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观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2021-07-12 00:58周洋魏绪英王凯璐
广东园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天师古樟院落

周洋 魏绪英 王凯璐

ZHOU Yang,WEI Xu-ying*,WANG Kai-lu

道观乃道教文化的载体,僧侣修身悟道的场所。道观园林包括内部庭院及外部园林化环境,具有独树一帜的造园艺术特色,是寺观园林重要组成部分[1]。龙虎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AAAAA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独特的丹霞峰林地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闻名遐迩的嗣汉天师府坐落于龙虎山“风水佳穴”之处,为历代天师起居、祀神、办公之所,其道风凛然、意境深远,乃江西道观园林的典型代表,亦为中国道观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府外山环水抱,苍翠欲滴,府内玉殿珠楼星罗棋布,灵泉古井、钟鼓石碑、香炉烛台与松柏幽竹掩映成趣,灵性十足,可谓洞天福地、人间仙境。本文从园林视角对嗣汉天师府的立意选址、空间布局、造园意境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丰富江西道观园林理论。

1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概况

龙虎山地处江西省鹰潭市境内,地形高差虽小,但秀峰碧水,密林怪石,飞瀑流泉,疏松翠竹,景色以“奇”“秀”“幽”为胜。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道教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为道者必入山林”,其也为道徒提供了修心炼性的清净之所。《云笈七签》载道其为“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二福地”,碧水丹山,峰峦叠翠,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犹如瀛洲仙岛、蓬莱仙境般瑰丽[2]。如炼丹修道之所的正一观,“百神授职之所”的上清宫,及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使龙虎山成为了教徒寻仙访祖、受箓传度的千古名观、道教仙山[3]。

盛名中外的嗣汉天师府,又名“大真人府”,是龙虎山主要景点之一,也是道观园林的典型代表。嗣汉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而得名[3]。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护国阐祖大真人”之号,掌管天下道务,并将天师府改称为大真人府。其在清初遭兵火焚毁后,大量的宫观建筑进行重建修缮,以复昔日繁荣[4]。1927年天师张恩溥维修天师府,并复称嗣汉天师府。1983年嗣汉天师府成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园林意蕴

2.1 立意

《辞海》中“嗣”乃继承、延续,后嗣之意。“天师”为元代统治者敕封名号,官方首次确立,世代沿袭。“嗣汉天师”之名号寓道教自东汉始,世代相袭,千古道统,百代根基,道脉悠长之意,同时点明主旨,以表天师地位之崇高。

2.2 择址

郭璞《葬书》中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嗣汉天师府南为朱雀琵琶峰,北为玄武九头岩,西为白虎冲天峰,东为青龙上清宫、应天山(图1)。府外诸山环抱拱卫,泸溪穿流而过,又与天星照应,五行相合,终成关中盆地。盆地开阔,水域含合,山峦环抱,藏风聚气,阴阳相衡,乃壶天胜地,桃源仙境[5]。嗣汉天师府门临泸溪河,又名上清溪,其顺流而下,成玉带之状,犹抱月之势,为临宫吉水,既满足道侣的生活需求,又与“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吉地不可无水”的堪舆理论不谋而合[6]。所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天师府前为泸溪,中部有灵泉古井,府后为真武池,以水为脉,贯穿全园,使园景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域。天师府临水而建,视线开阔,远可观峰峦之势,近可赏溪流之美,将山水之美、自然之趣尽收眼底。此外,嗣汉天师府居上清镇中正之位,既展示了正一教“道冲而用之不盈”“不如守中”的中和、中庸之道,又突显地位崇高之意。

图1 嗣汉天师府周边环境图

2.3 布局

位于龙虎山东南侧的嗣汉天师府,山环水抱,清幽雅静,道风浓郁,现今已形成占地约4 hm2,建筑面积约2 hm2的大型道观园林(图2)。嗣汉天师府依功能划分为前衙、中宫、后苑三部分,共五进院落(图3),虽在上清镇中央,但府内古木垂荫,清幽雅静,可谓“无市井车马之喧而有泉石之胜”。

图2 嗣汉天师府现状平面图

图3 嗣汉天师府院落布局

2.3.1 前衙(第一进、第二进)

