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华 邓翠珍 雷芬芳 钟碧橙 苏艳青
(1.邵阳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护理学专业是医学本科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程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强, 课程和教材之间缺少有机融合。加之诸多教师和本科护生自身重点倾向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认为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才应该重点培养的,从而导致本科护理院校部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程度欠缺[1]。因此,需要加强对目前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改革, 形成更加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模式、评价课程效果等方面。课程观是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因而在课程设置时需要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综合性护理、整体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016 年2 月, 卫健委印发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今后要想进入三级综合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在进入岗位前需进行两年多的全院轮科培训,新时期在本科护理院校培养适应人类健康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护理人才已迫在眉睫。
对于本科医学院校而言,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体系,应用是主旨,能力是核心。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护理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及人文素养4 大课程模块,强调“厚”基础、“强”能力[3]。大量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教学“双主体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非常必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也势在必行。
作为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对社会的现实需要,还要具有较强的首次就业能力。虽然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理行业的分工已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但护生在跨入职业门槛时,首先是被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型”应用型人才。2011 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考纲的颁布,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体功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重组,考核的趋势也越来越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护士职业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对相近或相关教学内容实行有机整合, 探索设置成人护理学、母婴护理学等核心综合课程,增加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学、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等人文素养课程课时。
对于本科护理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为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团队需要结合行业专家意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共同制定实训教材或讲义、编写指导用书。在制定实践教学内容时,需要确保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进行有机地结合, 对于存在跨课程的技能项目, 各课程的负责人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商榷,结合目前本科护理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实践内容进行系统优化与组合,逐步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4]。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体系采用的单项目训练法为主,各课程操作技能之间相互分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普遍存在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不够、与真实环境脱离的问题,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进入真实临床环境时束手无策,有较长的适应期。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系统需要将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系统地分解到岗位和职业活动中,通过仿真临床情境、角色扮演及若干模拟临床情景的综合演练,让学生深刻体会面对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反复持续地加以训练,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素质得以养成,经验得到积累,培养学生不仅仅会动手做事,更能成为一个好的护士[5]。
教材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相关人员在设计教材内容时,需要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适宜的设计,同时还需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 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将陈旧的内容及时更新,对不同课程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进行融合和删减,教材中融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教材的建设,更需要注重实践教材的建设,增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护理核心技能的确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均需要护理教师的贡献[6]。为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并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护理学专业需要构建课程负责人制度,并成立课程小组,形成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为课程或课程群的改革做好规划,组织课程团队结合行业专家意见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教学文件,组织本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教学法的研究活动,组织遴选或编写课程教材。除此之外, 鉴于护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专职教师需要定期到临床一线参与实践,医院的兼职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讨来提升教学能力,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护理学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纵观传统的考核制度,主要是在学期末由教师统一组织答卷方式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有效考察。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在期末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同时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的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小结等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将其作为期末评分的重要依据,考核方式也可以由过去以终末考核为主的方式向以小论文、课程参与、调查报告、小测验等为主的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转变,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加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