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远
内容摘要: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才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点 授课内容 针对性 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提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各类高校要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在内的“课程思政”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大学阶段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善融合。《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自身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又将采取怎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更好的实现这一融合入呢?这无疑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而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融入,需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从课堂内外着手,多方面多手段的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下面,我们就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如下特点: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点
(一)与其它课程联系较少,自成体系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有所区别,以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从授课范围上来看,《大学语文》课程虽然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并没有覆盖学院所有院系,而是只有文科类、艺术类、文理兼收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人数较少,范围不广;其次从课时比重上来看,虽然各专业略有不同,但整体相差不大,《大学语文》课程所占的课时都较少,只在一个学期内授课,总共有40个课时左右。
这种情况就导致在高职院校内不能做到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教学课程群,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一个较为孤立的存在,其教学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延续性和交叉性,所讲授知识基本是游离在其它课程之外的单独的体系。这在教学中虽然保有了自主性,使教师拥有了自由度,但其实也有很大的不利之处。这一点在课程思政的融入中也有体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能很好的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相连接,使课程思政这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大学语文》这里有一个“断”的感觉,缺乏更多的支撑。
(二)教学内容涵蓋较为广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课时内容较“杂”,依然以上文提到的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内容分成了三个大的板块,包括有:文学名篇阅读,口语交际技巧和应用文写作,三个板块的占比大致是4:2:4,分别对学生的看、说、写三个基本能力提出了要求。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将本科院校几门课程的内容,各自选取了一部分杂糅在一起,使得《大学语文》这一门课所涵盖的内容很广,这其中确实有针对高职院校自身教学定位的考虑,为教师授课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应该说是有着有利的一面的,其中最有利的一点就是授课内容的多面化可以使教师游刃有余地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课程思政的论证、引导,可以使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得更巧妙,更多元,为老师,为学生都提供了更多的思考途径。
(三)有较强外延性,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也有其自身特点,比较显著的就是课程的包容性和外延性。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其它的专业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相比,其自身的专业属性肯定是更强的,但是这也使得这些课程更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大学语文》课程无疑是更“兼容”的,所学内容带有很强的基础性或者说是普遍性,课程的边界性并不是很强,这一点是《大学语文》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独特的优点。
这个优点在国家现阶段大力提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针之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非常多的高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校园内除了举办各专业性质的竞赛之外,越来越多的开展起了具有普适性的素质类比赛活动,《大学语文》课程受益于此,在课内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选择向外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其它途径,特别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自身课程的优势所在,在大范围内努力形成一种“大语文”的氛围,将在课堂内的思政,搬到更大的课堂外的广阔天地里来,形式独特的课程思政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语文课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大中小学阶段,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有着非常严密规整的体系,但大学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则会由于各高等学校各自整体定位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大致便有以上这三点,而这也决定了课程思政想要较好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所要采用的方式也是必须符合这些特点的,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
(一)课堂教学内的融入
首先,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内容要融合入教学知识点,最基本的是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或生硬套入。这种模式会使课程思政与教学知识点“割裂”,无论是对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听课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融合课程思政较好的方式应该是自然而巧妙的,通过对知识点的延伸和挖掘,利用案例的讨论,启发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体会,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互通性很少的前提特征下,于授课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融入体系。
同时,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了三个大的板块,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讲授不同的内容时有侧重点的融入课程思政。比如:其一,在讲授文学名篇时,一方面通过人物情感、壮美河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着重延伸到我国悠久灿烂的文明,用艺术之美、文学之美、文字之美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之感。其二,在讲授口语技巧时,一方面在讲授口语表达与人沟通交流、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时突出礼貌、和善、有礼有节、进退有度等友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着重强调团队合作、团队精神,互助互帮的协作能力和与人相处之道。其三,在讲授应用文写作时,一方面在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的章节融入认真负责、细节为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在自荐信、个人简历、毕业论文、条据等章节的讲授中重点融入诚实、自信、守信、严谨等诚信精神。
总之,教室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紧贴知识点,延伸深化,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课堂启发与讨论,将课程思政的德育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外的融入
前文在课程特点里已经分析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内不仅在课堂内的教学时间很有限,集中在一学期缺乏连续性,而且授课范围也不广,因此,课堂外的“大语文氛围”教学,不论是从课程本身,还是课程思政的教育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这种补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以学生自身能动为主的活动:比如校内的各类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班级班会等,教师可以参与确定主题、规范流程,明确其意义,在进行评价、评比时适时引导,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更多的带入其中;其二,以教师参与为主的活动:比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专题讲座、校内校外人文景观的参观讲解等,教师在此类深度参与的活动中可以有意识的将选题偏重于某一思政主题,在活动中也有意识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多启发,多引导,让课程思政能在活动中突显出来。
可以说,課程思政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入,既绝不是简单生硬的“硬植入”,也不是局限在特定小范围内的“小水花”,而是真真切切地自然融入到各个知识点中,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连贯而行,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思政教育有自我理解与体会的二者合一的教学与培养。
三.总结
对广大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来说,“课程思政”不仅是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更是一个很好的加大《大学语文》课程容量,为课程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内容的难得契机,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真正领会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时刻牢记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我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的,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超.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J].汉字文化,2020,34:14-15.
[2]全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途径分析[J].长江丛刊,2018,3:33-34.
[3]马艺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6:136-140.
[4]张宏燕,凌永刚.高职语文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8-9.
[5]谢悦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思考与实践[J].品味经典,2021,1:96-98.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