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如实披露影响审计师更换吗?

2021-07-10 08:22:22王亚男戴文涛
江汉学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计师样本信息

王亚男,戴文涛

(1.云南财经大学 商学院,昆明650221;2.浙江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杭州310018)

一、引 言

审计师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与媒介,承担着企业经济活动监督者、鉴证者、评价者与投资者权益的维护者等多重角色,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起着引导的作用。审计师的解聘与更换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会字[1996]1号)规定,公司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应由股东大会做出决定,并在有关报刊上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更换原因,并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根据《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十期)可知,截至2020年7月1日,有40家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备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机构变更信息,涉及上市公司693家;36家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备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变更信息,涉及上市公司344家。从报备的变更原因看,除了法定期限已满的正常轮换,更换原因大多为客户选择、事务所辞职以及外部监管的要求等。上市公司与事务所之间的契约无法观察,所以影响契约中断的因素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根据以往的研究,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契约的中断不仅受双方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经统计,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40家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受中国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理、处罚次数共计283项。这说明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需要在对客户的信誉、业绩以及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审计契约关系的结束即审计师变更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影响审计契约关系的上市公司自身因素主要有:战略变革(熊雪梅,等,2019)[1]、重大资产重组(常京萍、侯晓红,2014)[2]、产权性质(孙光国、赵健宇,2014)[3]、是否发生财务重述(马晨,等,2016)[4]、盈余管理(李留闯、李彬,2015;Kim、Park,2015)[5-6]、避税活动等(刘笑霞,等,2019)[7];事务所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审计意见、审计费用、跟随行为、审计师稳健主义(林雁,2010;韩维芳、刘欣慰,2019)[8-9]等。也有文献研究了外部治理因素,如契约执行环境(刘斌,等,2015)[10]、监管信号(李爽、吴溪,2004)[11]等正式制度以及社会信任(李明辉,等,2019)[12]、媒体报道(刘启亮,等,2013)[13]等非正式制度对审计契约关系的影响。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五部委”于2010年制定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每年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根据国泰安和迪博数据库资料,2020年,沪深两市共370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19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3595家披露其内部控制为有效,占比97%),其中“一般缺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267份(占比7.2%),“重要缺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32份(占比0.86%),“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137份(占比3.7%)。监管机构要求企业披露内控缺陷信息旨在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然而根据上述数据,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重大或重要缺陷披露占比不高。张先治、戴文涛(2011)[14],林斌等(2016)[15],杨有红、汪薇(2009)[16]发现,我国资本市场披露内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在此情境下,资本市场中存在大量企业内部控制有重大或重要缺陷却没有披露,或者避重就轻,故意降低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的情形。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厌恶导致内控缺陷的披露往往引起负的市场反应(佘晓燕、毕建琴,2018)[17]。已有研究证实,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导致企业面临更高概率的监管处罚、诉讼风险、股票价格下跌等不良经济后果(Rice,等,2014)[18],对于负面反应这种“隐性成本”的担忧,企业常常存在自利性动机以及侥幸心理,进而作出机会主义行为:选择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隐瞒、弱化披露缺陷),且管理者拥有的权力越大,越倾向于隐瞒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赵息、许宁宁,2012)[19]。另一方面,人的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未识别出的缺陷同样会导致缺陷信息被隐藏(Rice、Weber,2012;许宁宁,2019)[20-21],加之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质量不高(尹律,等,2016)[22],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会“裁量”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崔志娟,2011)[23],以便得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王慧芳,2011)[24]。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直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主要渠道,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体现了企业“诚实”的态度,但隐瞒、弱化披露缺陷能否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识别呢?在风险导向审计下,作为拥有财务和内部控制专业知识、能够深入企业内部,为企业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师是否会因感知风险而离开如实披露缺陷的企业呢?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是否会因短期内缺陷披露所带来的负的市场反应而驱使其基于信号传递效应,或基于发挥审计师的治理效应重新聘任审计师呢[25]?

