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快闪行动”产生的城市涟漪效应
——基于快闪理论的城市微空间分析

2021-07-12 09:30车冉张萌杨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触媒涟漪空间

车冉 张萌 杨哲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看不见的城市》中描绘索芙洛尼亚时写到“两个半边城,一个是永久固定的,另一个则是临时的。时限一到,就会拔钉子、拆架子,被卸开、运走,移植另一个半边城市的空地上[1]。”索芙洛尼亚的城市构想是具有时间性的空间,联想到我们当前处于动态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与延续成为建筑主体永恒的命题。永久性建筑的建造产生了大量闲置空间,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危机。而具有“快闪”属性的建筑的生命周期是由其建造目的而被定义的,因此具有瞬时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快闪类建筑模式对于未来的城市空间实践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打碎了城市的确定性,带给公众对城市本体无限的想象,也会颠覆传统的建筑美学观。目前大体量城市建设的语境下,“微更新”是对空间实践的反省与思考[2]。城市更新和改造采用小规模、小范围的“微调”模式是建筑对现实的触动和回应。快闪模式的建筑产生具有公众自发性,是以公共空间为基础与人和环境的交互行为,城市机能更新之间的一种触动和反应。

1 .城市快闪的概述

1.1 “快闪”概念的建筑学引申

Flash Mob译为“快闪”,指同一群体或者互不相识的陌生群体借助传播媒介联络形成约定,以同一个目标、理念为诉求而自发形成的位于某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场地完成指定行为的社会集体活动,然后再快速消失[3]。该类建筑从建成到消失的存在时长一般是为期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小时的。“城市触媒”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城市动态发展与维持城市结构的连续性[4]。“快闪店”作为城市更新的“触媒元素”激活并加速周围环境质量的正向裂变,维持城市渐进发展[5]。“快闪”概念延伸到建筑学领域依据不同的社会语境,将快闪空间作为催化点有选择地注入城市更新过程中,拓展群众的场地认知,维持城市结构的动态变化,从而促进周边土地的更新。

1.2 快闪建筑的城市涟漪效应

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被一次性物品充斥”[6]。快闪类建筑就是在建筑领域的一次性呈现。快闪高效率且无征兆地出现在商业街道、城市小广场等日常生活叙事空间,提供不同的快闪文化体验。在城市微空间中选择性的置入“快闪建筑”作为“触媒”元素,其影响力随着公众的参与渐渐扩散,就像物体掉落水面所产生的涟漪,可以激活并加速周围环境与空间质量的正向裂变。之前人们基于自然地形、地域条件、交通方式与区位等无差别的假设基础之下会习惯性地认为一个城市中心对外的影响力与距离成反比,它的扩散力呈衰减趋势。实质上真正的城市影响力在于按功能、经济等联系的区域之间以及建筑与人交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涟漪”效果。

1.3 城市快闪的微空间模式

“微更新”是遵循城市秩序、依托合理的标准、鼓励公民参与的自下而上地对城市进行小范围更新,形成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的具有区域文化以及地区归属感的缓冲区[7]。临时性的建筑注入微空间不仅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拆除和建设,还可以避免闲置空间的存在,将更多的空间还给公众。具体到建筑“快闪行动”的微调模式使微更新面向具体的事件与时空问题(图1)。

图1 快闪建筑的作用模式分析(自绘)

2 .城市快闪模式的空间特性

2.1 功能需求为导向的空间组织

城市微空间的丰富、包容、创造性除了功能叠加,空间功能的快速转换也是一种空间增值形式。在快闪理念下,城市更新的空间结构组织与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需要突破原有的特性,模糊各领域在空间塑造上的界限从而为行为创造交互空间。城市现有空间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就需要将目标转向城市中碎片化、临时化的可移动空间。建筑的快闪是面对这个生活风格不定和持续竞争的时代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徐变,其置入城市各处的快闪部件的属性不再被固定,而是以相对即兴化的功能营造体验,需要把生活风格转化为不同性质实践的趣味。

