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飞跃期,两者相遇易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和思维发展,也易导致价值观缺陷引发心理障碍,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心理障碍;生命意义
一、空心病缘起及基本特征
空心病是徐凯文教授总结经验得出的心理疾病类型,据统计,北京大学有40.4%的学生患有空心病,这种病无法列入精神疾患,有别于抑郁症、焦虑症。该群体基本特征是:成绩优异、有创伤经历、存在感缺失、内心空虚、情感细腻、迷茫、情绪低落、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该疾病基本特征是:持续时间长、医疗无效、传统心理治疗不佳。该研究最初针对的是大学生,而今呈低龄化趋势。
二、空心病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化历史进程
徐凯文教授指出,美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居全球之首,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几年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急速增加,这与中国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中国学生越来越受西方文化影响,某些糟粕也随之侵入,消解中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二)社会大环境
徐凯文教授认为学生空心大多时候不单由自身造成,环境是空心病形成的重要诱因: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无形的进步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压抑身心。
(三)家庭、校园小环境
家长常将成绩作为脸面、攀比的资本、炫耀的筹码,教师将成绩作为邀功的筹码和同事间攀比的资本,这种价值观无形中将孩子推向不归路。
三、空心病解决途径
解决空心病的核心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建构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而要建构价值观,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问题。
1.人为什么要活着?
2.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3.你认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四、危机干预
下面以张政(化名)事件为例,深探空心病。
(一)学生信息
(二)案情呈现
张政虽品学兼优,但总是精神恍惚,出现厌学情绪,在一次因奥数竞赛失利与母亲的争吵后离家,整夜不归。以下是与张政的对话。
师:“你去哪里了?”
张政:“……”
师:“你爸妈知道你的想法吗?”
张政:“我妈很烦。”
師:“烦你什么?”
张政:“总是逼我做我不喜欢和做不到的,就像这次奥数竞赛。”
师:“为什么不和妈妈沟通?”
张政:“她从不听我的。”
师:“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张政:“什么也不想做。”
(三)案情分析
张政心思细腻,追求完美,当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了自己不愿做也做不到最后失败的事后便出现意志消沉、思想行为异常。徐凯文教授认为,所有所谓异常行为都是对异常环境的适应,张政无法消解母亲带给他的巨大压力就从一个看似变态的行为中寻求释放。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当学生的家境越富裕,家长的期望越高,学习压力不是越小,而是越大了,殊不知超出身心极限的教育必将带来坏的局面。
五、价值观缺陷心理障碍应对举措
解决空心病危机有以下几种举措。
(一)教师——建立共情
空心病学生往往对他人产生排斥,内心有厚厚的壁垒防御外来的情感,当教师无法走进学生内心,就无从谈帮助,只有深入学生内心深处找到那扇心门,建立共情,才有可能帮助到他,深入的共情是心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自我——重建生命意义
教师不应只告诉学生要为升学奋斗,学生不应只知道要为名利奔走,而要从精神上真正成长起来,看到自身的美好、长处和价值,即使将来难以成就大事业,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也不会犯空心病。
(三)家长——建立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的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2],糟糕的环境造就糟糕的心理,努力营造亲密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源。
六、结束语
“空心病是一种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但教育缺失是根源之一。”[3]教育病症让下一代的成长环境笼罩着种种莫名其妙的压力,教育要给孩子美好人生,不是无尽的财富、崇高的地位,而是如何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生活,教师绝不愿看到学生成长了却领会不了生命的真谛,成才了却选择结束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
[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0.
[3]徐凯文.“空心病”也是一种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7-07-25.
作者简介:范雯绮(1988—),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杭州市三墩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