利用我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2012至2019年的数据,参照石蕾等(2018)[26]、王俊韡(2020)[27]的研究,以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迹象为基础,检验存在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是否会对审计师更换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实际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会显著增加审计师更换的概率,这种现象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基于企业内外部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信息透明度高、经营风险小,以及地处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在更换审计师的下一年,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无法完全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仍然是审计师识别企业风险的重要途径。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能够立足长远,更换审计师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改善信息环境,达到长远吸引投资者的目的。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内部控制质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而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角度展开的有关经济后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丰富了内部控制缺陷如实披露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第二,以实际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为样本,研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克服了以往将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实际内部控制所导致的测量误差。第三,验证了作为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且能够深入企业内部的审计师,无法识别企业选择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行为,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仍然是其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主要渠道。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越有效,企业的诉讼风险(毛新述、孟杰,2013)[28]、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方红星、陈作华,2015)[29]以及股价崩盘风险(黄政、吴国萍,2017)[30]越低,同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财务报告可靠性(戴文涛、王亚男,2019)[31]。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时,管理层如实披露缺陷相当于预先向外界释放有关企业潜在风险的信号,企业披露的负面信息更能引起审计师的关注,使审计师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锁定企业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感知更多风险。作为企业重要的负面信息,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披露除了引起审计师的注意,更容易引起监管处罚、增加诉讼风险(佘晓燕、毕建琴,2018)[17]。审计师只能为财务报告或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障,因此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对于审计师来说是一种风险信号,增加了审计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审计失败风险。如果企业因内部控制缺陷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还增加了审计师未来的诉讼风险,可能产生大额赔偿费,或损失事务所经营时间以及损毁审计师声誉等(陈永辉,2012)[32]。依据“深口袋”理论,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缺陷意味着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报告错报风险,相对于财务报表审计,我国的内部控制既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因而,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审计师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投入更多成本,进而造成审计延迟,增加审计收费。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并与企业重新就审计收费进行谈判,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将影响审计契约关系的保持;如果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导致审计风险超出审计师能够承受的范围,审计师可能会选择主动辞职。相反,由于企业管理层与审计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企业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比较隐蔽,则企业隐瞒或弱化披露缺陷,不会引起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警觉。

根据Francis和Wilson(1988)[33]的研究,企业把不同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视作不同质量的产品,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质量的审计师。对于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隐瞒缺陷同样存在风险:负面消息的隐藏达到一定的阈值,会提升股价崩盘风险;隐藏坏消息会增大企业招致诉讼的风险(张霁若,2020)[34]。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往往能够立足于长远,因而更有动力不断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长期获取市场声誉价值,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但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短期难免会引起负面的市场反应,损害企业声誉,而审计师在为企业“鉴证”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企业在自我评价时披露出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会引致外部市场怀疑现任审计师的能力,因而企业更换审计师可以向市场传递其积极整改缺陷的信号,重塑企业声誉(沈萍、景瑞,2021)[35]。更换审计师也有助于发现前任审计师不曾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挥审计的外部治理功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优化管理层决策,如提高投资效率(李万福,等,2011)[36],经营效率(Feng,等,2015)[37],降低企业税负(李万福、陈晖丽,2012)[38];在外部市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让债权人感知到更多保护信号,因而倾向于放宽债务契约条件,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Costello、Wittenberg,2011;李晓慧、杨子萱,2013;林钟高、丁茂桓,2017;敖小波,等,2017)[39-42];投资者会要求较低的风险溢价,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Gao、Jia,2017)[43];顾客会解除对未完成的产品和服务契约的担忧,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SU,等,2014)[44]。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一方面能通过更换审计师发挥其信号作用,重塑企业声誉;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发挥审计师的治理功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相对于选择性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

基于我国IPO实施申请审核制,区域内的上市公司数量和业绩常常作为地方官员执政期间的业绩指标,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预算软约束”等对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保护,使其保持良好的业绩,或者至少保持上市资格避免退市,这就降低了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举债便利性加之政府补助以及税收优惠降低了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国有企业除了以盈利为目的,还承载着实现国家战略、完善产业体系、承担社会责任等职责,为了维护国有企业非经营方面的职责,政府会对国有企业进行更多政策上的庇护,因而其经营风险较小。同时,国有上市公司外部受国资委、国家或地方审计机关的监督,舞弊风险较低。较低的财务风险、融资约束、经营风险与舞弊风险使得国有企业的审计师面临审计失败以及将来遭受诉讼的风险较低。当国有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时,审计师与国有企业更可能就审计费用重新谈判,以提高审计收费来弥补审计风险的上升。

国有企业债务融资方面的便利性以及更容易获得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优势,使其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改善信息不对称,进而满足融资需求的动机并不强烈。另一方面,就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和高管而言,相对于企业的盈利性或长期经济目标,在政治体系内得到“晋升”更具有激励性,因而修复内部控制缺陷、完善公司治理、优化企业经营决策、提升企业长期绩效的动力不足。考虑到当地审计师对当地政策和环境更加熟悉,以及本地事务所相对来说对自身声誉的关注度较低,地方国有企业更愿意与熟悉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审计契约关系相对稳定。相反,非国有企业不具备上述优势,因而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更可能导致审计师变更。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筛选

