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非遗项目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2021-07-12 22:12封霓
炎黄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南山区文化

封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如传统的舞狮、腰鼓、剪纸等,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社会组织方式、民俗传统,这是形成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从范围上说,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从民族属性上说,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从阶层属性上说,包括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从传播形态上说,包括书面文化和口传文化等。

截至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共有24个非遗保护项目,为了对这24项非遗项目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山区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传承:政府是非遗文化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政府重投入。经费扶持先行,南山区对区内名录各个级别非遗项目每年给予传承保护经费和传承人补助。

政策重导向。南山区针对非遗工作的发展规律,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让政策发挥导向作用。在鼓励项目引进上,专门出台引入外地的非遗项目落户南山的政策,同样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建立考核保障机制上,出台对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工作考核细则,明晰工作内容、量化评价,建立等级升降机制。

做好“非遗日”“非遗周”等系列活动,开设手工艺类项目非遗培训班,促进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深圳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市非遗周活动,南山区将深圳市非遗周本区域活动的主题定为“多彩非遗,魅力南山”。活动主要分成4个部分:讲座、展览、展演、展示。通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形式,在辖区内8个街道开展活动; 在非遗项目中挑选部分适合体验的项目,设计体验活动,使民众体验非遗之美,同时通过人民网、今日头条等几十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同时,政府购买大量项目开展各类公益讲座与培训活动,与幼儿园、小学、中学、各大社区及科技园区合作进行推广,全年开展各类培训教学活动200场以上。除此以外,还分别针对各个项目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如:通过公共文化活动资助的方式,资助项目《潮州工夫茶》保护单位开展“南山少年茶人计划”活动;满绣非遗馆常年开放,交流学习传承,聘请专业醒狮教练对项目《南山醒狮舞》队员进行技术打磨。为实现各个项目的良好传承,还将南山区的非遗项目与当地特色文化建筑结合起来,制作成南山非遗文化地图,并制作了含非遗文化介绍的手绘本及相关实用型文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非遗保护和开发的融合,南山区文化馆提出了“非遗+”模式,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

“非遗+企业”促普及。2021年1月8日,南山区文化馆携手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腾讯微视,开展了“2021《非遗带回家》年货集市活动”,以线上直播与线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腾讯总部大厦设置了非遗年货集市,17个非遗项目的文创、美食产品竞相亮相,现场向腾讯员工推荐非遗好物,还以“直播+电商”的模式,对非遗进行创新展示和销售,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直播当日同时观看的人数达到67万人次,促成了一定的销售额。

“非遗+学校”促传承。随着“非遗在学校”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区文化馆遴选了区内10所学校,挂牌为“馆校共建——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将南山非遗扎根校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深圳市南山区10所基地学校常年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进社团、进兴趣班等活动,内容涵盖黄梅戏、粤剧、京剧以及南山醒狮舞、捏面人、内画、剪纸、潮州工夫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演。截至目前,共开展校内非遗培训250课时,参与学生达15 000人次;开展非遗展演12场,受众达3 000人次。

“非遗+社区”促认同。依托南头古城、区文化馆、区博物馆,落实“非遗在社区”推进工作,将非遗带到社区,带进群众生活。以“非遗周”为平台,集中宣传和展示南山区近年非遗保护成果,提升市民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了全区居民的非遗保护意识。2021年春节期间,在南头古城开设“春节非遗年味馆”,以“吃·穿·玩·赏”4个版块,将非遗文化集中近距离展示在游客面前,此类主题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市民的参与度。

“非遗+网络”促影响。开展了2020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直播活动,以线上直播的形式,组织19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展示活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平台宣传报道次数达42次,总计点击量达到509万次,点赞563万次,评论超1万条。陆续推出“满绣”与“捏面人”线上教学课程。深圳都市频道《深圳非遗》栏目录制了南山区佾舞、捏面人、剪影、肖像剪纸、舞麒麟、禅门太极拳、孙氏铁砂掌、李氏一指禅诊疗术等非遗项目,在深圳卫视壹深圳平台点击量超百万次。

转化: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新鲜血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后世子孙花大力气抢救。当今,信息泛滥,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让人心变得浮躁不堪,年轻人多选择更赚钱的行业去打拼,非遗文化后继无人,处境极为尷尬,用“和时间赛跑”来形容当下非遗文化保护的紧迫性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的紧迫性,结合时代的特点,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就南山而言,像内画、捏面人等,用传统的手法、构图进行创作,手工技艺技术都非常精湛,但呈现的作品已不能完全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市场的需求比较小,不易传播。主要是因为部分传承人缺乏一定的创新与自我营销能力,作品难有新的突破,适应市场的能力就比较弱。另外,传承人很少有精力进行营销宣传,导致作品很难转化为产品,更不用说走进大众的视野了。

传统技艺类、歌舞类、体育类等传播途径比较广,但民俗类的项目受时间、地点制约,传播途径受限。如何让当代人喜欢上传统工艺,一直是非遗传承面临的根本问题。与因循守旧的刻板印象不同,人们可以从渐成常态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创意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让高高在上的非遗文化走下“云端”,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呈现出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新鲜的“潮面孔”。这是非遗文化发展的一缕曙光。

发展: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或存活在人们观念中,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处发生的、充满活力的时代大潮。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来了无数新的契机和新的可能。

近年来,广东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案例。2019年11月25日,“非遗新造物——创艺风物志”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館展出。展览划分为“非遗新风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创力”3个主题展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策展理念,汇聚了非遗传承人、院校师生、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创新力量,通过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案例的集中展示,书写新时代的“风物志”。当中,“非遗新风物”板块可谓亮点迭出。2019年8月,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启动首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省21地市非遗主管部门征集年度非遗文创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到60多项案例参评,经过工作站组织专家评审,初评产生18项入围案例在“非遗新风物”展区呈现。参评作品包括非遗项目产品、或以非遗为主题创作的衍生品,分为创新、体验、产业3个部分展出,从器物创新、场景体验再到市场化产业发展,展现非遗产品以及当地风土人情与产业生态。

2020年,由南山区潮州工夫茶非遗保护单位不二造文化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竹丝扣瓷传统手工艺传家壶》参加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评比,获十佳优秀案例奖。基于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我们需要一把兼具传承与创新、且符合东方生活方式的暖水瓶,因此一把传家壶横空出世。用中国最传统的材料呈现,结合时下流行的表现手法,将科技化的工艺与全球化的标准,通过文创再次进入到我们生活之中,传承民族情感,构建东方生活方式,链接现代生活,承载中国传统器物,重拾美好记忆,再现东方人文气韵。

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各领域之间亘古未见的广泛合作和交互影响的时代已然来临。将非遗各项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展示,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数字化+设计+制作”的非遗项目传承与展示思路,各非遗项目的历史轨辙、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都在通过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和平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广度在广大群众中传播,而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对非遗的学习和欣赏、继承和发展、改编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基层民族文化工作者注入了新的工作热情。我们将抓住时代的机遇,发扬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躬耕不辍。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南山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彩色笔动起来
深圳市南山区Z社区户籍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我当“官”了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126例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