民间演唱者也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改编。因此,对于其中涉及的人物,也在史实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本部分即对《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中的昭君和单于形象进行分析比对。

昭君作为出塞和亲之人,促进了民族和谐与团结,保卫了家国的安定与和平。除此之外,昭君作为古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她一直是以美人形象示人。然而,在《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中,昭君的形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王昭君变文》虽然在篇幅上远不如《双凤奇缘》,但是对于王昭君这一形象,却塑造的十分饱满。

“此及苦复重苦,怨复重怨。……地僻多风,黄羊野马”作为出塞和番之人,所处之地和家乡有万里之遥,陌生的环境让昭君异常怀念家乡。“贱妾傥期蕃里死,远恨家人昭(招)取魂”即使是身处番邦,但昭君仍想魂归故里。即便是奄奄一息之际,仍留下遗言:“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从始至终,昭君都思念着汉室,落叶归根。

除了文中极力塑造的思归形象,昭君以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团结,保卫家国安定的历史重任,汉帝派往吊祭昭君的使者宣读祭文:“呜呼嘻噫!在汉室者昭(军)君,亡桀纣者妮妃、孋姿两不围矜誇兴皆言为美。捧荷和国之殊功,金骨埋于万里”作为维护两地和平的使者,昭君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

《王昭君变文》中的昭君,是远嫁番地的思归之人,是维护两地团结稳定的和平使者,更是倾国倾城、颇具才华的绝色佳人。

《双凤奇缘》问世于嘉庆时期,属于才子佳人小说,全书共八十回,篇幅巨大,也塑造了丰满的昭君形象。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王昭君,“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女工针黹,自不必说,且精通翰墨,又善晓音律”虽然这位佳人也是一位倾国倾城、颇具才华的绝色佳人。但是《双凤奇缘》中塑造了昭君节妇的形象。作品开宗明义,作者便说:“奇女子重节、义二字,完一身冰清玉洁的坚贞,名重史册”汉军战败,昭君被迫以西宫娘娘的身份远嫁和亲,他曾对送亲的御弟王龙说:“异地虽由人主,但他为贪着奴家的美貌,逼勒和蕃,奴今忍耻偷生,一路而来,怎肯玷辱名节?就是今生不得与汉王相见,倘死九泉,有何面目见漢王与地下乎?宁使汉王负奴,奴焉肯负汉王?此时不过哄那番人,奴就是死在番邦,奴魂也要回汉朝的”出塞途径九姑庙,梦中获九天玄女之神相助:“召你前来,完你名节,日后还使你报仇有人,且将哀家鹤氅仙衣一件,赐你穿在身上,自使番王不敢近你”。昭君出塞十六年,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仙衣,保全了自己的贞洁,最终投水而死成全了自己的节妇形象。

自《汉书》始,历代昭君作品对呼韩邪单于的形象都没有进行过具象化的人物刻画。在大部分作品中,人们也极少注意到这个配角人物。因此,在《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中,对于呼韩邪单于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两部作品中的单于形象具有极大的反差。

《王昭君变文》是第一部对呼韩邪单于形象进行浓墨重彩描写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单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面形象。他是一位拥有政治谋略的君王——“汉女愁吟,藩王笑和”对待汉藩两国邦交,他主动迎娶一位汉室女子,并给予了她极大的尊重。“每日调弓……将斗战为业,以猎射为能”,对于国家的军事,他崇尚武力,训练军人的战斗力。“百姓知单于意,单于识百姓心”,对于人民百姓,他爱民如子,深得民心。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拥有政治谋略的贤明君王。他是一位专一痴心的丈夫——“传闻突厥本同威,每唤昭军(君)作贵妃,呼名更号烟脂氏,犹恐他嫌礼度微”昭君初入番地,单于便封她做了烟脂皇后,给了她无上的荣耀,却仍怕她嫌弃自己礼数不够。“单于见他不乐……非时出腊(猎),围远烟脂山,用昭军(君)作中心,万里攒军,千兵逐献”昭君终日郁郁寡欢,为讨她欢心,单于让诸番以昭君为中心,非时狩猎。“重祭山川,再求日月,百计寻方,千般求术,纵令春尽,命也何存”“单于脱却天子之服,还着庶人之裳,披发临丧,魁渠并至。骁(晓)夜不离丧侧,部落岂敢东西。日夜哀吟,无由蹔棳(辍),働悲切调”“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昭君最终积怨成疾,一病不起,作为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他祭祀山川,求方问药。昭君病死,他遵守昭君遗嘱,报送汉室。作为一位君主,他脱却天子之服,披下头发,亲自为妻子守丧,日夜不离。他还倾全国之力为昭君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葬礼。他对昭君的爱是无私的,即便昭君从未对他的感情做出回應,但他自始至终,都专一且痴情于昭君一人。

