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唱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城乡发展发展需要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径。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未来城乡发展的重要动能转化区域,肩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的重任。小城镇在区位、能级、自然环境基底与生态保护需求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因此,小城镇应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在战略与空间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培育与城市差异化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注重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从保护修复自然与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预留生态空间等方面对未来发展形成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经济价值,通过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城乡蓝绿空间由江、河、湖、渠、湿地、坑塘等水系构成的“蓝网”以及由区域绿地中的山体、林地、农田、草地[1]及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构成的“绿网”组成,具有功能承载、游憩休闲、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重要价值。
吴良镛先生在《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了城乡绿地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了“葡萄串”模式的新城空间模式。文章提出“要从更大的范围内保护和建设好有效的城市生态系统,增加游憩空间,提高游憩环境质量,重视公园绿地的拓展”等重大战略指导,并提出“城市发展形态要因地制宜地创造以‘葡萄串+交通轴+生态绿地’模式组织新城”[2],通过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可游憩的室外场所。
从绿色发展竞争力评价的角度出发,绿色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该指标体系从绿色生产、绿色治理、绿色产业、绿色社会、绿色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权重最高的是绿色环境[3],评价指标囊括蓝绿空间的覆盖率与人均绿地面积。
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思路下,“蓝”与“绿”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到了确认与重视。蓝绿空间承载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具有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是城乡的重要生态环境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承担未来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讲话,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方面点明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的密切联系。
新乡市于2017年提出利用城市北部一山一湖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的构想,充分顺应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发展理念,并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城核心区与东西两个拓展区形成“一体两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东翼拓展区位于生态城核心区东部,由卫辉市下辖的唐庄镇与孙杏村镇组成,与生态城共享太行山、凤泉湖、卫河等山水环境,是连接卫辉市中心城区与生态城的空间枢纽。卫辉市依托东翼拓展区,紧抓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新卫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形成共建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体化生态城是新乡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区域,拓展区是生态城区域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共建共治与共同发展。东翼拓展区绿色发展规划充分衔接已有相关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成果,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空间体系,并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进行融合的战略+空间的规划体系。蓝绿空间是城乡重要的空间构成,也是此次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构建蓝绿空间网络部分内容进行展开,探讨在绿色发展规划中构建城镇蓝绿空间的框架与路径。
充分盘点现状蓝绿空间中的资源禀赋,识别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寻求发展着力点。
3.1.1 自然资源要素
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进行分析,识别具有重要价值与绿色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基本认知:该区域范围内的生态资源要素非常完整,形成了群山环抱、众水汇流的环境本底。南太行作为生态屏障,提供了稳定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体汇水与卫河、共渠、南水北调干渠共同形成了水系网络化基础。
3.1.2 文化历史要素
