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花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德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社会公德教育以及社会常识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厌倦心理。而国学经典中蕴含非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道德教育中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分析了国学经典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生;道德教育
有效开展小学生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国学经典,能够有效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重要意义分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但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要让学生尽早学习国学经典,尽早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学生在心灵最为纯净、记忆能力最佳的学习阶段,接触到最具有价值以及智慧的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以及生活态度。不仅如此,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阅历会越来越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开智以及受益十分有利。由此能够看出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提高德育有效性。
二、合理选择国学经典教材,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国学经典虽然对小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效果,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都适用于道德教育,并不是所有国学经典都适合学生学习。在运用国学经典开展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国学经典教材的选择,只有选择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发展規律的内容才能够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价值,才能够满足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国学经典教材,注重由浅入深及由表及里的教学原则。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运用国学经典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选择一些内容较为浅显、方便学生理解并且阅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教材。
三、注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国学经典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虽然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也要注重不能将国学经典生搬硬套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这种情况会极大程度上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转变以往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才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效果。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到国学经典的应用。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表明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教育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国学经典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应注重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提升教育效果,那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例如,在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进而打造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
四、注重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发挥国学经典价值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爱玩,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好奇心强是天性,因此,教师在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道德教育教学方法,这样国学经典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一,游戏化教学法。适当运用游戏能够大幅度提升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化知识与游戏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其二,创设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国学经典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值得教师注意的是,道德教育以及国学经典内容之间一定要密切联系,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国学经典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
其三,实践活动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国学经典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角色扮演、情景剧、配乐朗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以及认识,使国学经典中存在的道德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价值。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为小学生德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思路。教师应意识到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国学经典的作用价值,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对小学生德育有利的积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学经典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合理有效运用,进而大幅度提升小学生德育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丹,曹鹏举,张伟.新媒体语境下国学经典教育的使命及推进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17-18,41.
[2]王莉娟.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超越[J].教学研究,2018,41(5):77-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