前衙由前导过渡的庭院和管理道教事务的院落组成。入上清古镇,一座巍峨磅礴、朱甍碧瓦的府门便映入眼帘,正门高悬“嗣汉天师府”之额匾,两侧柱廊题“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之楹联,乃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所作,以表天师既可飞升成仙,又位极人臣,地位显赫之意。府门至仪门为第一进院落,百余米卵石甬道经仪门至二门,并将庭院一分为二。甬道如砥,与苍翠挺拔的松柏交相呼应,既加强了空间布局的轴线感,又烘托道观庄严肃穆的氛围。而东西庭院内花木扶疏,玉树青葱,茂林修竹,钟亭伫立,曲径幽深,为清净庄重的道观氛围提供了过渡空间,而上清镇的喧闹反衬出天师府闹中取静、清幽淡然的氛围。

第二进院落为仪门至二门(图4),呈中轴对称式布局,为道教办公之用。东西两侧分别设玄坛殿、法箓局小院,围以墙垣,通以卵石甬道,纵横交错,呈“田”字形中庭,散植花木,使殿堂楼阁之建筑美与花草树木之天然美完美融合,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图4 二门

2.3.2 中宫(第三进、第四进)

中宫由二门起,经玉皇殿(图5),至灵芝园前。其中星罗棋布的宫观建筑,浓郁苍劲的古樟Cinnamomum camphora、 罗 汉 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清凉甘甜的灵泉古井,和高耸屹立的白玉华表,均遵循“师法自然”之古法进行布置,呈现出古色古香的两重院落。

图5 玉皇殿

第三进院落为二门至玉皇殿。二门为门楼三间,东西建两厢,进行实隔处理,避免园内景观一览无余,又使院落空间相互独立;而院墙上设通透门框做虚隔,使空间隔而不断。正门绘制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神像,将民间信仰与道教崇拜相融合,促进了道教民间化、世俗化。进二门,平台宽广,钟鼓东西对峙,古樟郁郁葱葱。台中央有一灵泉古井,因清香甘洌而得名,据传天师曾取井水斋醮演法,故又称法水井。井后华表对视,高耸云天,抱合成框,自成一景。巍峨矗立的玉皇殿与舒展多姿的古樟相辅相成,收于框内,庄严而不失天然之趣,成为游赏视线焦点。以石为基,拾阶而上至仙台,平整旷达,置香炉烛台,便至玉皇殿,琼楼玉宇,雕梁绣柱。殿西侧为碑亭,亭中有仁靖真人碑,又称玄教大宗师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碑文,记载道教玄教创始人张留孙的功德事迹、生平经历。碑亭两侧有古樟,枝叶扶疏,舒展的树枝使碑亭若有若无,丰富空间层次感,营造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同时碑亭也起过渡连接作用,主次分明,使主体建筑玉皇殿与西侧宫保第、广缘斋既相互分离,又紧密联系。宫保第因天师加封“太子少保”而得名,广缘斋则为天师及家人用膳之所。院内古木参天,其中七棵樟因树龄高达七百年且排列成北斗七星状而得“七星古樟”之名。碑亭宫殿、古樟、灵泉古井三者之间形成动态游赏路径,使素雅宁静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植物完美结合,营造出“庭院深深”的意境。

第四进院落为天师私第。入私第门可见四字门额“相国仙府”(图6),左右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彰显“南张北孔”府第之尊荣显赫,同时此门为前宫后苑的分界线。门内有一照壁,是堪舆意识影响的产物,正面绘阴阳太极图案,表达道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其背面有鹤、鹿、蜂、猴等动物石刻,取谐音“厚禄封侯”之意。照壁既可做障景,引人入胜,又可以很好地遮挡院内景物,增强起居室的私密性。其北为主体建筑三省堂,分前、中、后三厅。前厅原为客厅,乃主教议事之所,中厅为接待贵宾之处,后厅为天师起居之所,通以木楼,连以天井、厢房,围合成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后厅西侧木楼设观星台,既满足天师观星望气之用,又可朝东赏月,别有一番乐趣。堂东侧原为天师家庙和味腴书屋,乃天师家人在府中祭祖及眷属子弟读书之处,现为授箓院、天师殿,为颁发职券牒文、修学授道之所,有古樟一棵。堂西侧为万法宗坛,是天师祀神通灵之处,更是道教祖庭的象征。其以三清殿为主殿,殿外对植罗汉松(图7),盘根错节,生意盎然,烘托三清殿的主体地位,以寓道教源远流长、亘古不变。零星散落的建筑配以古樟、罗汉松,伴随着天光云影,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美感。

图6 私第门

图7 三清殿

2.3.3 后苑(第五进)