通过梳理城乡建设与文化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卫河与卫辉市之间从时间到空间均存在着密切的城水关系:空间上,卫河串联新乡中心城区、生态城、拓展区与卫辉市;时间上,卫河是历史上重要的物流、人流通道,卫辉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与大运河同时期,因水而兴的山水城市的格局传承千年。从古人营城选址的角度来看,该地区是十分宜居的。区域内留存千年的城市格局与丰富文化资源,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这样一片区域中,汇集了3处国家级、11处省级及19处市级文保单位及两个历史街区,卫辉古城的风貌格局也保留了下来。区域范围内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以大运河文化、比干文化、古城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资源非常多样,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宝贵的基础。
3.1.3 产业结构要素
唐庄镇与孙杏村镇依托自然山水环境,在蓝绿空间内已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与众多优势资源可供挖潜,楸树基地、西山航空飞行训练基地、矿山治理项目与万亩桃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总体来看,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是拓展区重要的发展需求,考虑到拓展区在新卫一体化、生态城一体化中的枢纽区位与重要地位,发展面临的是空间、产业结构和环境品质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发展中面临着空间与资源的限制,北部的太行山与南部的河流是天然屏障,基本农田是国家战略保障,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空间的重要作用,并在区域内进行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区域有一定的优势资源,但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绿地、产业资源之间连通性不足,部分品质有待提高,优势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动能。
蓝绿空间的框架搭建应以兼顾保护与发展为目标,基于已有的生态空间资源,建立蓝绿空间格局,奠定生态田园基底,融入五大目标发展目标,从建立生态管控、构建蓝绿网络、容纳复合场景三方面进行统筹。
生态为先,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将生态要素进行网络化构建,并利用生态空间管控指导下一步的规划设计。规划从生态涵养、人居保障、农产品提供和重要自然价值等方面作为考量方向,划定生态功能区划,并将山区与水系周边等纳入安全格局保护区域。在区域内结合重要的生态基底、廊道、板块构建生态网络格局,明确划分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以此指导蓝绿融合的网络构建。
传承中国智慧,尊重传统空间中山-水-城之间的整体格局。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在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中,十分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4]。规划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融入到蓝绿网络的构建中。
4.2.1 连山通水,水景交融的蓝网框架:规划形成一河两湖、两渠双溪一湿地的蓝网结构。在现状卫河、共渠、南水北调干渠一河两渠的基础上,形成了连通山区汇流与共渠的金门沟溪流景观和十里河溪流景观。依托取土坑规划瑶池、唐西湖两处湖泊,连通水系景观,并设置湿地进行水体净化。
4.2.2 绿道串联、城园互融绿网框架:形成一带八楔、两核双环的绿网结构,并通过绿道进行串联,增强绿地之间联系。一带,将山地、农田、卫共两岸的生态资源进行统筹,形成环城镇生态带,通过八个绿楔与生态城、卫辉相互渗透,在城镇中心依托瑶池、桃园形成两处绿核,城镇外围依托防护绿地,形成城镇绿环。与生态城和卫辉中心城区绿道衔接,实现区域绿道的完整与连通。构建拓展区绿道网络,串联重要公园,进一步增强公园绿地与城区的互联互融,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
图1 城镇之间以蓝绿空间奠定生态、田园特色基底
从战略定位与需求方向着手,将一体化生态城的五大发展目标:北方水乡、园林经典、文化圣地、旅游天堂、创新乐园,作为融合发展方向,打造可容纳郊野、公园、田园、文旅、生活、产业等多元复合活动的空间场景。
生态场景打造:选取北部矿山与荒地取土坑进行修复,并通过地质治理、生态修复、产业植入、设施配套等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并为城乡游览提供差异化场景。
生物多样性场景打造:通过连通卫共河道和南太行山脉等重要生境带,利用多条水系与交通廊道串联形成区域生境网络,构建生物多样性环境。建设水系、绿地等蓝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设施等方式,构建理想生境网络,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境空间。
活力公园场景打造:基于拓展区与生态城、卫辉市共享良好的山水关系,以自然生态与田园环境为底,构建三级公园体系,包括环中心镇区的郊野生态公园、沿镇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布局城市公园、依托社区形成步行5-15分钟可达的生活公园。
文化品牌场景打造:构建文化感知系统,增强文化特色,强化文化感知。建立大运河文化感知线路与历史人文感知线路,串联山水桃园文化、运河田园文化、红色家园文三大文化品牌与多个文化点,形成文化互联的感知体系。
旅游场景打造:塑造山地户外、爱国主义、农耕文明三大旅游品牌,并以两条主要的旅游线路串接北部户外、中部红色旅游、南部田园旅游产品。
产业场景打造:基于现状优势产业方向,融入生态化产业体系,依托蓝绿空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整合、提升林业、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方向,培育一、三产融合、二三产融合的新型产业。
此次蓝绿空间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的框架下,兼顾发展进行构建。通过整合现有优质生态、文化、产业资源,融入发展目标,搭建连通的蓝绿空间网络,为各类要素的网络化互通与流动提供重要通道。构建蓝绿体系框架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通过生态空间的价值转换与利用,有利于为一体化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同时,建设绿色环境具有长期的发展价值,对环境改善明显、减少碳排放、提供多种休闲场景等重要作用。城镇蓝绿空间是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蓝绿空间建设网络体系,可为城乡发展提供弹性空间,并面对未来预留更多可能性,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