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思考

2021-07-11 10:53黄云娥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鉴赏核心素养

黄云娥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美育也成为大家颇为关注的教育问题。在此,从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希望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美术;美术鉴赏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学期第一单元均是赏析课,学生在中学美术的学习期间就应当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赏析一幅美术作品并不是光看表面有什么,画了什么,还要思考作品背后存在的意义。学生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色彩、构图、人物活动,如何在赏析过程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是美术教师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美术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是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对美术教学的主旨思想。笔者以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培育图像识读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基础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从远古图腾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记录事物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今天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图形,怎样解读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带领学生学习《韩熙载夜宴图》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画面内容,画面可以分为几段?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依次描绘什么内容?画中人物都有谁?韩熙载是哪位?学生对图片进行识读,直观体验画中人物形态,教师配合着总结出依次分为“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段。

二、培育美术表现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途径

美术表现是运用美术素材和美术语言对艺术形象进行创造与表现,学生往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进行重新构建,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美术语言进行艺术表达。《韩熙载夜宴图》作为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作,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上课前先收集好本组对应的内容制作成PPT,在上课时和学生进行分享。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对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有一定的了解,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远超一般人物画的要求,达到了出色的肖像画水平。那么,我们不妨来模仿人物的动作吧,每个小组通过对每段的模仿感受韩熙载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

三、培育艺术审美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根本

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美,了解作品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带给人们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结合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美学标准,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提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展子虔、张萱、周昉等人物画代表人物进行对比鉴赏。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经典作品,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呈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会;另一方面教师从流派、题材、构图、色彩、内容、笔法等技法深入分析作品,讓学生在对比中有所收获,养成良好的审美态度。

四、培育创新素养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核心

毕加索曾经说过,绘画不需要理解,而需要人们为之动情。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不仅讲究学科融合、以生为本,更需要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有了创新意识,艺术就能大放光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呈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尤其重视从创新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为了不让南唐后主李煜有疑心,精心设计了一场“碟中碟”,面对这一切,如果你是韩熙载,你会如何设局呢?教师一方面结合南唐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政治背景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从剧情的创新安排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更加生动的情境中探索艺术。

五、培育文化理解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

《韩熙载夜宴图》作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伟大杰作,集结了古人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大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提高对经典作品的赏析能力。教师可以对比西方艺术,展示东方艺术在人物画上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除了线条更加生动,人物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特点,你认为东西方的差异在哪,学会在对比中学习。

鉴赏课是中学美术的必修课程,也是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来源于对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这些作品结合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感受千百艺术家们所要表达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中学美术美术鉴赏核心素养
情感丰富的美术教育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