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薏潞
内容摘要:《皇帝的新装》是入选多个语文教材版本的童话,也有非常多的教师从不同教学主题挖掘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多的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本文从童话的文体意识入手,结合肖培东《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框架设计进行分析,从教学框架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教学框架 问题意识 《皇帝的新装》 肖培东
《皇帝的新装》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定篇”,在文本解读以及教学目标上,可供选择,可供参考的教学实录和案例非常多,比如有窦桂梅老师的角色扮演法教学和宁鸿彬老师的析因阅读法教学。但与其他两位老师不同,肖老师在教学框架的设计上,选择了简单又直接明了的教学切入点——“夸张”,并用夸张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
(1)认识童话
(2)读出《皇帝的新装》最夸张处
(3)是谁导演这场戏
(4)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
(5)走进大人的“心”
(6)你的结尾设计——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从这个教学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师通过童话的特质,再到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最后落到皇帝的新装——大人的新装上,体现了由这一体到这一篇,再到这一课的解读。在这个框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文体特征,夸张和想象的语言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最后主旨的理解。肖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更细致的问题,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理解大人的“心装”时,肖老师步步引导,通过让学生的关注焦点落在大人上,比如通过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对“皇帝的新装”的理解,“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让学生用补白法思考并提问,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将落点落到“心装”上,这样让学生对于全文有更好的理解。
第一,教“明”童话
首先,在第一部分中,肖培东老师从“怎么判断时一篇童话”入手,提出了童话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肖培东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关注童话这个文体,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自觉比较和结合童话的主要特点,了解到童话和其他文体的不同,达到初步对童话的认知和感受,形成文体意识。而且,肖老师深厚的课堂语言功底也从而能够体现出来,他会从不同学生的回答中引导、整合和提炼出重要的字词,对学生而言,学习主动性能够得以调动的同时,也能够落实让学生明确文体意识这个教学内容,为我们呈现了从抛出一个高度凝练的问题所达到的效果,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教“活”童话
在教学框架的第二部分,即读出童话最夸张之处,肖老师则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读出童话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读出夸张。他并非单单让学生从文本上找出夸张的语句,而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教师品读等不同手法,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体的基础上,大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童话就有夸张这一特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设计上十分精妙和恰当,将童话鲜活的教授给学生,也通过朗读,教出了“语文味”。
第三,教“懂”童话
肖老师在第三、第四部分着重解决了“是谁导演了这场戏”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于初中生而言,《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其实在明线(即骗子做新装)上是几乎没有理解难度的,但是对于暗线(即平民助骗)上,则会不太能够理解,所以对于平民为什么要随波逐流助骗,学生也不太能够抓住重点。肖老师在这一方面上,给了学生一个思路——平民由于生活所迫而开始助骗。肖老师首先在让学生提出,“闹剧最主要上演的因素是什么”时,让学生回归文本并朗读相关句子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提出过奢侈、爱衣成瘾的皇帝,虚伪又不敢承认的大臣,谎言连篇的骗子和随波逐流的平民后,肖老师通过引导,将这一焦点落在“大人”身上,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新装”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为什么导演这一场戏”做了一个有力的铺垫。在这个环节中,肖老师并没有像别的老师一样,一上来就对学生进行提问,而是出示PPT,让学生朗读句子和找出“都”字,得出平民们是在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这并不是为了平民的谎言开脱,是让学生理解大人们的世界,理解平民的苦衷,直接指出《皇帝的新装》其实是成人世界的故事。在这一荒唐的闹剧中,层层剖析,抽丝剥茧,让“新装”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完完全全的暴露在學生面前,走进大人们的世界。
第四,教“心”童话
第五部分“走进大人们的心”,则处理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出闹剧”。肖老师运用“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这个问题,直击教学目标,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对文章深入了解后,纷纷说出了“诚信的试金石、诚实的测试题、虚荣心、透视镜”等深层次的,抽象式的语言,这对于普通的,没有上过肖老师这一门课的学生而言,能够回答到这些答案,已经实属不易。但是,肖老师并非就此结束,他另辟新径,从“新装”入手,给了这一件贯穿全文的新装一个新的定义——“心装”。普通来说,新装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是一个非常普遍可见的名词,比如“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装”这些的句子,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心装”却不一样。显然,在这一层面上,“心装”不再是一个名词,可以说是一个动词。“装”是装作的“装”,通过世俗世界的心,大人们“装”作看到了皇帝的新装,而学生则从侧面看懂了这一个原因,大人们的心,是复杂而又无奈的私心,通过理解这样的“心”装作看到了“新装”,激发学生的思考,将他们的思维带入人性的深处,直戳人性的弱点,这便是肖老师一语双关的、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五,教“深”童话
肖老师最后运用了改编结局的设计,让学生进行比较,从对比中进行思考,让学生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份纯真永驻内心,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中,将孩子和大人的角色互换,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安徒生的结尾有深刻的理解,还能通过他们自己作为儿童的视角剖析童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带领学生对主题背后的深处含义。
总体来说,肖老师在这节《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上,在创新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该如何达到教学目标的引导和体会,都是掌握在心中的。文本解读的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对于文本解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是肖老师在对于教学设计的创新中,又将主题回归到“童心”,通过一个又一个教学框架,又引导学生读出童话的深层含义,又与其他老师不同,不再仅仅是在文本层面下功夫,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1]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0:41-48
[2]肖培东,骆文俊.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18,03:04-10
[3]刘小芳.肖培东《皇帝的新装》课例品鉴.正道语文专刊.2016,05:36-39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