2.2 与互联网相关联的新空间逻辑

基于互联网时代多元且不稳定的共享空间的进化,新空间运营模式强调去中心化[8]。依托互联网下诞生的快闪类建筑作为对随机性的行为艺术的表达可以成为微空间共享的先驱力量。由于其流动性强被视作“流态”的城市在达到完成状态的临时阶段,其动态性使得空间利用率极高。将城市微空间转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并推行一系列创意实验,将创造力结合高曝光率,多媒体手段把城市、环境、建筑、人结合,先在一个试点进行快闪实践,随后扩展应用到多位点形成一系列象征化的连带效应。

2.3 第四维度定义的城市空间性质

建筑的“快闪行动”意味着空间存在的短暂性。在城市更新迭代的语境下,“快”成为现代人应对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短暂性”的传动形式。快闪对时间性的认识为建筑提供一种解答,时间的短暂性正是建筑在应对“生产--消费”的快速周转中加速资本流通和积累的重要途径。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不断被夷为平地或重新改造,“慢建筑”仍能为未来社会提供稳定的生产积累,而快闪空间高效的社会应变能力会是物质世界有效的传动力量。

2.4 经济新常态下的空间品质建立

建筑的快闪行动作为商品的反复增值是通过缩短建筑生命周期和建筑生产消费体系的循环周期来实现的。消费社会经济增长的逻辑在城市建设中的渗透就是最大限度提高空间效率以促进生产效率。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指出增加公共投入、促进消费会达到饱和状态,哈维提出“时空转移”理论来解决过度积累的问题,指投资长期的公共事业和加速商品周转周期[3],因此生产和消费一次性建筑在解决当前城市的增量发展的短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缩短其使用寿命,既能解决之前城市发展中的产品积压,又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快闪建筑这种轻资产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为小资本渗透进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3 .城市快闪空间的涟漪效应

3.1 “快闪--涟漪”的空间模式

3.1.1 休眠场所的置入式热点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地区间的相互割裂与不平衡[9]。建筑的“快闪行动”作为触媒因素,通过整合一些原先的碎片化空间以及提升节点性公共空间,在场地植入创新性的空间内容,注入社区热点,改善城市中休眠空间的使用方式,创造相应的社会价值。“快闪”利用实验性的异型设计加快空间更新的频率,替换既有空间组织的节奏秩序。既可作为城市微空间的灵活填充者,提高地产资源的利用率[10],又能以互动行为来参与定义城市转型历程中遗留下的模糊空间,还可以将被政府和资本所忽视和弃置的休眠的场所在短期内进行最大化利用,从而产生长期性治理的触媒作用。

3.1.2 城市事件的连带式反应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把城市事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触媒因子,能够催化城市空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带,维系城市的活力与发展。利用快闪建筑的叙事主体与空间的发生是基于公共场所,可以统一输出公共价值,从而获取集体的情感经验和精神认同。比如将线性的通过性空间重塑为带状的公众活动场,启发公共对于时空分配的重新认识。各种文化活动、艺术节等作为城市事件产生的空间暂时性实践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率大大提升,从而实现空间的反复增值,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品质。

3.2 涟漪效应的产生

无论是未来城市公共场所的生成环境生成是永久性还是临时性,城市必然会是动态的持续的状态。法国哲学家雅克斯·拉康明提出“表意锁链”,不同意符之间的互相作用所投射及衍生出来的客观化的效果便诞生了意义。建筑快闪行为产生的“涟漪效应”是一套空间操作在多个不同的城市位点互相影响的模式,选择某区域的一个空间点发出号令,连接其他重要节点,构建地标促发连锁反应,持续散发个体效应又联合所有的空间位点组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联动辐射整片面状区域[3]。或者某次单独的快闪建筑行动发生单次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孵化出之后的同种建筑行为的多次多地效仿,此类快闪行动前后具有时间差与可复制性。同时空间实践突破地理距离限制,不限于某一次特定的建筑快闪活动的具体作用,而是依靠一种系统化的空间行为产生示范作用,吸引各个空间位点效仿,最终实现去中心化的社会建构。

4 .结束语

面对未来城市的不确定性,快闪以具有弹性的实践策略,尝试建立新的空间利用方式。将时间性实践的的快闪建筑策略性地置于城市的微空间,其分散而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与城市中的失落微空间相适宜。在激活体验、城市空间补足、丰富形式功能等方面以“快闪建筑”的方式对城市微空间进行更新,通过具体的触媒因子,扩散其涟漪效应。

猜你喜欢
触媒涟漪空间
涟漪
涟漪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低汞触媒试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