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昌展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学年学分制是需要同时满足学年和学分两个条件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学分制不仅规定了学生学年学期内的最低修读学分数,同时还规定了最高修读学分数。学生必须要按照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修满年度最低学分数才能进入下一年度学习。同时,学校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选修超过最高修读学分数的课程。学年学分制是一种计划性强的管理制度,学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学习跨度不大,可规划性不高。
完全学分制把学生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校仅对学生毕业需要取得的最低学分进行规定,不对修业年限做硬性要求,学生只需要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年级和修业年限的限制,给予学生适当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而言可塑性更强。
1.2.1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不仅能够选择本学院、本专业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其他学院、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课程,实现真正的自主选课,不再束缚于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2.2 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
完全学分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务处排课—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模式。教务处排完课程以后,学生有了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权利,无形之中给任课教师施加了压力,促使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否则就会无课可上。完全学分制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能够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课并努力学习,势必会影响毕业和获取学位,阻碍个人发展。
2.1.1 课程方面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选课的基础,而学生自主选课是完全学分制运行的核心。目前,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缺乏尤其突出。课程资源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太少且课程形式单一。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还存在着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的情况,集中表现为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课程为必修课,只有一小部分为选修课,还有一部分选修课是在一定范围内必须选择的“必选课”。在此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自主性进行选课。而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课和单学科的课程多,跨学科课程较少,课程之中体现出来的学科融合度极低,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发展。
2.1.2 配套设施
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会依据个性化的课表,混入同一个教学班上课,而高校需要根据课程安排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配套设施,无形之中增加了学校对教学场馆的需求。
同时,完全学分制还需要高校延长图书馆、食堂等区域的开放时间配合学生的学生和生活,然而,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硬件条件很难配合完全学分制的落实。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权利,但是不一定能够行使好这项权利。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并非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选课,而是“趋利避害”,选择一些容易取得学分的或者教师管理不严的课程,而不选择对自己专业学习有利的课程。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还会使其知识结构不完整,严重影响学生后期发展。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足够的认知,盲目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甚至出现过一个学期修数十门课程的情况,结果课程考核时大量课程无法通过,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1 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学分制要求
完全学分制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同发展,学校开设的课程门数越多、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越多、教师能够讲授的课程越多,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才能更大,因此,推行完全学分制,高校必须要有充足的师资储备。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数量仅仅能满足学年制教学的需要,缺编非常严重,导致选课制度无法落实。
2.3.2 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实施完全学分制必然要求开设足够数量并且覆盖广泛学科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开设充足课程不能单纯地依靠增加教师数量来实现,还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够广泛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开课、开好课。然而,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良好的教风,无法满足完全学分制对于教师的要求,使得师资队伍成为制约高校发现的瓶颈。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往往习惯处于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需求程度,难以引发学生热情,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2.3.3 “重科研、轻教学”,严重影响教师积极性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更多偏重于对科研业绩的考核,而授课只要达到一定学时,不发生教学事故即可。所以,高校教师往往只保证正常的授课任务,把工作重心和精力投入科研任务中,以取得科研项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工作,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忽视教学,教师只能教授有限的1~2门课程,无法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导致完全学分制的自主选课更加无法完成。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校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安排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机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完全学分制规定学生的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弹性,打破了原有的年级、学院、专业的界限,导致课程的改、退、补选以及补考和重修等情况更加频繁地出现。同时,学分互认让跨校、跨国选修成为可能。因此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让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及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
然而,以我国高校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运行管理人员编制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比如,大部分高校都是教务处下设个别科室承担全校教学运行的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只设1~2名秘书负责全院的教学运行、档案管理、政策咨询等工作,基层教研室通常是由教研室主任在完成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兼职负责教学运行管理和协调,并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相关教学工作。所以,各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人员存在着人员严重不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
完全学分制实施的前提,就是高校具有丰富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资源。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无法在短期内大批量地增加课程资源。因此,各地方高校可以达成协议,建立高校联盟,打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通各高校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实现课程、师资、场地、设备等一系列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弥补高校课程资源的不足。
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完全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完善班导师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至少一名班导师,在学生的学生过程中,进行专业介绍、职业规划建议和选课指导,特别是指导进行跨学科门选课,使不同学科的学生综合知识领域得到扩展,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主干课群、专业课群、辅助课群三类,主干课群夯实基础,专业课群指导方向,辅助课群拓展素质,各个课群功能互补又各司其职,每个课群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地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
高校还应当制订相对灵活的培养方案,打破原有的学年限制,压缩必修课学时,提高选修课质量,单门课程的课时数可以减少,但是内容要综合,为学生自由选课创造条件。
3.3.1 打造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制订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引进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的青年教师补充青年教师队伍。
当然,引进教师时要有针对性,要突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师德师风要求,注重专业素养和学术领域,尽量避免学科重复,合理配置学科、专业、职称、资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合理的教师队伍。
3.3.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既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校学术和声誉的传播者,更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术水平。
3.3.3 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完全学分制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开出数量充足、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课程,满足广大学生的选课需求。
3.4.1 强化校级管理机构设置
把教务处下设的负责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扩容、升格,变成直属学校管理的教学运行管理中心,配备专人负责全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同时,扩大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运行管理人员数量,适当减轻单人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
3.4.2 定期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对在岗的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培训,组织内部交流、研讨,除了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外,还可以对完全学分制相关的理论、实践、相关技术文件等进行学习和研讨,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3.4.3 加强教学运行管理软硬条件的建设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不再固定于某一专业、年级、班级,且每名学生的课程也会千差万别,这就要求高校具有高度智能和精确的学籍、成绩管理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包括学籍、选课、成绩等信息的个人档案,并能让学生随时进行查询。同时,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作息时间高度差异化,这就使高校必须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比如,图书馆全天候24小时开放,并且提供充足的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至少开放一个24小时食堂,宿舍夜间不关闭等。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尚不具备支持完全学分需要的硬件环境。所以,还需在建设高效便捷的教学服务系统、丰富多样的数字文献资料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完全学分制改革提供保障。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是从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有利于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推行完全学分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仍然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在教学、管理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和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