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红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悟式学习是指向学生的,要求建立“我—文本—你”型的多重对话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观念,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自由地、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体悟式;学习策略;对话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培养。而体悟式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能力的挖掘。因此,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地存在的,而需要读者去发现,等待读者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但必须明确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实现体悟学习就应该处理好对话中的多重关系。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阶段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灵活应用各类教学资源,在注重学生感受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两个层面:(1)学生与文本本身的对话。任何语言都会面临简约化的形式和丰富意义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即如此也。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给人提供的画面有很大的抽象性,枯藤、老树、鸦、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一些概括性的语词,这些词语各自的含义都比较简单,而将它们组合起来,词与词之间便会形成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便是读者去感受和想象的部分。可以说,高级的语言描写能够以简单的词句组合,让人的脑海里产生画面,心里产生情感,而这也是作者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时产生的感受。(2)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每一部作品都有作者隐藏其中。为此,学生必须与作者进行两方面的对话:一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明确这两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以此实现学生对作家创作意图的全面了解,更好地建构作品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需要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任何人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并且同一段文字在不同人的心中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教师需要在尊重不同学生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其互相交流、分享情感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是要争论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交流中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时思考的范围,同时让所获的情感得到升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意义的对话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活动的共创性。学习主体参与的角色是多变的,他们或是讲话者,或是听话者,或是操作者,因此,学生主体更多的是去分享活动,去共创活动。
第二,学生理解的重构性。每个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但其中难免会有一些片面性的、不全面的。因此,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将同学乃至老师感受到的信息与自己的感受有机融合,逐步深化自我理解,让自己的理解变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第三,对话结果的融合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会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言,并且大家都会尊重每一种言论。在平行、并列的观点触碰中,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融,进而实现阅读教学中关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共情能力的培养。比如,关于《祝福》线索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见解的存在:一是以“祝福”为线索;二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三是以“祥林嫂”的死为线索。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在课堂关系中,教师为知识输出者、学习陪伴者,学生则是学习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常规模式在于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基于这类理解信息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引导,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理解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进而锻炼多方面能力。对此,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是对话过程的组织者。在创新的阅读教学氛围下,教师的发言不应是“权威性”的,而是在平等沟通氛围下的一种想法或情感的表达,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愿意和勇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對老师的想法提出意见。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讨论的氛围,进而在和教师的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其次,教师是参与对话的一方。教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一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观点呈现给学生,供学生品评;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疑问、错误等给予点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引导。
最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体悟式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倾听者;学生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沟通关系,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提供给教师参考,或接受教师的指导。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体悟学习中“对话”的重要性,在各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应当树立科学、创新的理念,为学生营造多元、和谐的对话体系。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尽情思考、表达情感,才能让其理解文章的内涵,进而促进自身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感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发挥阅读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悟式学习策略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9]GHB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