后苑是由灵芝园、百花塘组成的休闲游憩后花园。灵芝园即为第五进院落,为历代天师种植药草之处,为天师炼丹制药奠定了物质基础。敕书阁为园内主体建筑,阁前对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树姿婆娑,清香淡雅,俨然一幅天然的“尺幅窗”,又与“泮芹蔓衍芹期采,丹桂花开桂可攀”的楹联相得映彰,“桂”与“贵”同音,取富贵与吉祥集于一堂之意。院内古木参天,芳草萋萋,欣欣向荣,夏季浓荫蔽日,桂香满院,沁人心脾,乃品茗休憩、莳花寻幽之佳处。院东侧种植古樟,苍劲挺拔,绿树浓阴,北侧为百花塘,因水域周围遍植花草数十上百种而闻名。平远豁然的百花塘、清静淡雅的敕书阁、疏密错落的草花相互交融,宛如一幅精美绝伦画作。

2.4 造园特色

2.4.1 负阴抱阳,尊者居中

嗣汉天师府依九宫八卦、阴阳五行进行整体布局,而八卦分先后,形成了以“先天八卦”为主轴线框架(图8),“后天八卦”定建筑布局的宫观建筑群(图9)。“先天八卦”中乾南坤北,以南北纵向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天师府居上清古镇中轴线,且主体建筑居中轴线,既与《易经》中“居中得正”相合,又凸显道教“尊者居中”等级思想。离东坎西,即左右对称,使宫观殿宇均衡分布于东西两侧,形成阴阳平衡的框架结构。“后天八卦”分别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易传·说卦传》中“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故天师府正北方设百花塘。离南为火,明亮之意,天师府正南为府门、仪门,门前有泸溪潺潺而过,豁然开朗,视线舒展,可远眺琵琶峰之势。震东为木,青阳之气,天师府东设紫气门,象征紫气东来。兑西为金,象征和乐,天师府西建金光门,画龙点睛,自成框景,且设广缘斋,取广结善缘,和谐相处之意。乾西北为天,万物焕发,天师府于西北设三清殿,供奉道教三位最高天尊,取道生万物之意。坤西南为地,天地相应,天人合一,故建法箓局于西南,掌握天下道教事务。东北为艮,艮者可行可止,阻道之意,原为家庙、味腴书屋,乃静思己过、传道授业之处,今为授箓院、天师殿,度牒修学之处。东南为巽,为风为木,翠竹遍地,供奉财神,和风生气,与风水中“坎宅巽门”之说相合。

图8 先天轴线八卦图

图9 后天八卦建筑布局图

2.4.2 开合有序,虚实相映

天师府整体布局呈“三区五院”,院落以南北主轴线为引导,以合、半开、开、合、开的序列展开。第一进院落,以对植松柏形成轴线,两侧片植翠竹,形成视线封闭的收合空间。由东西侧的法箓局小院、玄坛殿小院与中部庭院组成第二进院落,既相互独立,又以院门、卵石甬道相通,中庭散植花木,视线舒朗,形成半开敞空间。第三进院落以玉皇殿为中心,四周环以古樟、碑亭、花木,视线较为通透,开阔明亮,为开放空间。由私第组成的第四进院落乃天师起居之所,高墙深院,私密性较强,为收合空间。第五进院落,以敕书阁为中心,植以花木,凿以池塘,远借峰峦之势,环眺四周,舒朗雅致,故为开放空间。百花塘波光明净、平静淡远,将天光云影、驳岸景色倒映水中,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皆成妙境[7]。巧妙借用大门、二门、院墙作隔景,虽视觉上为“实”,开户凿牖,空间上得以疏通、连贯,虚实相映,使封闭的建筑、沉重的院墙变得空灵、精巧。

2.4.3 师法自然,巧于因借

天师府保留府第原有平阔的地形,借以花草树木,结合院墙石壁、古井碑刻、钟鼓廊亭,将富丽堂皇的宫观殿宇营造成主次分明、开合有序的院落空间,最大限度尊重自然,与周边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借景乃“园林之最者”,遵循“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原则[8]。嗣汉天师府凭借地理优势,充分展现借景之法。天师府邻借泸溪、百花塘,平远开阔,昂首望去,可见琵琶峰、九头岩、应天山等青峦起伏、延绵不绝,时而飞鸟翱翔,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风景画。登后厅观星台,俯瞰府第,殿宇辉煌,林木掩映,高低错落,远借上清古镇、泸溪、百花塘的开阔景致,悠然自得,心神所往。天师府可借物成景,也可为所借之景。上清宫立于应天山西麓,地势颇高,与天师府仰俯相望,层次分明,虽各自独立成园,自成一景,却又互为借景。天师府巧借天然地势,因山就水,结合“道法自然”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环境,达到师法自然的境界。