与《王昭君变文》中的单于恰好相反,《双凤奇缘》中单于基本是以反派的姿态出现的。他是一位好色的君王——他初见毛延寿手中的画像,便被昭君的美貌迷倒,为了抢夺昭君,发动战争。昭君初进单于城,他便想和昭君成却因缘之事,好色之徒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一位昏庸的君王——为逼取昭君,他不顾百姓死活,不顾两国邦交,在奸臣的唆使之下,毅然发动战争,黎民殃及池鱼,战士死伤无数。为了使昭君臣服于自己,他不顾刚刚结束战争的家国,不顾大臣的劝阻,向汉朝称臣纳贡,劳民伤财,在白洋河上修造浮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形象。

主题思想之异

在《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两部作品中,昭君的结局大有不同。《王昭君变文》中的昭君,日夜思念故国家乡,最后积怨成疾,郁郁而终。《双凤奇缘》中的昭君,誓不从强虏,为保自身清白,投水而死。两部作品中,昭君不同的死因,表现出了不同的主题思想。

纵观两部作品,《王昭君变文》中,昭君远嫁和番,维护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单于对于千里迢迢、远嫁而来的昭君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无上的荣耀。在一定程度上讲,虽然他们隶属于不同的政治话语系统,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和平,保证民族团结与和谐。

《双凤奇缘》中,昭君是单于贪恋美色,诉诸于武力,逼娶而来。昭君本为他人妇,软弱无能的汉帝将妻子远嫁于单于。单于日夜想和昭君成却因缘之事,昭君却千方百计逃离单于,保全自己,回归汉地。在这里,昭君和单于隶属于不同的政治话语系统,同时他们也站在了截然相反的对立面。最终,昭君投水而死,代表了她永不屈服,反抗到底。

由此观之,前者的主题在于维护两个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团结,后者的主题在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永不屈服和反抗到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总体来说,《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虽然都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底本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但是在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故知生有地,死有处,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此句成为考证《王昭君变文》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关于其具体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尚无准确定论。容肇祖先生认为变文约产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到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张寿林先生认为变文产生于公元850年左右。郑文先生认为产生于公元807年左右。综合前代学者的论证,笔者认为《王昭君变文》创作于中、晚唐时期。《双凤奇缘》约创作于清嘉庆年间。因此笔者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产生差异的原因。

安史之乱(755)之后,大唐开始与番外问题频发,随着边境问题的不断升级,和亲成为唐王朝处理边境冲突的权宜之计。中、晚唐时期,大唐综合国力较盛唐时期明显下降,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之下,公主之躯,远嫁和番,是为了谋求政治利益,缓和边境冲突,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与和谐。

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后,尤其是乾隆末年开始,在满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国势日渐衰微,吏治极端腐败,军备严重废弛,鸦片走私猖獗,清政府已经开始风雨飘摇,外国侵略者实际上已经开始悄然入侵中国。基于此种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双凤奇缘》,懦弱无能的汉帝就像日渐衰微的清政府,昏庸好色的单于就像正在入侵的侵略者,而“昭君”则是投水自尽以保清白,反抗到底,永不屈服于侵略者。

两个文本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因素对文本间的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相较于同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对外贸易异常发达,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与周边邻国,诸如日本、朝鲜等国以及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进而形成了唐代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相对于距现今较远的唐代,清代的思想则更为压抑。传统儒家思想到了宋代发展为“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虽然到了明代,思想家李贽等人肯定了“人性”和“人欲”,但是到了清代,传统儒家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妇女依旧要守节,遵守儒家规定的名节观。在这一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作者为昭君安排了穿仙衣守节十六载,投水保贞节而亡的结局。

《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虽然都以“昭君出塞”这一故事为底本,但是他们属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样式的“昭君出塞”故事,通过比较剖析其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三方面的差异,笔者认为是由于二者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巨大差异。通过对这两部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不同时期昭君作品的特点,研究“昭君出塞”这一故事的发展与流变。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奇缘
大自然的色彩奇缘
猪迪克之蓝海奇缘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羽衣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