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嘉,郜继恩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护理部,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国内研究表明,截止到2015 年,我国40 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高达9.9%,总体患病人数约4.3亿人[1]。该病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三大致死性疾病[2]。关于COPD 的治疗,截止到目前阶段,治愈仍不可能。临床用于该病治疗以改善患者急性发作时气道阻塞的药物主要包括祛痰、平喘、支气管舒张剂等,仅仅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减少急性发作次数[3-4]。在COPD 患者管理、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觑。COPD 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成持续进展加重,因此更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护理方式。Pender健康促进模式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模式通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全面评估,从患者的个人特征与个人经历、特定行为认知以及情感行为结果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剖析,并根据影响患者治疗或康复的积极、消极因素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措施,从而提高治疗与康复效果[5]。笔者将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应用于AECOPD患者的护理中,观察其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AECOPD 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COPD 诊断标准[6];(2)急性加重期。排除标准:(1)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有机械通气禁忌;(3)有其他严重疾病。将上述所有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龄55~77 岁,平均年龄(66.43±8.27)岁;病程2~7 年,平均病程(3.43±1.15)年。对照组中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年龄57~75 岁,平均年龄(65.81±7.79)岁;病程2~6 年,平均病程(3.63±1.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吸氧及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患者的个人特征与个人经历、特定行为认知以及情感行为结果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剖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健康促进护理措施[7]。(2)宣教:通过病房现场宣教、微信公众号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病房视频宣传片、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进行疾病相关基础知识的宣教,内容主要包括COPD 的发病机理、急性加重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氧疗的作用、雾化吸入指导以及呼吸功能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等。(3)健康行为指导:①针对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告知吸烟患者吸烟对该病的不良影响、戒烟的重要性,并劝导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多进食富含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高热量食物,同时多进食新鲜果蔬。②根据患者工作性质及生活环境,告知患者远离粉尘、刺激性气体,避免粉尘、刺激性气体的刺激,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降低急性加重发作次数,缓解临床症状体征。③服药督导:告知患者连续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④根据患者日常作息习惯,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吸氧时间。⑤根据季节及天气变化指导患者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4)雾化吸入方法指导[8]:首先向患者讲解雾化吸入治疗对于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阻力、减轻临床症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现场演示雾化吸入的体位、雾化器的方向、雾化吸入时机、氧流量控制、雾化吸入器使用前后的消毒以及雾化吸入完毕后温水漱口、洗脸等具体方法,并指导患者自行注意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5)心理护理:入院后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具体为:针对负面情绪给予个性化的安慰与疏导,通过医生、护士、家属、患友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治疗信心。(6)肺功能锻炼指导:①缩唇呼吸技巧:呼气时,缩紧口唇,呈吹口哨状,鼻式吸气,吸气与呼气比例控制在1∶2,每10 min 训练一次,每天训练3~5 次;②呼吸方法:患者仰卧,一手置腹部,一手置胸部,缓慢呼吸,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每天坚持如此训练30 min;③排痰训练:患者取半坐卧位,深吸气后憋住,呼气时用力咳嗽,将痰液排出,同时辅以叩背以震动促进排痰,2 h翻身1次。
1.3.1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率、再入院率。1.3.2 疗效评价标准:(1)上述治疗3日后体温正常,痰液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显效;(2)上述治疗3 日,临床症状、体征缓解不明显,3~7日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为有效;(3)上述治疗7 日,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至较前加重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自我评分:采用自制评分量表于本次治疗后1 年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自我责任感三个方面,总分为130分,分数越高越好。
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上述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5.56%,再入院率为17.7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56%与4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上述治疗后1 年,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责任感评分、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及再入院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自我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P自我护理能力36.44±2.26 27.36±2.34 18.749 0.000健康知识水平59.32±3.36 43.18±5.42 17.172 0.000自我责任感27.23±1.34 18.91±1.41 29.143 0.000总评分122.99±6.94 89.45±9.13 22.147 0.000
近年来,COPD 患病率、发病率居高不下,由此造成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以及家庭负担均较为沉重,并逐渐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9]。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措施,临床以控制患者症状、体征,维持病情稳定为主,尽量减少其急性发作次数,并加强稳定期管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护理工作在该病长期治疗与管理中的作用,并构建了多种护理模式[10]。近年来,关于AECOPD 的护理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在护理模式、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面,均已产生了大量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也存在差异[11]。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可通过对患者个人经历、个人特征、患者对特定行为的认知、情感行为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可能影响患者健康行为的因素来制定应对措施、护理方法,从而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其对疾病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12]。
为了探讨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在AECOPD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90 例AECOPD 患者随机分组,均给予相同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措施,但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及护理措施,并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为了了解其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临床治疗有效率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而由于该病为慢性、尚不可治愈性疾病,患者反复急性发作,故将再入院率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另外,由于该病患者多需长期服药、长期治疗、长期自我家庭管理,故又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责任感评分、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力证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可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可使患者认识到健康行为对自己的益处,具体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其中内在的益处可带给个体本身身体素质积极的变化,外在的益处在于可获得他人的认可、关心及支持,两者均可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在充分了解健康行为的益处后,激发个体对于健康行为的追求,在责任护士的帮助下,制定全套的健康行为计划,包括生活、饮食习惯、工作环境、服药督导、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吸氧时间、及时注意温度变化等行为,同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通过不断的实践、改善,提高用药依从性,形成自我的一种长期治疗、长期管理模式,对于维持病情稳定、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应用于AECOPD 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患者自我评价和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再入院率,其效果令人满意。