2.4.4 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天师府内喜植罗汉松、樟等常绿植物,以喻修道之士长寿得道。敕书阁门庭植桂花,取其富贵吉祥之意。灵芝又称为“神芝”“仙草”,服之“与天同期”,乃道教的长寿仙药。天师府后苑遍地种植药草,名灵芝园,以寓天师能长寿不老、飞仙得道。府内利用照壁作障景,丰富空间层次,还利用对植桂花、对称华表、八卦门洞等作框景处理,将园内景色收于“无心画”之中,营造园林意境,增添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楹联题咏、碑刻传记也是丰富内涵、表达意境的手法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深思。“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分别为府门、二门、私第门的楹联,既体现了天师府身份尊贵、地位崇高之意,又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作用。天师府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以水秀其姿,使园内外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4.5 声籁空灵,趋于世俗

大型山林宫观都拥有绝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生机盎然,常借雷电风雨、虫鸣鸟语、飞泉流瀑等天籁之声,反衬出清幽雅静的道观环境,也愈加凸显清净无为、超然脱俗的园林意境[9]。嗣汉天师府植有大片竹林、枝繁叶茂的罗汉松和清新淡雅的丹桂,引来虫鸟栖息。清风拂来,松涛瑟瑟、竹籁之声、啼鸣之声,清幽婉转,空灵淡远,衬托出清静空寂的道教氛围。府内钟鼓声、玉磬声,悠远醇厚,响彻云霄,与天籁之声,相得益彰,增强了院落空间的立体感,而独特的诵经声、梵呗声、铃铛声,既令听者精神平和、本心清净,又丰富了园景的体验感,且愈加凸显道观清静空寂的氛围。嗣汉天师府建于人群聚集的古镇中心,利于民间信仰的汲取、世俗文化的融合以及道教学说的传播,而宫殿中侍奉岳飞、邓忠、程咬金等民族英雄,进一步推动了道教民族化、世俗化的发展。

3 结语

造园特色别具一格、道家文化底蕴深厚的道观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嗣汉天师府是龙虎山景区极其重要的人文景观[10],几经修葺重建,将布局规整的建筑庭院置身于天然山水环境中,饰以亭阁,缀以松竹,既不失去寺观园林的严整、均衡格局,又尽显江南古典园林的清静淡雅、古朴天然之气,令人宛若置身于桃源仙境之中。

通过对其造园意匠的分析,总结特点如下:1)功能多样化,以修道为主。虽是一座既恢弘磅礴又清幽雅静的道院,却又匠心独运,不同凡响。其专供天师祭祀祈福、炼丹制药、蘸箓演法、修身悟道所用,也兼具办公、处理道教事务的功能,还为天师及亲属提供游赏休憩、祭祀祖先的场所。2)选址遵循天象,崇尚居中。嗣汉天师府周边环境呈五行八卦、群山环抱之势,乃理想的“壶天”模式,占据风水绝佳之位,既满足“为道者必入山林”的修道要求,又充分体现了道教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上清镇以天师府为中心,左右街坊相衬,既突显“负阴抱阳”“道贵中和”的哲学思想,又彰显“尊者居中”的价值观念。3)布局中轴对称,阴阳平衡。天师府依天象方位进行整体布局,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东西方向为次轴线。玉皇殿、三省堂、敕书阁等主体建筑与东西两侧的次要建筑遥相呼应,以院墙门廊相连,使各院落空间既相互隔离又互相渗透。4)功能分区明确,院落空间循序渐进。天师府为张姓世袭府第,位居极品,呈“三区五院”式格局。“三区”为清幽肃静的前衙、恢弘壮观的中宫与天然雅致的后苑,既突显宗教的严肃恭敬氛围,又满足道教审美艺术需求。“五院”则为五进院落,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形成鳞次栉比的发展势态。5)道法自然,意境深远。天师府地形虽平阔,却能师法自然,就势造园,善于借景,与府外天然山水融为一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借物比兴,以竹之中通虚直喻“道气虚通”的哲学内涵,松之万古长青象征道僧长寿养生,不仅丰富园林意境美,还使游者产生联想,引发情感共鸣。

注:图1由作者绘制,参考网络http://www.nipic.com/show/19366842.html; 图8~9 由作者绘制,参考网络http://www.nipic.com/show/24942638.html;其余图片均由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天师古樟院落
八一作品
院落春秋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巍巍古樟兮
院落春秋
“天下第一樟”
“天师”教职略考
古樟
千年古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