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芳 林生
摘 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巧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实效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适时引导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准确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
1.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师要运用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新的问题,以此为生长点引发深入探究思考,在学生有探究需要时进行有效互动。
如,在执教“包装的学问”时,利用表面积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教师提问:现在要包装一本书,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学生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至少需要的包装纸的大小。教师追问:如果把两本书包装在一起,有几种包装形式?怎样包装最节约纸?同桌合作,学生开始操作寻求解决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纠错、交流互动中学生意识到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验,让学生再次操作:如果把3本书、4本书包装在一起,也会有这样的包装形式吗?通过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舞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思维解决问题。
2.在遇到困惑时进行互动
在知识的关键点、难点之处,当学生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困难或疑惑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合理评价,鼓励大胆质疑,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师生互动,在互动交流中释疑解惑。
如,在执教“面动成体”时,学生通过“旋转游戏”操作明白了长方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柱,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是圆锥。“是不是所有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都是圆锥?”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锐角、钝角三角形旋转,操作发现不是单纯的圆锥,再拿出直角三角形同桌合作探究,交流操作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教师又结合媒体动画演示直角三角形沿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图形是圆锥,沿斜边旋转是两个圆锥的组合图,加深了学生对“面动成体”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通过互动交流找到知识的连接点,突破定式激活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二、巧妙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1.精心设置问题串,学会互动
好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和要做的事情,做到有的放矢。那么教师就要学会“精问”,学会问到知识本质上,问到学生疑难之处,问到思维提升上。如在执教“负数”这课时,三个简洁而又有力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负数,可以吗?请说明你的想法。”“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请说明你的想法。”“他们说的是真的吗?请说明理由。”很好地诠释了如何问才能问到“点”上。第一问,直指负数是为了运算这一数学本质;第二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困惑之处,给了学生思考和辨析的空间;第三问给出材料让学生确定位置,沟通了负数和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不同领域的联系。教师只有充分解读教材,读懂学生,才能设计适合学生生长的好问题,而好的核心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生长的力量,在生成的课堂问题中,提升课堂效率。
2.灵活运用多媒体,实现互动
合理運用多媒体实施师生互动不仅形式新颖,还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转变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态的教学内容,动静结合,这样的互动更能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执教“图形中的学问”时,教师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鼹鼠钻洞”主题画面,以音频的形式呈现,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师提问:快乐的小鼹鼠遇到难题了,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行走,你能用笔画一画吗?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借助白板几何直观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运用微课的形式介绍突出以点的位置或线段长短为出发点进行有序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画图策略并体会画图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实现课堂随机选人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多媒体有效实施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在互动中感悟,课堂教学变得既生动又有趣。
3.巧用师生互位,达成有效互动
所谓师生互位,就是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特别是在高年级教学时,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备一份课堂学案,接着随机抽取学生作为“小老师”进行讲授已学会的知识点。通过扮演教师的角色指导他人进行学习,教师变为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与“小老师”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比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记录笔记,练习解决问题效果更好。评价时也可以运用互位,教师的评价固然能激发人心,但往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学生自主评价、补充、对比反驳,这样的言说比教师的“一言堂”更有力、更精彩!
总之,课堂上学生的“动”与教师的“动”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指导下,通过讨论、思考、交流、操作等过程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曾红英.谈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