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贵
摘 要:新课改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播基础知识,还需要立足初中生兴趣爱好、成长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合作与自主探究,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意识,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需要遵守相关原则并依据教材合理地布置合作任务、引导合作方向,以提升其有效性,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传统的学生独立学习和作业的形式转变为以小组的形式多人合作学习及作业,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合理、恰当的引入,导致运用效果较差。对此,本文对提升这种方式有效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遵循科学的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分组的合理性是影响这种模式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种合理性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分组标准的确定。有些教师将学生就近分组,比如前后一组、左右一组等,这种分组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可能出现同组学生水平相近或者各组之间水平差异较大等情况。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这样可能会孤立某些性格内向的同学,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我们遵循的是组内异质(小组内部学生水平层次分明)和组间同质(各小组间水平相近)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绩、能力等将学生分层,每个小组至少包含一名学困生、一名学优生[1]。其次,分组数量的确定。一般,每个小组的人数在4~6人,人数太多时难以保障每个学生的充分参与,人数太少又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二、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放松情绪和思想,积极与他人交流,热情接受他人的帮助,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让思维更加活跃,使合作更加顺畅,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2]。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对此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应用比较广泛的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比如,“图形的旋转”中,“旋转”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来展示图形旋转,调整旋转的速度、角度,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如,“二元一次方程”中的“运输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运输”情境。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此时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正确引导合作方向
小学合作学习虽然是将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交给了学生,但是教师还需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防止学生合作方向偏离教学主题,影响合作学习的开展。对此,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准备,明确重点、难点,同时梳理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问题,恰当地利用悬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比如,“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涉及了“因式分解法”,而“提取公因式”是學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这一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利用这一知识点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师这种利用已知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向的正确性。
四、合理地分配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合作”,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思想活动,而小组成员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无法运用相同的思想来做相同的任务,而是要将整体任务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任务,再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和特征进行合理的分配,争取每个小任务都能完成好,才能保证整体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既然是合作,那么每个组员的任务就不仅是独立的,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组员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协助他人完成任务。因此,任务的分配和小组成员角色的确定就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或者小组内自行选举组长,这名组长负责向老师汇报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负责任务的分配。组长可以根据合作需求设立记录员、检察员等角色,然后明确每个角色的责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互配合、帮助,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力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使自身得到成长,还可以体会到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增进同学间的情感,进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结语
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有限的,遇到问题后无法快速、及时解决,而且独立学习的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集思广益,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而且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思路也得以拓展、创新,对于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玉宁.如何走出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困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121.
[2]张艳卿.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信息周刊, 201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