本文以2012—2019年我国资本市场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王俊韡(2020)[27]的研究,选择当年未披露缺陷、披露一般缺陷的样本,在上述样本中根据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迹象,筛选出因违规被证监会处罚、年报发生重述及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作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但选择性(弱化或隐瞒)披露缺陷的样本。考虑到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在经营特征、业务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剔除金融保险业、ST和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控制变量数据缺失样本,剔除事务所因合并、分立、更名等原因导致更换的样本,最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选择性披露样本3840个,其中隐瞒披露3226个样本,弱化披露614家;同时筛选2012—2019年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样本472个。最终得到4312个企业—年度观测值。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和Wind数据库,为避免极值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数据处理使用stata15等软件。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审计师变更

本文借鉴周兰、耀友福(2018)[45]和张鸣等(2012)[46]的研究,如果企业当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上年发生变化,则认定为当年发生审计师变更。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剔除因合并、分立及更名而发生变化的情况。若企业当年发生审计师变更,变量Switch取值为1,否则取0。

2.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

本文借鉴王俊韡(2020)[27]的研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变量I Cd取值为1;否则取0。

3.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模型(1)检验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ICd为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Switch表示企业是否发生审计师变更。通过模型(1)分样本检验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师更换的变量,具体有:企业规模(S IZ E)、负债水平(L E V)、总资产净利润率(R OA)、企业成长性(Growth)、董事人数(Bor ad)、两职合一(Dual)、托宾Q值(TobinQ)、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审计师类型(B IG4),模型进一步控制行业与年度固定效应。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度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审计师更换(Switch)的均值为0.126,3/4分位数为0,标准差为0.332,说明样本企业中有12.6%的企业发生审计师更换。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ICd)均值为0.109,3/4分位数为0,标准差为0.312,表明样本企业中有10.9%的企业如实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其他控制变量的分布处于合理区间,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表2 描述性统计

未在文中列示的主要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与审计师更换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假设得到初步验证,但由于没有纳入控制变量,单变量检验的结果可能存在偏误。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远未超过0.5,即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将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进一步进行检验。表3为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与审计师更换的多变量回归检验结果。

表3的第(1)列为全样本下,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对审计师更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I Cd)的系数为0.371,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在存在内部控制重大和重要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可能仍然是审计师识别企业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途径,同时如实披露缺陷的企业更可能通过更换审计师来改善内部控制,改善信息环境。研究假设1得到了验证。

表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产权性质与事务所更换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也与预期基本一致,企业规模(S IZ E)、负债水平(L E V)、托宾Q值(Tob inQ)、审计师类型(BI G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与审计师更换呈正相关关系,总资产净利润率(R OA)、企业成长性(Growt h)、董事会人数(Board)、两职合一(Dual)与审计师更换呈负相关关系,与之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表3第(2)和第(3)列分别报告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样本组,ICd的系数为0.524,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国有企业样本组,相关系数不显著。结果表明,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验证了本文假设H2的推断。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师通常不会主动与国有企业解除合约,当国有企业存在较高风险时,事务所更可能通过与国有企业谈判,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弥补承担的高审计风险,同时国有企业通过更换审计师来发挥其治理功能的动机较小。相反,对于非国有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对于审计师预示着风险,因此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同时非国有企业更希望通过更换审计师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满足融资需求,假设2得到验证。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一,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虑到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与审计师更换的关系可能受到内生遗漏变量影响,我们参照戴文涛等(2020)[47]的做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为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样本匹配条件相当的选择性(隐瞒或弱化)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样本做对照。具体做法是:在控制行业和年份的基础上,以是否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为因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利用Logit进行1∶1的有放回的临近匹配,最终为472个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样本选择了对照组。采用PSM后的回归结果显示,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第二,安慰剂检验。考虑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和审计师变更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能由一些未控制的遗漏变量导致,本文采用Cornaggia等(2015)[48]的做法,将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在观测值之间进行随意变换,用重新匹配后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但随机变换后的系数不再显著,说明审计师更换是由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引起。安慰剂检验结果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第三,更换样本。参照杨程程(2016)[49]的研究,以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迹象为基础,筛选出因违规被证监会处罚、年报重述,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作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样本,若样本企业如实披露重大或重要缺陷,则I Cd为0,否则为1,重新回归,结论未发生变化。

