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文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近年来,不少高校利用苏心App打造一个校园心理健康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做心理测试与普查,设置的心理健康普查问题关乎学习、生活、交友、情感、睡眠、兴趣爱好等方面,用红1、红2、红3来定义心理健康危险等级,基本上100人就有5个左右被红线标注有心理健康隐患,而且大学的层次越高,抑郁倾向患者也越多,这就说明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所带来的升学压力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仅与学校有关,同时也受自身、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目前,大学里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也配备心理委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视。笔者有18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本身也是一线景观设计专业专任教师。曾经尝试与抑郁症学生谈心像约见朋友一样选择在校园林荫大道或运动场,起初只是为保护学生隐私,慢慢我发觉在好的景观空间中交流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平复情绪。于是,就萌生了从景观优化设计的角度去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缓解或治愈的想法。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与现实产生强烈的落差,这种无形的压力会产生焦虑与失落,有的存在严重的失眠症状,有的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排查,发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有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平时缺少关爱、自身性格孤僻等情况。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而产生“自然缺失症”,这种长期对自然的缺失也会导致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差、情绪与行为控制能力欠缺、注意力涣散、慢性心理压力、焦虑甚至抑郁等现状[1],而在农村天天浸泡在大自然里散养的孩子这种现象明显要少很多。
校园景观设计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学习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运动区。一般都是在重要景观节点做一些焦点亮化景观,往往过多地强调行政与办公区景观设计地位。运动场地为必须空间,休闲娱乐用地的占比根据校园面积大小有很大差异,基本在宿舍等生活区,教室周围除了基础绿化很少有景观参与空间。为防止学生采摘食用,基本无“可食地景”介入,像垂钓区、园艺农事活动体验区更是缺失。即使有一块水域也会树立警示牌“严禁垂钓”,这些被贴上了“安全第一”标签的景观保证安全的同时也失去了“先垂钓后放生”的生态教育引导理念,所以,校园景观最终成了供人欣赏与养眼的展览品。
笔者带学生在实施《景观设计实务》课程思政项目时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做了现状调查,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主动性设计使用效果调查表
分析:从表1可见,这虽然是高校校园景观个例,但也具有共性。高校校园景观注重运动健身与景观观赏性效果,但在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劳动参与体验性活动上还不够,缺少一些具备通过冥想景观升华内在人格的空间。
积极的心理健康可通过设计来引导,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可通过设计的手段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进行景观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患者参与一线景观感知可以间接治疗心理问题。这种通过直接感知方式来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被医学界与景观设计界合称为“景观疗法”。当人处在开阔的景观空间,能瞬间减缓压力、放松心情,因为开阔而又具有景观效能的空间能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理放松状态的无限延伸,而这种从物理空间延伸至精神领域的放松功效正体现了景观疗愈性特征[2]。在景观空间里设计开阔的草坪、大面积的花海、视野开敞而又平静的湖面,平坦而又宽广的运动健身场地有利于减轻或缓解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开阔的景观空间边缘地带设计休闲交流互动区,配套廊架、凉亭、亲水平台或休息椅,增加人们聚集交谈的机会,侧面引导和鼓励人与人之间互动社交,从而减缓社交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官中视觉是最直接的感官,在色彩属性中色相、明度和彩度对于情绪感受的影响最为显著,心理学上把这种由色彩所产生的感受称之为“色彩情绪”[3]。利用“色彩情绪”进行合理的色彩设计能主动控制景观的康复性能,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教学空间还是休闲空间,都需要大量的素雅色彩,以大面积绿色植物做基础绿化,适当点缀一些淡雅的蓝色、白色草花给人以宁静感,配置一些黄色植被又能给人以明快感。相反,对于一些产生强烈激动感的红花则只能少量使用,尤其是教学区或学生宿舍附近要减少明度和彩度过于强烈的植物品种。
植物景观设计要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人们在观赏花草树木的过程中,利用植物来刺激、放松、活跃大脑,大学校园运动休闲区适当营造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活跃景观氛围。通过配置形态各异的植物群落、营造植物立体空间,发挥植物的视觉效果,平缓心理亚健康患者过激的情绪反应。
