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龙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对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突出劳动教育已成学科教育趋势。对此,高中历史教学可从三个路径科学因应: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地位,拓展教师视野;通过寻找劳动教育与教材内容的对接点,深化课堂教学;通过劳动教育专题研训,加强备考练习。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因应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62-03
2020年5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修订。一是在高中课程方案中,將劳动规定为必修课程,设6个学分。二是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于前言与指导思想部分增加了“劳育”要求,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在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部分,新增“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等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可通过教师视野、课堂教学与备考练习三个路径科学因应,以适应课标之变,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教师视野因应:确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地位
1.领会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和劳动关系三个方面,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诸多新思想、新理论。关于劳动价值,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紧紧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关于弘扬劳动精神,他认为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以此焕发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一勤天下无难事”,要大力宣扬并推崇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他认为必须积极构建、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劳动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的氛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让劳动者体面劳动”,“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
2.明确关于劳动教育的国家政策指向
2015年7月,教育部等3部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将劳动教育“开足开好”,在“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2019年6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先后发布,其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各个课程都应科学而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要让学生认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在历史等学科专业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因此,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的现实呼唤。
3.发挥高中历史课程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格外关注、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梳理辨析劳动与人类起源、劳动与人类文明、劳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劳动与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对应关系中,要以客观史实、历史逻辑,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而增强劳动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穿透力,培养学生“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认同感,培育学生以勤勉劳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爱国情,培植学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深厚文化观。
二、课堂教学因应:寻找劳动教育与教材内容的对接点
1.阐明人类与劳动之间的“元问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的辅助栏目《学习聚焦》中提到“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对此,可利用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补充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经典著述,指出通过长期劳动,古猿手脚分化,慢慢直立行走,迈出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因生产需要,古猿利用和发明了劳动工具;长期的田野劳动,使人类的整体肌体发生变化,相貌随之改变(下肢粗壮、腿脚变形、脑髓增大等);继而语言在生产生活交流中得以诞生,思维不断觉醒,意识日益萌发并不断深刻,人类由此进化发展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恩格斯由此深刻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经过如上逻辑阐述,使学生认同人类与劳动之间最初始、最起源性的“元问题”: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促进了人类成长,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自身。
2.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彰显劳动价值
《中外历史纲要(上)》特别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古代史中,均有关于思想、文学、科技以及艺术等领域的代表人物和优秀成果的介绍。此外,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还专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其中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据统计,教材中共涉及10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80余部科技人文思想著作,50余项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40余件书画器物、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细节的讲述,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有着刻苦求索、不懈奋斗的人生轨迹;这些科技人文思想著作,都是著者艰辛研究、矢志不渝的奋斗之果;这些重大发明,都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些璀璨惊人的艺术作品,都是能人巧匠创造创新的劳动果实。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而能自觉弘扬“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优秀劳动文化,形成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价值的历史观和认同感。
3.以改革開放伟大成就弘扬劳动精神
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可以补充以下材料:在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锐意进取,风雨兼程,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飞跃;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飞跃),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制造业、货物贸易和外汇储备),跨越了三个里程碑(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实施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劳动人民凭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国家发展的恢宏诗篇。正如习近平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以历史的事实与逻辑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劳动创造出辉煌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必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坚定地倚靠踏实勤勉的劳动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三、备考练习因应:组织劳动教育专题研训
1.研究高考关于劳动教育的真题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旨在将高考打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2020年之前的3年(2017—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学科一共出现了11道以劳动为主题的试题(2017年2道、2018年6道、2019年3道)。如:
2017年的全国Ⅰ卷第33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工资变化”和全国Ⅲ卷第34题“苏联集体农庄工资制度”,2018年的全国Ⅲ卷第34题“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工人周工资变化”,两年三道题,不约而同地考查近代英美苏劳动者的生存生活状况,关注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劳动关系。
2018年的全国Ⅰ卷第24题“《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9年的全国Ⅰ卷第34题“瓦特改良成功‘万能蒸汽机”证明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两题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产劳动的价值。同时,2018年的全国Ⅰ卷第31题“1953年深山探矿漫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全国Ⅱ卷第31题漫画《两把尺子》突出了“1956年新中国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2019年的全国Ⅲ卷第31题年画《数他劳动强》体现了“1953年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三道题目均反映了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社会劳动关系就会和谐,就能极大调动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外,2018年全国Ⅱ卷中的第25题“西汉人头税赋导致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和第30题“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民生建设”,则以正反史例,揭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使考生认识到国家(政权)政策会深度影响基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境遇和政治认同。
2019年全国Ⅰ卷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事迹为素材彰显时代劳动精神”,更是突出地考查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价值。
2020年高考历史卷中虽没有直接呈现劳动试题,但全国I卷第25题“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美学与史学内涵”、全国I卷第33题“16世纪思想家蒙田的教育主张”和全国Ⅱ卷第33题“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的教育思想”、全国Ⅲ卷第26题“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书法特点”以及全国Ⅲ卷第34题“毕加索《第一步》所代表流派的艺术风格”等5道题, “通过选取美术史、书法史、戏剧史等领域的素材,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考查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融合”,“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原创关于劳动教育的练习题
[原创1]表1为先秦思想家关于劳动致富的观点,这反映了当时(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
C.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
D.工商业作用被完全忽视
[参考答案] B。
[原创2]表2为民国时期革命家、教育家、学者马君武的部分生平简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君武在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君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原因:积极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条件;奉行“锄头主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办广西大学;大力提倡军训,为抗战做出应有贡献;主张学术自由,不拘一格选拔教师;改善办学条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2)影响: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学者,他在政治上,积极投身社会政治活动,倡导民主共和;在经济上,主张大力发展实业,关注民生建设;在思想文化上,编译西方科技、民主等方面的著作,宣扬进化论、民约论等思想;在教育上,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政策指向,聚焦于劳动教育与历史教材内容的对接点,着力于高考真题研究与原创试题开发,通过三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路径,落实“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定华.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4-10.
[2] 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9):21-32+11.
[3]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教育部考试中心.知史爱国 读史明智: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0(8):52-5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