六、扩展性研究

(一)基于企业内外部特征的进一步检验

1.信息透明度与审计师更换

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用来全面衡量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于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企业,良好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审计师全面、客观、准确地获取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审计师在与客户建立契约关系时会对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行评估,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考虑在审计收费中。因此,信息透明度越低,审计收费越高,对于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审计收费已经考虑相应的审计风险。相反,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企业,如实披露其存在的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审计收费无法弥补“新增”风险,审计师更容易解除审计契约关系。参照林长泉等(2016)[50]的研究,本文采取KV指数来衡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KV值越高,代表越低的信息透明度,相反,KV值越低,代表信息透明度越高,表4第(1)(2)列展示了企业不同信息透明度下,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企业信息透明度较高时,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系数为0.64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2.破产风险与审计师更换

对破产风险较大的企业,为避免因企业破产而承担诉讼风险,审计师在承接业务时会异常谨慎,并提高对企业的风险预期。相反,企业的破产风险越小,审计师对企业风险预期越小,一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会调整对企业的风险预期,更可能选择主动与客户结束契约。从企业的角度看,较小的破产风险使得企业更有精力来提升公司治理,因此更可能通过重新选择审计师,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借鉴王亚男、戴文涛(2019)[51]的研究,采用Altman Z指数来衡量企业的破产风险,该指数越大则破产风险越小。如表4第(3)(4)列展示了在不同的破产风险水平下,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当企业破产风险更小时,审计师变更的概率更大,系数为0.67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支持了前文的分析。

3.市场化程度与审计师更换

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市场竞争较为公平,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政府监督力度较强,同时媒体等也在发挥外部治理作用,信息主要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传播,审计师更信赖企业披露的信息,因而会谨慎对待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并当作风险预警。从企业的角度看,地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机较强,因此通过更换审计师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较强。相反,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与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独立性较差,因此审计师对正式渠道披露的信息依赖程度较低,对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重视不足。同时,市场化低程度较地区的企业在税收、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受到政府的保护或照顾,因此通过更换审计师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较弱。参考马连福等(2015)[52]等的研究,用市场化指数来表征各地区的外部制度环境,以历年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增长幅度作为预测2017—2018年度市场化指数的依据,如表4第(5)(6)列展示了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下,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对审计师更换的影响。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审计师变更的概率更大,系数为0.52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印证了前文的分析。

表4 基于企业内部外部特征的进一步检验

(二)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审计师更换与财务报告质量

接下来将检验更换审计师后当年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构建模型(2)来检验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如实披露所涉及审计师更换的企业,其下一年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其中Ab sDA为盈余管理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由表5可知,ICdit*Swit ch it+1的系数为-0.030,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审计师更换显著提高了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由此可见,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是企业重视本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体现,旨在重塑本企业在资本市场声誉。

表5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审计师更换与财务报告质量

七、结 语

审计师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鉴证者,虽然具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专业技能,但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仍然是审计师识别企业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途径。存在内部控制重要或重大缺陷的企业,如实披露缺陷与否对审计契约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如实披露缺陷增加审计契约关系解除的概率,且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如实披露缺陷更容易导致审计契约关系的解除。这种效应在企业信息透明度高、破产风险小、地处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时,更加显著;同时企业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并导致审计师更换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对投资者而言,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导,因此,投资者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时,除了关注其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也要寻找“缺陷迹象”,以甄别企业是否如实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还是存在选择性披露(隐瞒或弱化缺陷)行为,进而优化投资决策。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仍然以原则为导向,导致企业在实际披露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也赋予了管理层隐瞒或弱化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合理化”理由。对监管部门而言,应完善和规范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以减少管理层认知偏差对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和披露的影响以及企业自利和机会主义行为[21]。另一方面,加大违规披露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应予以法律惩罚,同时发挥企业声誉机制的导向作用。通过上述途径保证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提高质量的信息,进而优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审计师更换只是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的短期效应,长期来看,企业隐瞒或弱化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欺骗行为”会不会被审计师或市场识别,有待进一步检验;第二,企业披露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是否被审计师知晓,以及是否是公司管理层与审计师的一致决定无法直接观测,在未来的研究中会进一步讨论。

猜你喜欢
审计师样本信息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杭州(2023年1期)2023-03-15 03:25:36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