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朝霞,张森森,栗 娟,陈小平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糖尿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该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暂无根治的方法。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代谢紊乱,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若血糖水平得不到控制可导致机体多系统和器官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2]。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刻,从而增强自我行为管理,提高依从性,实现对病情的防控目标[3]。本研究应用知-信-行理论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其在健康教育门诊中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2 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建立档案的24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19 例,男74 例,女45 例;年龄42~75 岁,平均年龄(59.24±6.45)岁;病程4~27 年,平均病程(18.57±5.16)年;学历程度:初中及以下33 例,高中51 例,大学及以上35 例。观察组121 例,男78 例,女43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59.35±6.47)岁;病程4~26 年,平均病程(18.52±5.05)年;学历程度:初中及以下34 例,高中50 例,大学及以上37例。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4]诊断标准;(2)均是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有一定的阅读和书写能力;(3)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4)无其他系统性疾病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糖尿病合并症者(如心、肾功能衰竭);(2)理解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者;(3)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进行6 个月的健康教育,要求两组患者每月预约一次门诊复查,经门诊医生视患者情况给予其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和相关生化检测。在就诊区域发放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手册,以便于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在患者就诊后门诊护士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不给予过多的疾病风险强化和行为上的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知信行的理论下进行健康教育,内容为:(1)建立健康教育小组。选取1名专科副主任医师和工作经验5 年以上的取得证书的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和糖尿病专科护士作为宣教员,与科室主任、专家共同讨论知信行理论和糖尿病知识教育的方案,参与健康教育相关资料的设计。(2)健康教育的形式。由小组成员以PPT 的方式授课,于每个星期的星期一要求患者来医院护理门诊听课,鼓励患者家属一同参与,期间发放糖尿病知识教育资料,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讨论。(3)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让患者及家属知晓糖尿病的病因及危害,告知合理饮食和健康行为的重要性,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及运动处方,建议食用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可适量食用糙米杂粮,禁食用蔗糖、蜜糖等糖类制品,避免食用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嘱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在饭后选择简单的有氧运动,随身备带糖果、点心等零食,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讲解相关药物的使用,包括降糖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告知不按时服药和擅自停药后的危害,并促进新老患者之间的交流,学习糖尿病防控的经验,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健康的信念和态度。(4)定期随访。由小组成员每周三、周五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饮食、运动、体重、血糖水平、足部护理等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自我管理行为:在教育6 个月结束后,由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工具参考Toobert行为量表[5],经护士讲解后由患者独立完成,量表包括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行为、足部护理、用药行为、吸烟行为6个因子,共计18个条目,其中饮食行为和足部护理各5 个条目,运动行为和血糖监测行为各2 个条目,用药行为3 个条目,吸烟行为1 个条目。采用Lirket7 级评分法对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行为、足部护理、用药行为进行评分,从完全没有做到至完全做到,分值为1~7分;采用二级评分法对吸烟行为评分,吸烟者计0分,不吸烟者计1 分。以上6 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越好。
血糖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教育前和教育6 个月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水平进行测定。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教育前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行为、足部护理、用药行为和吸烟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行为、足部护理、用药行为和吸烟行为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9)观察组(n=21)时间教育前教育后教育前教育后tP饮食行为17.42±0.27 16.25±0.68 17.44±0.30 20.65±0.63 51.977<0.001运动行为8.23±0.52 8.40±0.68 8.40±0.54 12.25±0.70 43.208<0.001血糖监测行为4.71±0.54 5.86±0.55 4.73±0.57 7.25±0.62 18.362<0.001足部护理8.45±0.36 18.45±0.62 8.36±0.53 26.51±0.54 107.445<0.001用药行为4.62±0.41 4.76±0.43 4.57±0.36 6.55±0.50 29.714<0.001吸烟0.40±0.12 0.47±0.14 0.38±0.09 0.80±0.12 19.616<0.001
教育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教育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健康知识传授过程,以此来促进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升患者饮食、运动和药物的自我能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只注重健康信息的传递和患者接受情况,对于患者是否有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情况未进行过多的了解,导致在糖尿病的防控工作中健康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防控效果不理想[6]。知信行理论是结合心理学和行为学,把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三为获取知识、树立信念和实现行为三个过程,该理论认为授予患者正确的健康知识和信息,可有效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最终促进患者在行为上和生活方式上形成改变[7]。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患者在行为上发生改变,但让患者发生行为改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只有患者了解了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了正确、积极的信念和态度,才有可能会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现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临床实习护工培训及护士教学等多个领域当中,且均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表2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119)观察组(n=121)时间教育前教育后教育前教育后tP空腹血糖(mmol/L)8.32±1.22 7.83±1.47 8.36±1.19 6.17±0.33 9.176<0.001糖化血红蛋白(%)8.50±0.26 8.63±1.33 8.49±0.30 6.66±1.06 13.931<0.001
本次研究将知信行理论应用于糖尿病门诊的健康教育中,通过6 个月的教育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知信行理论下的健康门诊教育可促进患者不良行为的改变。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小组人员基于知信行理论下先对患者在对待糖尿病态度、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和自我管控行为方面进行评估,发现患者薄弱的方面,并且与患者共同制定学习方案;患者及家属经PPT 等方式学习了解糖尿病基础知识、急慢性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课后讨论糖尿病的危险性和不良后果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让患者知晓实施健康行为的收益远大于付出,使得患者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有了积极的改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改善预后。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知信行理论下的健康门诊教育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知信行理论下的健康门诊教育注重患者信念的建立和行为上的实际行动,通过每星期的糖尿病知识授课和电话随访,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启发患者及家属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思考,强化家属对患者行为和饮食上的监督力度,使患者形成积极的控制疾病进展的信念,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最终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知-信-行理论下的门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增加患者的自控能力,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临床价值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