嗅觉对人的影响仅次于视觉,当人们行走在淡淡的花香中,会觉得神清气爽。校园景观空间设计芳香专类园能显著提高心理健康的治愈能力。很多新建的大学校园面积较大,如果大胆设计一些玫瑰花园、栀子花园、薰衣草园、茉莉花园等是不错的尝试。因为人们通过欣赏花草,闻花香,接受大自然洗礼,有利于释放积压在身体内的负面情绪,从而缓解身心压力。根据医学与心理学研究考证玫瑰花、薰衣草、茉莉花的精油可以加快人的自主觉醒意识,有利于缓解抑郁[4]。
师生是校园景观空间环境的使用者和塑造者,设立体验活动是最直接的主动参与方式。景观设计不能单纯地将自然景观作为观赏对象,要通过参与、触摸、嗅闻等多重感知才能全方位、深层次地去体会获得感。
1.设立林荫休闲漫步道
大城市密集的建筑群,钢筋混凝土叠加成的高楼大厦如同一层层密闭叠加的盒子。在夏日的清晨或冬日午后,让身心漫步于翠绿的树林不仅能锻炼体魄,还能降低身心亚健康患者抑郁程度,增强自信、激发生活的热情。学校应该挖掘课间十分钟就能走出去的自然景观空间,这种空间设计不用复杂,只要走出教室眼睛能接触到绿色,课间能轻松步行往返的林荫休闲漫步道即可。这对于恢复学生上课时的主动注意力、消减压力和焦虑效果显著。
2.设计专项运动治愈空间
运动解压是最基础的健康解压方式,很多临床医学证明,对心理健康问题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干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比如:在占地面积较大的校园内充分利用校内外环线,合理规划和管理好车行道、人行道、健康环步道三级道路,把校园的外环线设计成健康游步道,并且采用蓝色、绿色、黄色的条纹塑胶铺装纵向延伸,健身环步道的附近设计休闲娱乐健身区。通过运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既能带来大汗淋漓的畅快感,又能培养与他人合作带来的社交满足感,无疑是最健康的解压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变化,设计沙滩、山坡、自然水体、岩石园等自然景观形态,这些虽由人作的自然景观融合到复杂的地形中,激发主动探索、积极迎接挑战的欲望。探索过程产生的神秘感能间接恢复主动注意力,搭建与他人沟通协作平台,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增强自信的能力。正所谓在自然景观教育中融入隐性景观疗愈功能,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是心理抑郁患者最需要的隐性模式。
3.设立可食地景体验区
可食地景,就是利用可以食用的花、果、蔬菜、中草药等植物素材,运用景观设计的表现技法,综合考虑可食用植物的习性、形态、色彩、层次、季相、生态等因素,尽量减少荒土期带来的景观空缺,在可食用植物素材不够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园林观赏植物作为景观补充。
利用校园内缓坡地段的微地形变化,种植一些橘子、板栗、枇杷等果树,营造可食地景景观,满足移步换景、转角变景、步步皆景的观景效果。学生通过种植、培土、浇水、施肥、修剪、采收等园艺体验活动进行管理,允许他们在操场、宿舍等边缘空闲地带种植一些微型可食地景植物。按照小组负责制领取小型花箱,在花箱内种植大蒜、香葱、薄荷、草莓等可食用植物,为学生简单速食提供方便,增加了生活区景观观赏与种植体验功能。可食地景体验区看似很小,却能让师生真正成为校园景观的使用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参与体力劳动的辛苦,体验收获带来的喜悦,释放压力,淡化心理积压的负面情绪,有助于心理抑郁患者尽快康复。
4.增设阅读诵读区与自然声响景观区
一个喜欢音乐、热爱阅读的人很少有抑郁倾向,因为负面情绪可以通过阅读进行内心对话,不快的心情可以通过音乐释放。清晨找一片森林去大喊,实现与森林亲密接触,或是找一块绿油油的草地,周边用中高绿篱围合成阅读诵读区,身处其中你会瞬间精神放松。对于一些生态环境优越的校园,适当选取小型跌水景观元素,配合树林鸟鸣与池水蛙声,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观环境在夏日中午或傍晚如同一首妙曼的乐章。自然景观环境中通过水声、风声、昆虫声等自然声响营造景观的方式其实很多,像杭州西湖边的“柳浪闻莺”,无锡寄畅园内的“听松”等就是很好的案例,这种把自然声响和谐地融合到景观空间的方式被称为自然声响景观。
1.设计冥想空间景观场景
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容易认识自我,景观设计要为人创造冥想的机会,日式枯山水庭院就是典型的治愈冥想空间,它营造的禅意景观最能净化人的灵魂。枯山水景观由耙形纹白沙与石组两大元素构成,景观虽小,却能冥想出浩瀚的大海冲击着岸边的岩石,呈现出惊涛拍岸、浪退沙沉的静谧画面,这种场景能重新唤起人们淡薄名利、客观评价自我,减少急躁情绪与不安心理。茶亭外的石灯与净手钵营造的禅意景观能让心灵得以洗礼,当患者置身其中能领会到“一沙一世界、一石一人生”的寓意[6]。
2.发挥环境设施或小品的显性与隐性育人功能
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或抑郁症患者容易焦虑、沮丧、失落和伤感,校园内重要景观节点可设计雕塑或小品,营造出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焦点景观,间接帮助患者康复。这类赋予正能量的设施与小品本身也具有文化引导、历史属性与育人价值。师生通过自然景观雕塑或小品观赏、触摸、礼拜等方式提升对国家政策导向的领悟能力。当心宽以释怀,当鼓舞而奋发,随之也会产生对地域性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乎个人生活质量,关乎家庭健康福祉,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校园景观空间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优化设计,自然景观对提升人们心理健康有显著功效,景观设计不能只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不能只考虑到健康人群的需求,要尊重每一个人对景观环境心理层面的渴望,让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把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与大众化的景观感知并不矛盾,只是在设计时多考虑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诉求,以心理健康考量为依据,通过创造高质量的校园自然景观来治愈心理亚健康问题将是未来景观行业与医学界共同合作研究与实践性课题,设计出具有治愈功能的景观不仅适用于学校,还适用于社区、城市公共空间、庭院、室内景园以及家庭露台等空间,所以康复性景观的治愈价值可以推广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