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裙
一个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玩具,哇哇大哭。她的母亲在一旁教育:“告诉你多少次了,自己的玩具要收拾整理好,你偏不聽。”小女孩哭得更凶了。一个学生考试考砸了,情绪低落,老师却说:“你应该好好反思下,你最近的心思有没有放在学习上?”这些教育的话语很有道理,然而,在当下的那个时刻,孩子能听得进去这些说教吗?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先链接,再教育。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共情他的悲伤,接纳他的情绪。“考试没考好,你感觉很失望,很难过。”“丢失心爱的玩具,你很伤心。”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被接纳,孩子感受到与我们的链接,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顺理成章。
一个男孩回到家,对母亲说:“我们老师真蠢,就是因为下了点小雨,就把我们和一班的篮球赛给取消了。”母亲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呢?老师……”没等母亲的话说完,男孩就进了自己的房间,什么话都不想说。
很多时候,和孩子交流,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到了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本身,急于想要教育孩子,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太理想。要么,孩子不耐烦地应和着,要么孩子生气地离开了。在这样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先链接,再教育,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就像案例中的母亲,如果她能够觉察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而不只是关注语言本身,就能够共情孩子的感受,从而与孩子建立链接,沟通就顺畅很多。
母亲:你看起来很生气。
儿子:是的。我带着我们班的篮球队队员已经训练了两个星期了,班主任说取消就取消,能不生气吗?
母亲:……
在这样的沟通中,母亲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从而与孩子间建立了很好的链接,这种链接的建立使得孩子愿意敞开心扉,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样,母亲就可以找出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一味地说教,则会关闭孩子沟通的心门,不仅使得我们无法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将孩子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开,使得我们失去了教育孩子的重要契机。
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母亲没有给他买自行车,就生气地摔门。如果母亲此时开始各种教育,显然,孩子是听不进去的,只能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位母亲说:“我看到你很愤怒。”儿子说:“是的。因为你之前答应过我,说要给我买,但是到现在都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位母亲从孩子的行为里,看到了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建立了链接,打通了与孩子沟通的屏障。当孩子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想法,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走心的教育,需要从链接开始。当我们能够共情他的情绪,承接住他的情绪,对方才有可能向我们展示更多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更多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温州,325803)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